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节粮节水节电》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2 10:1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次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逐步养成节约的行为习惯。

   2、要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引导学生将节粮行动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减少食品浪费。  

3、动员学生积极参与节电节水活动,促使学生养成及时关水、关灯习惯,杜绝长流水和长明灯现象。  

活动准备:

1、了解国家倡导的“光盘行动”及“节粮节水节电”的相关规定。

2、指导学生查找有关名人以及国外的节俭典型事例。

3、让学生提前准备思考身边的浪费粮食、水、电的现象及可行的改进措施。

4、准备向全校师生发出的倡议书。

活动过程:  

1、地球只有一个,保护自然资源,人人有责。可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日常生活中浪费粮食、水、电的现象却日趋严重。因此我班开展了“节粮节水节电”主题班会。

    2、主持人解释,为何要定这个主题,于我们有何意义。 有人说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了,没有必要再那样的节俭,事实上,我们的国家很多资源还是很紧缺的,为了我们更好地生活以及发展,我们还是要提倡勤俭节约。   

3、由四位同学介绍名人的节俭故事:周总理、雷锋以及我们身边的榜样。 虽身为名人,但是依旧非常地节俭,这些朴素的故事让我们感动,特别是身边节俭事例的介绍,让同学们意识到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榜样,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4、小品:最后的一滴水  幸福小区有一位居民周丹一直非常浪费,水龙头漏水也不修理,致使邻居家中进水,种种浪费行为引起了居民们的公愤,大家均纷纷指责这种行为。一天晚上周丹做了一个梦,通过这个梦让他意识到浪费是错误的,于是向邻居们道歉。  如果我们不节制地浪费水,那么最后一滴水将会是人类的眼泪。

5.主持人:看了这个小品,我们有何感想?请大家畅所欲言。 请大家再讨论我们身边的浪费水的现象。 学生举例: 如:①洗衣服时洗衣机用水量比用手洗费水多得多。         ②刷碗时放着水笼头一个碗一个碗地冲很费水。③冲厕所很费水,而且冲完后水箱不严一滴一滴地往便池中流,日 久天长就会浪费很多水了。④洗澡时,不冲的时候,水也哗哗地流着白白的浪费了。      „

6、主持人引导全班同学算一个账: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浪费一些不算什么,可是请大家算一算,我国有12亿人口,每人每天浪费1斤水,每天浪费多少?每月多少?每年又是多少?    (学生算好后汇报12亿人每天浪费12亿斤水,每月浪费360亿斤,每年浪费4320亿斤)  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呀!地球资源再也不能任意浪费了,否则,不久的将来,我们见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主持人:其实除了水,我们每天离不开的粮食,电力资源,都需要我们去节约。请大家讨论一下,我们怎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呢?制订措施:  ①做到随手关灯。②洗衣服时少量衣服尽量不用洗衣机,洗衣服剩下的水留着涮墩布或冲厕所,做到充分利用。③买冰箱时买节能型冰箱,即省钱又省电。④刷碗时用一个大盆接着,不要让干净水白白流走。⑤开空调时把门窗关严。    ⑥洗手洗脸时不要长流水,不洗时关上笼头。⑦从冰箱里拿东西时尽量一次拿完,做到少开快关也可以省电。⑧我洗澡时,站在一个大盆里,冲澡的水流在盆里可以冲厕所。

7、班长宣读倡议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请同学们和家长一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食做起,为节约能源做出贡献。  

8、班主任小结: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非常有意义,大家都热情地在参与,老师很高兴,希望以后,对大家而言,节约是一种习惯,是我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节约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对自然资源、对地球、对生命的一种感恩的方式;节约是一种时尚,大家紧紧地追随它。今天,我们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倡议书,作为倡议者,我们首先要做好表率,因此我们一起来许下一份承诺:我,五(1)班的每一位成员,从现在起,珍惜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不浪费一颗粮食,用好每一张纸,用对每一分零花钱,珍惜每一天。   

9、主持人宣布:《节粮节水节电》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6: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