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7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例谈乡土课程资源在《历史与社会》的利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7 09:4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研文章  打开解读新课标的另一扇窗
──例谈乡土课程资源在《历史与社会》的利用
浙江省永嘉县瓯北第五中学 张强
2012年秋,浙江省开始使用新版的历史与社会教材,对于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和教材的教学实践,可谓仁者见仁,成为广大教师的热议话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出教师要成为教材的实施者和开发者。如何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历史与社会教学行为,如何发挥历史与社会教学益智育人的功能,如何提高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这些成为一线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浙江省省教研室给笔者安排了对于新课标1—2—1的解读,并且要求以此课标为依据,再结合学情,进行课堂教学,即依标施教。



一、驻足新立意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构思本课和解读课标前,我长时间查阅相关资料进行思考、酝酿。什么样的历史与社会课才是好课?新课改推进后,这个问题似乎变得有扑朔迷离。随着教师们视野的开阔、思路的活跃,越来越多的教学新尝试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而对这些尝试的评价,又似乎越来越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了。



当前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理论很多,评价量规也不少,但无论是哪种理论或者方法,有三个问题是解读课标者和授课者都必须思考清楚:第一是教什么?第二是怎样教?第三是持什么样的观念去教?平时备课构思教学设计,我都是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去进行备课、思考。这三个问题,既可以拷问一节40分钟课的价值,也可以拷问一名教师对整个历史与社会课教育的理解。一旦有了好的授课思路和观点,就容易预设和抓住授课中的闪光点,又不容易被教师授课中的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所迷惑。



首先是“教什么”的问题。在一般教师的心目中,“教什么”根本就不成为问题,课程标准怎么写、教科书怎么写就怎么教嘛。问题是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们完全有必要有理由继续追问下去。一般来说,课程标准对我们的教学内容做了基本的要求,我们没有太大的改变空间;而教科书仅仅是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某种可能性,我们拥有较大的发挥创新空间。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学会“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再解读课程标准:1—2—1考察本地(县、乡、村或城市社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本地在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由于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形象思维丰富而抽象逻辑思维有待于提高,学生对景观图片和身边的事物较感兴趣。根据学生这一特点,结合课标要求,我们准备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从“教”教科书到“用”教科书转变。教师依据课标选择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课程资源,如永嘉县的景观图、麦饼、长寿之乡、楠溪江水电站等乡土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以此激活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用二课时来达成课标的要求。因这样会给与学生更大的空间和更多时间,让学生更好展示自己。第1课时,让学生分组展示本组通过社会调查获得本地图片资料和文学资料,在此基础上获取信息,认识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第二课时,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仔细研读景观图,探究本地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并且发现本地在人地关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讲师第二课时的内容,请批评指正。



我们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情,制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1.列举实例,说明本地区社会生活特点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在调查的基础上,尝试探究出本地在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设计意图:历史与社会是初中综合性人文学科,注重人文地理、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等学科的综合。本课设计是以学生的视角为中心,以“家乡:我们生活的空间”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在教师引导下,尝试探究本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本地在人地关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课时的思路:老师,“一个可以丢开的拐杖”;学生,“探索社会奥秘的勇士”,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利用景观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景观图,思考本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之间联系?学生可以运用实例来说明两者的联系。课中探究,老师出示本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存在问题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本地人地关系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学生尝试探究,获得成功体验。师生共同探讨人地关系:明确人地关系是相互依存、动态变化的。学生尝试体验探究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过程的成功感,初步产生爱家乡、人地和谐的情感。



二、彰显乡土风



有了好的构思与设计,应用课堂教学实践彰显立意,突出本课浓厚的乡土风味,这就是“怎样教”的问题。新课改后,我们极力倡导的是教师要从过去的过分注重教师怎样“教”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怎样“学”转变。换言之,教师讲得好、表演得好的课不一定是好课,好课的标准是学生有没有收获,学到了东西没有。



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学?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来分析。第一个层次是授课形式上,教师是追求满足自己的表现欲,实行满堂灌,还是更多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这个层次上,在本课教学实践中,体现了这一转变。



【教学片断一】



图片导入:永嘉山区景观图                                                                              



问题1:仔细研读这幅景观,从中你可以获取哪些有关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信息?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1分钟,然后同桌交流2分钟。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提示学生从植被、地形、气候、河流、村落、交通、生产等角度来分析。



生1:从图中可以看到群峰叠嶂,说明是丘陵地区,有层层的梯田,说明本地山区的农业为主。



生2:图中全部都是群山,说明当地为山区,山上植被茂密,说明当地气候宜人,降水充沛温暖湿润。



生3:图中可以看出我县属于亚热季风气候,山间,甚至在半山腰上有一些村庄,交通比较闭塞。



生4:当地多为丘陵地形多气候温较湿润,因此就发展梯田农业。



生5:当地村庄多在山上,交通不便,又是发展农业,经济比较落后。但是图中村子一些房屋好似乡村别墅,又可以判定当地部分村民比较富裕,可能他们外出经商。



老师归纳:通过景观图,我们可以发现当地的自然环境,以本图为例可以得知:地处丘陵,属于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当地为乡村,散布于丘陵之中,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耕地多为梯田,远离村庄。



意图:通过一幅风景优美的永嘉山区景观图导入,引发学生对家乡的关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为本课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问题2:假如你是山村的农民要到远离村庄的梯田耕种,如何解决中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3-7 09:41:06 | 只看该作者
生1:带上锅等炊具,在山上烧饭。
生2:把饭烧好,带上菜,在山上吃。
生3:可以带上干粮。
生4:可以在山上就地取材,吃蕃薯,玉米等。
生5:可以带上钱,去买……(大家笑)。
生6:不可以。因为山上没有饭店。
老师归纳:大家思维很活跃,有一些同学提出带干粮,这种干粮应该是具有怎么的特点?
生:简单,便于携带,不会变质,味道好,有营养。
教师出示:永嘉麦饼。
学生恍然大悟。
意图:借助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的问题,把当地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巧妙地联系起来。学生在探究如何解决山民午餐过程中,而感悟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老师归纳:永嘉山民很早以前制成特色食品──麦饼。这种食品应该属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哪一方面的内容。
生:社会生活
师:那么,大家通过麦饼的例子,说明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生1:社会生活是由自然环境所影响所决定。
生2:有怎样的自然环境,就会有怎样的社会生活,例如内蒙古大草原的自然环境,就产生了放牧牛羊的社会生活。
生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是自然环境,决定是牛羊遍地生产方式。
生4:我们楠溪江有鱼鹰捕鱼社会生活,这是由楠溪江水质好,鱼类多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
生5:我们老家的老房子,是用石头砌成的,这是因为老家地处山区,石头多,就地取材造成的。
老师归纳:同学们,刚才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本地社会生活受自然环境所决定的。
我们更多的是指向了学生,而不是老师,的确实现了关注学生的“学”的转变。在课中,教师的讲解不超过10分钟,学生之间合作讨论、观察思考、课堂交流占了大部分时间。
第二个层次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是流于形式还是真正有思想的碰撞?在这个层次上,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教师如何应对学生的生成性问题──是与学生深入探讨下去还是敷衍了事?在本课中,学生对楠溪江水电站等话题生成一些问题与老师进行了深层探究。
【教学片断二】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发现身边存在一些人地关系的问题。国此,我们要关注我们的家乡,关爱我们的家园。楠溪江曾被举为“天下第一水”,但我们的母亲河却遇到了十分纠结的问题。
出示视频:《对楠溪江再建大型水电站的看法》
视频简介:美丽的楠溪江吸引了众多游客,也吸引了许多中外漂流爱好者,如美国杰克对楠溪江的自然景观赞叹不已。但是美丽的楠溪江却修建了大大小小103座水电站,使美丽的楠溪江变得满目疮痍。目前楠溪江上游还要修建一座大型水电站,其库容是目前楠溪江所有水电站的总和。
问题6:请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思考:在美丽的楠溪江上游再修建大型水电站的利与弊。同时出示一组图片:修建水库之后,河库干涸,断流,库区被污染。
学生思考,进行讨论。
生1:我认为楠溪江已经修建了103座水库,开发已经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例如发电,人产用电的欲望有时是无止境。因此,用美丽、清澈的楠溪江水发电是不环保的。
生2:任何事物要有一个度,一条楠溪江百座水库,应该太多了点,因此,我认为楠溪江上游再建大型水电站不好。
生3:修水电站可以防洪发电,带来经济效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再说建成大坝之后,就可以有人工湖,还有新的风景出现,还可以养电,我认为再修水电利大于弊。
生4:我反对,因此,我爷爷家就在那里,听爷爷说村子的人都反对。
生5:修建水库会下游百姓遭殃,河水会断流,植被会破坏,一些鱼类将无法繁殖,我认为应该不再修建水库。
……
教师归纳:谢谢大家积极参与,上苍恩赐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携手共进,保卫家乡,珍爱我们生活间。
意图:利用楠溪江优美而又震撼的视频,巧用乡土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设计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进行探究。
第三个层次是有没有教会学生一套思维方法或者学习方法?对于“怎样教”来讲,这是最高的一个层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老话依然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对于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而言,若干年以后,学生可能会忘记大多数的知识点,但教师所教给他们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应该是受用终身的。在本课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观察景观图,根据图片提出问题,这都是学法引导。
【教学片断三】
老师出示图片:永嘉瓯北工业园现代化的厂房、瓯北工业园被污染的河流。
问题5:针对以上图片,请从人地关系角度自主提问。
提示:人地关系是指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生1: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什么会破坏环境。
生2:这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画面,除此之外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
生3:人地关系能否和谐相处,如何做到和谐相处。
生4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还有哪些?
学生列举:略
意图:学生在探究人们的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基础上,针对以上图片围绕人地关系的角度进行自主提问。此举意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老师出示永嘉县人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图片:(1) 拥堵车流;(2) 乱占良田;(3) 焚烧垃圾;(4) 违章建筑。
学法的研究,是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教学研究的重难点。在一线教师的实践中,已经探索出很多的鲜明特色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来指导学生学习,是一个正确的教学研究方向,应该探索其中所隐藏的学习规律。
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景观图是本课亮点。在课堂教学的开始老师就出示了一幅山区的景观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这一景观图,例如:地形、气候、农作物的耕种、生活饮食方式等方面来思考。在本课中类似这样的问题共有6个,我们认为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同时又包含了深刻的思维训练内容和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所以专门把它提取出来讲授。这意味着教师能够不唯教科书,对课程内容的处理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在资源运用的环节上,我主要通过师生互动方式来进行,不断深化对景观图所反映出问题的理解。
三、渗透价值观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无形中渗透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教育,这就是第三是“持什么样的观念去教”的问题。价值观念的教育是历史与社会课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历史与社会课教师最难把握的问题。著名特级教师李惠军一直强调“一节课要有一节课的灵魂”, 就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和价值观。本课例中教师利用乡土课程资源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抓住“人地关系”这个灵魂,进行分析得出本地区社会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的关系,并尝试探究出本地在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这样做准确到位。同时,本课例在讲授知识中渗透了关爱家乡、关爱自然、人地和谐的价值观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9: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