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例谈多媒体在语文“少教多学”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2 22:34: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例谈多媒体在语文“少教多学”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新疆第四师72团中学    王丽红   
    摘要:信息技术与“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在语文实践中如何合理整合,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从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教师要做到转换角色,注重引导学生;授课时要善于激发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扣文本,抓住关键,去繁从简,突出重难点: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借助多媒体的大容量、大跨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优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教师少教,学生多学,让语文课堂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构建新型语文教学模式,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语文;多媒体;少教多学
信息技术发展到各个区域,教育教学的改革如火如荼,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走入了学校课堂教学环节,并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一个亮点,多媒体兼具图文声像、信息量大、形式活泼等特点,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教学理论又层出不穷,我们承担的“少教多学”课题正在初探阶段,其内涵与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根本、中心和主体。那么,如何将多媒体教学与“少教多学”教学理论整合在一起?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以《蒹葭》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        转换角色  注重引导
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的发展使各种资源可以很快呈现到每个人的面前,学生有足够的资料可以查找,这时教师应当适时转换角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倡导者、引路人。应该帮助学生学会自学,尝试自己质疑释疑,解决问题,提高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指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找到自主学习的方法。面对大量的信息教会学生怎样甄别、判断、取舍。这时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一名向导和顾问。教师也能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
如我在布置预习作业时,首先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从同学们搜集的大量信息中,建议学生保留《诗经》的分类、内容等(《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至春秋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风格。 《诗经》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多是各地民歌;雅(大雅、小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周、鲁、商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本诗选自《秦风》,这是《诗经》中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前人评价:“意境空旷,寄托玄淡,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故此在《国风》中为第一篇缥缈文字,宜以恍惚迷离读之。”)。指导学生选材料宜要点明确,准确简洁,切合主题。第二步: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将同学们感到陌生的生字词摘抄下来,如溯洄、湄 、跻、坻,由学生带着大家认读。第一、二两个环节由学生自己制作幻灯片,并展示讲解。学生是此步骤的主导者,我从旁指点、协助。第三步:写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提示学生可以从字词句、内容、情感、写法等等方面入手)。这样可以提高听课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学生的预习本上,我看到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诗中的“伊人”是怎样的形象?应该从哪些方面赏析这首诗歌?……看来学生确实深入思考了。根据学生的这些疑惑,我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融入到本课的教学设计当中去。

二、激发情感   产生共鸣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情感性,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是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文章中的情感美。情感体验的最好方式就是朗读,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无非是干巴巴的分析,很难营造情境、调动情感、再现意境,学生无法入情入境。多媒体则可以使课文的语言变成可感的声音、动人的画面,让课文中的情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使学生听到声音、看到画面、体验情感,有身临其境之感,自然就体会到了作者或主人公的所思、所见、所闻、所感了,从而引起共鸣。
如在朗读诗歌这一环节,做了朗读指导后,我先播放了flash动画,在悠扬恬静的音乐声中,在富有磁性男声朗读的引导下,学生仿佛置身于清新自然的画面当中,似乎看到了“伊人”若隐若现,时而在曲折的岸边,时而在遥远的小洲上,感觉她的身影就在眼前,却始终触摸不到。学生被带进了作者笔下的情感世界,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共鸣,好像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迷茫而略带忧郁的气氛。听完之后,似乎还有余音在教室里回荡。学生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接着推荐男生配乐朗读,女生评价。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的时候声情并茂,学生的评价客观中肯。这样,学生积极参与,在感悟中学习,老师不必喋喋不休,只需适当引导即可。

三、创设情境   激情引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乐于接受所学的知识。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能调动情感的事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人的情感往往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产生。多媒体则是创设情境的最好途径。它不仅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多媒体能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如在进行品悟诗歌美这个环节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画面美,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蒹葭的美景,在一段清幽的古筝曲背景音乐中,袅娜多姿的蒹葭在水边摇曳,修长的绿叶、白色的苇花在风中飘荡,与一汪粼粼清水相呼应。看到这些图片,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都很认真的看,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来。欣赏完后,我要求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学生说的很好,语言准确流畅,富有文采。这样,多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愿意参与课堂活动当中,自主性也就体现了出来。

四、紧扣文本   抓住关键
   教学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学上的师生互动,其根本在于“用教材教”,认真透彻的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能够把握关键,切合教学内容。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恰到好处的解决文本的难点疑点重点,加强听课效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的使用,不是一概用文字、声音、图象、图形等冲击学生的感官,剥夺学生的思维空间,而应给学生与文本的交流,理解、消化、巩固知识留有余地。
    本课的重点是品悟诗歌的美,难点是如何理解“伊人”、主人公的形象。我没有急于给学生答案,也没有更多的幻灯片展示,只是打出了这几个问题,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要求从文中找依据,不论怎样想象、发挥,都不能脱离课本。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讨论热烈,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大家都急于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小组代表上讲台一边板书一边讲解,学生说的十分精彩、全面,经补充,居然罗列出音乐美、意境美、 含蓄美、朦胧美、情感美等许多美点。概括出伊人是美好的目标、理想、事业、成功等等人生美好的终极目标或至美至善的境界;主人公是为了爱情、为了心中的目标不畏险阻、百折不挠、坚贞不渝的青年。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点燃了智慧,收获了快乐,解决了问题,本课的重点难点也凸显了出来。只有“少教”,课堂上才会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进行有效的学习。

五、唤起积极性   提高主体性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只能被动地学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而现代技术教育手段,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创造更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爱好特长等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去学习,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寻找相关问题的资料,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比如搜索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等),让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去查找、获取、处理资源。教会学生要善于与他人交流沟通,向他人寻求帮助。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把自己教学班里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六人,包括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两名实力相当的学生结成一组对子,还要考虑兴趣爱好,将擅长唱歌、朗诵、绘画、舞蹈、写作……的学生调配好,男女生搭配开,每组选出一名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教师安排学习任务,组长领到任务后,与组员协商,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落实到个人,通过思考、沟通、交流、讨论,最终解惑释疑,达成共识。如拓展环节之一“搜集关于爱情的诗词、名言、故事”。我让每个小组自主选内容,组长给组员分配任务。有朗诵才能成员的小组选了诗歌,有家里通网络方便查阅成员的小组选了名言,有口齿伶俐成员的小组选了故事,其他成员出主意、提建议、搜集资料等等,人人都参与其中。展示时,选名言的小组集体朗读,诗词组、故事组则选派小组代表展示,同时打出各自小组制作的幻灯片。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组织、协调、朗诵、搜集筛选信息等能力得到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从以前的“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要怎样学得好”,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总之,不管使用哪种教学手段、运用哪种教育理论、尝试哪种教学模式,都应该在透彻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灵活运用,扬长避短,合理整合,最大限度的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习效率,这也正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教育艺术》 ( 马明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6:2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