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38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多媒体使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21:2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堂多媒体使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南区九年制学校  许瑞梅
摘要:课件制作是课堂多媒体使用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其基础。课件制作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课堂多媒体使用的效果。而课堂多媒体的具体使用则为课件制作提供了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课件制作  多媒体  多媒体  思路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件制作以及课堂教学多媒体的使用的研究上。在现代化教学中,课件制作是课堂多媒体使用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其基础。课件制作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课堂多媒体使用的效果。而课堂多媒体的具体使用则为课件制作提供了方向和目标。因此,我认为二者是联系紧密的一个多媒体整体。
一、关于课件制作
1、研究课件制作的必要性及意义。
    尽管信息化教学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他们制作课件的水平与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及教育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针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了关注。发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而但从教师自身来看,实际上有两点,除了教师本身制作课件的技术水平不够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迷失了教学目的。因此我在课题研究中着力研究关于教师与课件制作的问题。
2、关于大多数教师ppt软件制作的问题研究。
    制作课件可以使用很多软件,常用的有powerpoint、authorware、Wps、flash等。随着多媒体教学普及,大部分教师已经能够熟练使用popwerpoint(下文简称ppt)进行课件制作。但是实际上他们制作的课件存在着诸多问题,而大多数非技术性问题而是教育观念问题。而技术性问题则不是本文所讨论的。
(1)课件元素杂乱。
大多数教师制作的课件都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元素,如图片、声音剪辑、甚至能够制作很多复杂的动画。但是这些元素往往被杂乱地拼凑在一起,图片的出现随意地添加声音,根本不需要动画的地方却花了很多时间展示动画,毫不相关的剪贴画与教学内容掺杂在一起……尽管我们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教师对ppt软件的使用水平很高,但是却也反映了教师对ppt的理解不够。课件好比文章,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恨不能将所有自己会使用的技术都用在课件里,这好像写一篇文章尽考虑怎样写出华丽的辞藻,而导致内容空洞。
(2)、课件思路混乱。
大多数教师制作课件往往是同一课件内展现了很多部分的内容,而各个部分内容之间却没有紧密的内在的联系。有的课件虎头蛇尾,有的没有开头,有的缺乏中心内容……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根本没有思路,不按照思维规律将所有的材料堆砌在一个课件之内。一个没有思路的课件不能算作课件,只能算作是一个主题元素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21:20:29 | 只看该作者

(3)、课件内容太多。
课件是教师用来授课的工具,而不是主体。很多教师在课件内不仅放进必要的多媒体内容,也放进很多不必要的内容,如:教材课文、插图、甚至教师自己应该说的话。我见过很多教师把自己说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打到课件上,那样尽管将问题和内容很完美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也会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专心看课件而不专心听讲的后果。
(4)、        课件的基本技术不过关。很多教师会做动画,却不懂得字体字号多大才会让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看得清楚,不懂在明亮的教室里不应该使用黑色背……等等这些看似小却影响大局的细节。实际上,据我的经验,制作课件的最基本最简单的技术才是最有用、最高效的技术。
3、课件制作心得体会。
   (1)、 课件制作应该“返璞归真”。
      课件制做的最高境界不是华丽而是朴实,朴实才是最自然的华丽。在没有掌握高超的课件制作的技术前,刻意地炫耀自己对多媒体软件的使用只会制作华而不实的课件。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改变自己传统的制作课件的观念。如果能够用几句话就说明白的道理,花大量时间用复杂的动画来演示,则只能说明自己教学技术的无能。
(2)、尽量减少元素的使用。
同一张幻灯片,元素越多则观众的注意力越分散。而元素越少则观众的注意力越集中。教师应该首先考虑删除一切与主要教学内容不相干的元素:音效、图片以及动画演示。再考虑将与内容相关的元素挑选、剪裁、整合,力求剩下的都是精华。
(3)、制作课件前先立提纲。
课件的制作和教案的撰写是一样的,没有一个完整而明确的教学思路,再好看的课件也只是一堆无用的素材集合。而一个有了清晰思路的课件,即使制作水平低劣,也至少能够完成课堂计划。总体来说,课件的思路与教案的思路是一致的,ppt里面有教学大纲的功能。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模版。
(4)、课件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不是教学的主体。
课件永远不能够代替教材。教材才是教学内容的最基本载体和呈现。因此,教材上的内容不应该在课件上同时呈现或者尽量少呈现,一来浪费课前准备时间,二来造成学生注意力涣散,不知道是以课件为主还是教材为主。
(5)、掌握基本制作ppt的技术。
(针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在这里我分享一些重要的简单的技巧。以下的都是根据经验得出的结论。具体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调整:1字号不要小于28号,否则会导致教室后排的同学看不清。2、尽量不要用纯白或者纯黑的背景,都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3同一张幻灯片的色彩尽量不要多于3种。4演示文稿的风格应与教学内容风格相符,如英语教学中常用的卡通风格不能与语文教学中的浓郁的古风相混同。5不要用幻灯片切换动画,占用时间且无任何强调作用。6动画动作尽量要快、简单,才更加有视觉冲击力。一般来说,如果不是做片头动画,则不用慢动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2-24 21:20:36 | 只看该作者

(6)、制作片头动画。
(针对已经掌握不错ppt技术的人来说)片头动画对于课堂的导入十分重要,甚至可以代替课堂的导入。对于学生来说,从课间十分钟的活跃状态马上进入课堂上紧张的学习状态是需要时间的。但是如果利用片头动画,它对学生巨大的吸引力将使所有学生马上进入学习状态,并对课程内容产生极其强烈的兴趣。从这个角度上说,一个好的开头动画将替学生节省很多时间,同时提高了整节课的课堂效率。至于制作动画的软件主要是flash,但是经过众多ppt制作公司的摸索,ppt几乎可以实现和flash一样的功能而花费的时间精力却大大缩短。因此,我认为应该鼓励教师用ppt做开头动画。
二、关于课堂多媒体使用
1、课堂多媒体使用与课件的关系。
课堂多媒体的使用主要是为了展示课件,为了展示课件,多媒体的使用应该达到其最大效率的应用,包括投影仪、电脑、音响的配合。这要求教师不仅会制作课件,也要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技术。而实际上,课堂多媒体又不仅仅是课件的展示,拿英语课堂来说,多媒体应包括收音机录音机,有条件的学校还能够提供专门的语音室。因此,多媒体包括课件的展示,把多媒体的使用等同于课件的展示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观念。
2、课堂多媒体的使用误区。
(1)对多媒体不必要的使用。
多媒体对于传统教学有着巨大优势。但是即使对那些有条件的地区来说,也不应该在所有教学中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多媒体永远不能代替的。对于过度使用课件,我认为很多教师普遍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①、课上用大量时间来准备多媒体反而使学生注意力涣散。比如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听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不惜花很长时间在课上摆弄录音机和磁带。
②、使用多媒体实现非必要内容。本来可以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的课文、单词等则一定找录音代劳,课文上的内容、老师讲的话一定会呈现在投影上。
③、过度使用多媒体的演示功能而取代了师生互动环节。一节课内,学生更多的接触了多媒体而不是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而导致情感教育缺失,对于一些同学来说他们会对教师产生教学能力的质疑。
(2)、使用多媒体意识淡薄。
有些教师执着于传统教学方式,即使掌握了多媒体技术并拥有了充分多媒体教学条件也不愿意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比如,有的历史教师更倾向于在课堂上画很长时间画中国地图来讲解历史地理知识,而实际上如果用多媒体则会更形象、更具体、更节省时间。
(3)、多媒体不当使用限制课堂灵活性。
课堂并不一定是按照流程来的,课堂上允许教师和学生的即兴发挥,对于学生来说,只要能够学到知识用什么方法都是可以的。而对多媒体的不当使用则会导致课堂呈流水线式,看起来高效率实际上死板。对于多媒体与课件的使用,我认为它的作用是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而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按照课件的规定内容来进行教学,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自由。甚至有的教师在多媒体内每每呈现开放性问题的答案,这样在潜意识中造成了学生认为只要课件中有的即为标准答案,没有的则为错误答案。而这样做,则会使开放性问题变成知识性问题,严重限制了师生独立思考的自由,抑制其创造力。
总而言之,对于课堂来说,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导是教师,课堂内容的载体教材。以目前的多媒体技术,多媒体不能取代教师和教材的作用,它是教师的工具,教材的补充,教师切记不要本末倒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3: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