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人教学刍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19 22:5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历史人教学刍议
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学会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而历史人物教学对于这一目的的实现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正确的观点,采用恰当的方法,通过人物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就成为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现就此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明确课程标准要求,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前提
  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影响、起重大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的人物。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尽管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过程错综复杂,但都离不开人的活动,每个时代、每个王朝、每个国家都要推出自己的代表人物。正是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加快或延缓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正确讲授和判别各个历史人物及他们从事的活动,是我们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行中学历史课本中介绍了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科学家。课本通过多种形式 和途径,使不少历史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在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正确地、具体地、实事求是的给予叙述和评价,对历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进行分析和批判”,是我们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文系统,准确地讲述和评价课本中涉及的各类人物,激起学生强烈的爱憎情感,对学生进行理想及人生观教育。
  二、充分利用课本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途径
  历史课中的人物教学,既不能用数理学科演绎推理的论证方法,也不能采用理化实验那样的手段,必须充分发掘课本中的图文因素,充分利用图画的形象直观性和文字的生动具体性等特点,去描述人物的神态、特征 及其活动,使学生充分地感知教材,经过一定的心理活动,让历史人物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接近于历史的基本面貌。
  三、正确指导评价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重点
  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复杂多样的,从纵的角度看,一生变化起伏,具有阶段性;从横向看,在同阶段,也可能有不同性质,不同方面的活动,具有多重性。在历史人物教学中,除采用多种方法讲授外,更为重要的是正确指导学生评价。在阶级社会里,评价历史人物主要是由他们的社会实践和思想主张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关系、 阶级关系,评说他们在当时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评价中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是非观。
四、开展课外活动,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补充
  进行人物教学仅仅依靠历史课堂是不够的,还必须针对学生身心特点,有序地设计和开展课外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历史人物知识,拓展学生视野,补充课堂教学不足。
  a.举办历史人物图片展览
  开学初就有准备地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历史人物图片,然后分阶段、分方面进行综合整理,并在图片上编写 好人物活动的文字说明,然后通过办墙报等形式面向全班或全校展出。这样,不但密切地联系了课堂教学,加 深了学生对课内所学人物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并且满足和发展了学生在历史人物学习中的兴趣。
  b.撰写重要人物小传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内容学完后,教师根据大纲要求选择重点人物,布置学生写人物小传,要求学生在写作 中要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补充一些有关内容。这样,学生既可进一步掌握教材内容,又 培养了学生写作历史小论文的能力,为将来进行历史科学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c.召开历史人物主题班会
  以班级授课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是从书本到书本,学生所学的有关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评价是前人已有 的或现存的结论,具有明显的封闭性。为了开拓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可利用活动 课组织学生围绕对人物的某一活动和某一评价召开主题班会,展开深入讨论,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掌握评价人 物的正确方法,提高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开展学科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教师要加强引导,使历史人物的教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在活动课中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历史学科课程的内容,在活动课中对学生进行思 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5 04: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