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古诗怎样体现创新意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5 09: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学生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我教《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我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查阅有关李白的资料。如生卒年月,所处时代,本人性格,诗所反映的主要内容等等。
  学生手头上有了资料,刚一上课,他们纷纷举手抢先介绍了自己对李白的了解。除生卒年月,代表作品,他们还知道了“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侍奉权贵,故政治生活很不得意,受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多次遭到流放。”“在他长期漫游生活中,接触了各种生活、人物,领略了祖国各地雄伟、秀丽的风光。这对他豪放的性格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诗显示出很高的才华,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诗表现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强烈反抗,对理想的自由生活和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由于查阅到有关资料,还没有学《早女白帝城》,学生对李白已有全面的了解,为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也遇到了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学习课文前,他们毫无顾虑地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此时,又呈现出一种质疑的高潮,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张载所说的“于不疑处生疑方是进矣”。

  二、以“前知”为基础,激活新知识
  为了使学生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并降低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我先激起学生的回忆:过去我们学习古诗,还记得都学过谁的诗歌?请同学们背诵他们的诗,逐渐归纳到李白,专门背诵李白的诗。这样便自然地导入新课学习。
  在学习新课时,先指导学生认真地看书下面的注释,这样“朝”、“辞”、“还”、“轻舟”学生自己全看懂了,不用老师去讲解。接着,引导学生看《阅读思考》中的题,以便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
  如,朝  辞  白帝  彩云    间,
  早晨 离开 白帝城 灿烂的朝霞 中间
  这样,从字面上注释,学生自己弄懂了:作者李白,在早晨离开了彩云缭绕的白帝城。这里老师只简单介绍了白帝城在奉节县城东的白帝山上。
  以下各句均是这样让学生逐字逐句去理解。他们不但可以自己讲解,还可以相互补充,交流信息。体现“生生交流,能者为师”,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获得新知识。

  三、想像情境,达到情景交融
  学生从字面上已经了解诗的主要意思,但这还远远不够。他们应当从诗中理解到当时作者的处境、心态、思想情感,这样才能理解诗的意境。
  如,从“彩云间”三个字中你能想像到什么?
  学生说:“白帝山山势险峻,高耸入云。清晨,一抹朝阳映照在朝霞上,五彩的朝霞缭绕在白帝城上,给白帝城披上了美丽的霞帔。在这样的美景中,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兴奋的。”
  从“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中想像一下诗人的心情,你是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这个问题同学们一时答不上来,老师要加以引导。
  千里  江陵  一日  还
  路程长     时间短 归来
  这句话点明诗人出发的时间和地点,还有要到达的地方。从四川的白帝城到达湖北的江陵县,路途是十分遥远的,但诗人驾着一叶轻舟,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了。顺风顺水行船,飞驶而下,毫无阻挡。行船速度快,也暗衬此时诗人的心情是十分愉快的。
  提示:“还”字用法,亦是同学前面提出的问题。“还”是回还,返回。李白是从江陵走的,他是被流放到夜郎,但到了白帝城传来皇帝命令,赦免了他,诗人随即乘船到江陵,他的心情当然是愉悦的。以下各句均是这样去引导的。
  在这基础上指导有感情朗读。情,很自然表现出来。

  四、迂移运用,悟出学习方法
  当这一首诗学完后,让学生回顾学习这首诗的学法,进行归纳总结:
  ⒈知诗人,解诗题;
  ⒉抓字眼,译诗句;
  ⒊明诗意,练吟诵。
  接着,又让学生说出自己查阅到李白其他诗歌作品,说出题目。老师从中选出《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让学生朗诵,激励学生自学。
  综上所述,我认为21世纪需要的人才,不是死记硬背知识的“书虫”,而是需要思维敏捷、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有创新意识的人。老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要领和方法,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逐渐形成自学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6:1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