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师读书笔记《课堂教学的颠覆与重建》读后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0 15:3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利用寒假读了《课堂教学的颠覆与重建》这本书, 全书的结构,以镜头转换的方式呈现,从“在学习中借鉴,在借鉴中超越”到“释疑解惑,在反思中不断前行”,再到作为“附录”部分展现李升勇校长成长历程的篇目“从民办教师到名校长的传奇经历”,不仅从多个层面全景式地介绍了乐陵实小课堂改革的经历,还为我们提供了多个视角,去解读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薄弱学校成长蜕变的秘密——乐陵实小如何把“回归”作为自己的办学追求,让教育回归于生活、回归于农业、回归于儿童、回归于游戏的理念,把一所近乎“破产”的小学打造成了在全国深具影响力的课堂改革明星学校。我深深感悟到做一个教育者很伟大,做一个成功的教育者更伟大。从他的教育思维和教育理念里不难发现他的理念是和别的教育家不一样的。我从自己的角度写了一些看法和大家分享。
一、课堂结构是从周目标开始的,设立了“周目标导航、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互动、课堂交流展示”四大板块。把课堂目标转变为:课程标准、校本课程、周目标、自主学习(传统的达标方式为:课文、单元、单册、课标),这样做,实现了课堂与课标的有效对接。 教材以周目标的形式出现,把文本内容和生活内容相结合,把学习内容以各种课程的形式分解到周目标,变线为面,一个周目标就是一个小方块,最后一块块相加,就拼接成课程标准的全面要求。如:小学阶段要求认识2500个汉字,他们计划五个学期完成,然后这2500个字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学期,然好在分解到每一周,要求小学阶段掌握1600个成语,就把它们分解到十个学期中完成。书上列举了四年级第一周的内容:有古诗词、美文欣赏、古文、名言警句、成语、文学、观察、规划、礼仪、名画欣赏。
二、前置性学习的必要性。我认为前置性学习,关键是先让学生清楚“我要干什么。”不能茫茫然地走进课堂,被动地学习下去,两眼一抹黑,走到哪算到哪,毫无目标。课前学习使学习目的明确,置疑寻案,化难为易,学会了摸索,推进了求知欲望。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促进,均衡发展。小组合作不搞花架子,有秩序,有方法,带动了每个人,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带动起来了,得到了全面发展,从而也增强了合作意识。
三、大胆颠覆现在的课堂模式,勇于突破传统教学。
老师一言堂,总是是胡同里撵羊一条道走到底,学生腻烦心里严重,老师怨声载道。何不冷静下来想一想,这问题出在哪里,怎样去改变现状。老师的认识上去了,思想解放了,目光放远了,方法就来了。以提学生素质为目的,培养学习能力为准绳,把分数问题先放下,就会找到出路。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学生个人情况而定,不能照猫画虎去学习别人的方法,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李升勇认为“教材是文本与生活的总和文本也是生活,是固化的生活,所有的文字都是生活的积淀。文本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所有的书籍,包括图书馆、展览馆、电影。不能把教科书当成文本,更不能把文本当成教材。
四、敢于质疑课标。
李升勇认为:从理论上来讲,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无可争议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并非如此,许多时候课程标准只是编写教材的依据,只在专家学者口中提起,课堂教学把课程标准作为教学依据的并不多。课改过程当中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传统的达标流程先是一篇课文,然后是一个单元,再到一册教科书,最后是课程标准。从教学实际来看,这种达标方式就有一个对接的问题:一个单元三四篇课文,一册书共七八个单元,再从一册书到十二册书,这样对接到课程标准的时候,有好多东西就在过程中流失了。我们就把传统的达标方式颠倒过来,实现异径对接。我们的目标不是针对一篇文章,而是直指课程标准,有了课程标准,然后再设置学校的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学生如果没有了兴趣,无论提多高的目标都没用,所以我们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进来。我们把课堂教学定位为一个完全展示的课堂,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有一个观点,就是三维目标中,应该再加上“习惯”这项内容,说的真对。因为“教会学习”,“授之以渔”这样的理念我们每个老师都知道,那么,如何将学习方法内化为学生的习惯和品质,并非每个老师都知道。学习方法再好,如果不能形成习惯,那它永远都不能内化成学生的品质,更无法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好习惯,一辈子享用不尽它的利息;坏习惯,一辈子偿还不完它的债务。
总之《颠覆与重建》告诉我们:不仅仅是乐陵市实验小学走在大语文教育改革这条路上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阐明了一种路径和改革的可能性,以及其中所折射出来的理想情怀、思想含量、智慧闪光所带给读者的丰富启示。陶继新老师与李升勇校长以行者的姿态,在各自的路上做着的实际上是同一件事情:为教育而作为而担当。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2 11: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