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1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质培养的最新定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0 06:5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经在全国逐步实施,这是一场急风暴雨式的“洗礼”,全国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将受到教育新理念的冲击。《语文课程标准》是第一次以国家纲领性的文件对语文素质的培养做出了最新定位。笔者在2002年4月份参加了一个教育部“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班”的学习,深刻地领会到对语文素质培养的最新定位的重要意义。

一、语文素质培养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型的庞大工程,那么,什么是语文素质教育呢?这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问题———什么是语文素质。

我们先看看《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表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以上这段话明确地提出“基本语文素养”的概念,九年义务教育是实现国民义务教育“终端性”,即学生以后作为一个公民必须要接受的基本文化教育。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它应该培养未来的公民如下基本语文素养:

第一,民族母语情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情结”,对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热爱就是一种爱国情怀。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蕴藏着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汉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准确、最简洁、最优美的语言文字之一。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语文是民族之根。它无声地记载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记载着民族文化的地质层,母语教育必须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语文教育首先是一个情感态度的教育问题,正如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所说:“我认为我国语文教育的实质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教育,具有特殊的、深刻的教育特征,决不同于一般的语言文字的学习。”语文教学天经地义地要培养学生具备热爱祖国语文的基本素质,这是一个民族的母语情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0 06:56: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言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语文的基本能力。语文教育最基本的意义是什么?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民族的母语课程,究其本意是让后一代学会母语,掌握母语,运用母语进行交际,运用母语进行思维。言语能力,说得具体点就是用母语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言语的训练至关重要。说到底,就是让学生在言语训练中把握语言规律,从而发展他们做人所必需的言语能力。《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丰富的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这是一个人进行言语交际的基本前提。语感强调的是个人的经验、个人的感悟、个人的语言修养。一个人的言语能力的成熟,具体表现在对母语的感受能力,对母语文字的感悟能力,用母语思维的敏捷程度,用母语表达的准确、快速能力。这是一种言语的综合性能力。母语运用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这是必不可少的语文素养。

第三,言语行为风格

具备了良好的言语能力,并不一定能完成“口语交际”任务。一个人说话有文野之分,有粗俗之别,这是由于他的言语行为造成的。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会选择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他的言语行为、言语风格即成了能否表达成功的关键。

为了纠正过去语文教学中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提出具体的要求。义务教育九年中1—9年级的四个阶段都列出了由低往高的不同要求,最终达到的目标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语文课程标准》的口语交际能力要求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中国目前正面临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它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人们的交往活动日益频繁,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出现了多渠道,“信息高速公路”将取代缓慢的信函、公文的传递方式。很难想象,一个不会听、不会说、不会口语交际的人在信息社会里如何能生活下去。口语交际的能力不仅仅是一个人是否能说会道的问题,而是一个人与他人沟通的问题,与社会交往的问题,能否融入群体中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问题。现代社会对个人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已经提出新的要求,学生应具备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这就是语文的又一基本素养。《语文课程标准》适应了社会的要求和变化,把听和说整合为一个整体,改变了听和说分离的现象,使听和说的目的性更强,并落实到口语交际上,使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形成良好的言语行为风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倾听、表达和应对是口语交际的三大能力,《语文课程标准》鲜明地提出要求,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0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良好的语文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把培养良好的语文习惯作为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关系到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这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每个有巨大成就的语文特级教师无不把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作为他教学中的核心事业来抓。辽宁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良好的习惯不但对学科学习有着正面的影响,而且对人的性格的形成与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衡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就看他是否有好的语文习惯,他好读、善听、会记、常写、注重积累,自觉参与一切有关的语文活动,这个人的语文水平决不会差。而这种良好的语文习惯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它反过来又在不断促进语文学习的进步。习惯本身不是知识,也不是能力,却是获取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桥梁,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永久的推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如: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汉字有浓厚兴趣,主动识字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默读的习惯;集中精力,专心致志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使用各类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辩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把习惯的培养列入课程目标,并加以细化,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第五,审美情趣与文化品味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是最具美感的学科之一。语文的审美有自身的审美与生活的审美。语文自身审美指语文学习者能够发现、欣赏汉语言文字的字形美、音韵美、修辞美和文学美。《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审美教育是有层级要求的,如:

第一学段(1—2年级):“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 

第二学段(3—4年级):“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第三学段(5—6年级):“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阅读叙事性作品及诗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四学段(7—9年级):“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分为几个层级,并由低往高发展,是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前所未有的。语文教育内容的审美情趣还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等。《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文学教育是培养语文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要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从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以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语文审美的教育最终是对人的终极关怀,以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发展人的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0 06:57:00 | 只看该作者
二、语文素质培养———人的终极关怀

当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被提到一个突出的地位上,《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科的性质定位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的概念比较复杂,使用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就有不同的解释。什么是“人文”?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与宗教信仰相对立,主张从宗教的神灵的彼岸的王国回到世俗的感官的物质生活,认为前者是虚幻的,后者才是现实的,才是人本身。可见,西方当时的“人文主义”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感官欲望———物质生活。中国自己有几千年的人文,就是文、史、哲。汉语“人文”与“天文”相对,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务,其核心是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与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从这个层面上说,人文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从近年来语文教学界提倡人文性的一些论述看,它是区别于“工具性”而言,多是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情感的和谐、环境的熏陶、内心的体验。基础教育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和谐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语文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通过语文历练过程,全面地、综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语文素质,使受教育者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素质,具有运用与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素质,言语行为素质,文学审美素质和语文习惯素质。语文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受教育者的全体,它致力于提高一代人的民族文化素质,提升一代公民的文化品位,传承祖国民族文化的血脉。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关怀着人的成长,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这就是语文素质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高举语文素质教育大旗鲜明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2: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