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1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美乡村女校长”李灵和她的希望小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灵一直记得这句话:“媒体报道和社会关注只是一阵风,当别人渐渐淡忘你的时候,你还要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事情。”

  暴雨中,浑身湿透的李灵眉头紧锁,奋力蹬着三轮车,车把上挂着“高价收购小学生读物、杂志、教辅”的牌子,身后是一捆捆塑料膜包裹的旧书……

  这张照片定格了今年夏天郑州街头的一幕场景,也永久地记录了一个故事:乡村女校长李灵为了给学校建阅览室,甘做“破烂王”,走街串巷,用一杆生锈的秤为孩子们收购“精神粮食”。

  在真情稀缺的年代,李灵的故事以网络速度感动了无数人。一夜间,这个27岁的乡村女子在网上成名,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美乡村女校长”。同样受到关注的,还有她的学校——河南淮阳许湾希望小学。

  这是一所与“希望工程”无关的乡村民办小学。当李灵的故事在网上风行,人们开始慷慨地为这所学校倾注热情和善心时,一直在希望中挣扎的许湾希望小学第一次看到了希望。

  几个月后,所有的关注归于沉寂。李灵依然像往常一样经营着自己的学校。在安静而空虚的乡村,她忘记了“成名”的经历,怀着一颗近乎虔诚的感恩之心,追逐自己的梦想和乡村教育的希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本报记者 张以瑾

  李灵在郑州街头收书 CFP供图  
四处奔波后满载而归CFP供图
  在校园里插上国旗
  与孩子们一起玩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07:40:00 | 只看该作者
1  没有退路的选择

  8间教室,1间办公室,这就是李灵的学校。

  办公室是一间做不成教室的小房间,里面摆了两张桌子、几把椅子,还有一架崭新的钢琴,层层包着塑料膜,几乎占据了办公室的一侧。钢琴是外地捐来的,但现在没有能摆得下的教室,也没有会弹钢琴的教师。

  平时,老师们都呆在教室里辅导学生,或者在校园里忙碌——办公室只能坐下六七个人,是专门用来接待客人和家长的“会客厅”。

  “现在条件好多了!回头想想刚创办学校的那段时光,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李灵这样告诉记者。

  2002年,她与堂弟李中云从周口师范学校毕业,由于师范生“包分配”已成为历史,他们不得不接受“生不逢时”的现实。为了能把所学用上,也为了能有个事情做,姐弟俩决定试着自己办学。

  “办不下去就关门!”这是李灵最初的想法。后来,她发现这个想法过于简单了,因为办学是个没有退路的选择,哪怕身陷绝境也难以脱身。

  那年暑假,他们在许湾乡的街上租了两间房子,贴出了招生广告。开学招收了30个学生,分成两个班:学前班和一年级。

  李灵给学校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希望小学”。尽管两人一无所有,一切都是未知,但面对两个班学生,他们浑身充满干劲:上课比着公办学校,一点不打折扣;每天放学,把学生挨个送回家。

  有一天下大雪,路上积雪没膝。等他们把最后一个孩子送到家,天已经黑透了。“回家脱下鞋,里面都是水。”李灵坦言,“我们一心想给家长一个好印象,好把学校办下去。”

  这一切,家长们看在眼里。很快,李灵成了学生们的“李校长”。有一次,一个孩子磕破了额头,把当时只有21岁的李灵吓哭了。家长来看了看说:“小孩哪有不磕碰的!”

  一个学年下来,越来越多的村民想把孩子送到李灵的学校。

  2003年暑假,李灵预测下学年学生将增加到100多人。两间教室不够用,她租了6亩村民闲置的旱地,建了3间房子,一间当办公室,两间作教室。为了省人工的钱,粉刷、油漆等活李灵都是亲自上阵。

  以后每年暑假,建教室都是头等大事,因为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最让李灵头疼的是“下学期学生在哪里上课”。家里没有钱,办学也赚不到多少钱,每次盖房子要么借钱,要么赊欠。学校的规模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而外债也越滚越多。

  经常有人问李灵:“一年能赚多少钱?”这让她觉得很不好回答,因为作为民办学校校长,说不考虑钱是假话,但多数时候她实在不敢多想这个问题:“建学校花了20多万元,到现在还欠8万元钱。”

  对一个20多岁的女孩子来说,做一个事事操心的乡村小学校长,心里装着几百名师生,每一天都是挑战。学校最困难的时候,曾经3个月发不出工资,李灵一次次躲在厕所里面哭。

  有一次开会,她对老师们说“想关门不干了”。大家知道她的难处,没有人站出来反对,也没有人提工资的事情。但老教师范照营的一句话,让她心中阵阵作痛:“学校今天还热热闹闹,明天就要空荡荡了。想到这个,我心里就难受!”

  李灵把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叫来,问道:“学校要是不办了,你们去哪里上学?”几个孩子一听就哭了,他们对李灵说:“我们哪儿也不去,就在这里上学!”

  后来,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李灵再也没动过解散学校的念头。在生活的打磨中,她变得乐观坚强了。“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男孩子,再大的困难都能挺过来。解决不了的问题,换个思路,还是有办法解决的。”李灵说。

  每次去20里外的县城,李灵有空总要到一些城里的学校看看。有的学校不让进,她就站在门口看,“要缩小差距,提高水平,就要学习人家的优点来补充自己”。

  许湾乡30多所学校,李灵的希望小学每年在统考中都是前五名。“今年我们还想往前面排一排。”她信心十足地对家长们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07:41:00 | 只看该作者
2  一杆旧秤收购“精神食粮”

  说起收旧书,李灵的语气很平静:“我年年都出去收书,只不过以前大家不知道罢了。”她的目标是给学校建一个图书室,让孩子们都有课外书看。新书太贵,而旧书是论斤称,她觉得特别合算。

  2007年暑假,她第一次出门收书,在周口市旧书市场买了一大堆旧教材、练习册和各种童书。书运到学校,老师和学生们都围上来,像寻宝一样在书堆里翻找各班需要的书。这是李灵最开心的时候,这种开心成了她一次次外出收书的动力。

  以后每个假期,她都会抽出几天时间到外地收旧书。在周口连续收了几个假期,李灵觉得那里旧书资源还不够多,于是想到了省城郑州。姨妈在郑州做生意,今年暑假她直奔而去。

  炎炎夏日,每天都是38摄氏度左右的高温,街上热得像火笼。姨妈起初不同意她上街收书,后来拗不过,只好建议她早上趁凉快出门。但李灵偏偏选择11点出门,她有自己的“生意经”:中午11点是下班时间,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

  第一天,李灵空手而归。气温太高,下班的人都匆匆往家里赶,没有人注意她打出的“高价”。在白晃晃的街道上,她费力地蹬着三轮车,背上如同火烤般难受。三轮车要骑个不停,只要下来一会,车座就烫得不能坐了。

  回到家里,她有点泄气。不过,想想以往收书回去时孩子们迎接她的情景,她咬咬牙,决定第二天中午继续上街。“以前那么多苦都受过了,还怕这点热吗?”

  她给自己打气。

  第二天中午,她没有沿着街道收书,而是来到小区门口“守株待兔”。保安拦住她说:“我们这里收废品都是包片的,你别抢了别人的生意。”

  李灵说:“俺是农村教师,想收旧书给孩子们看。我只收旧书。”

  “这是校长派的任务吗?给你多少钱?”保安半信半疑。

  “几百块吧!”李灵随口答道,她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

  看到小区有孩子出入,李灵就上前搭话,让他们回家和妈妈商量有没有旧书卖,她愿意高价收旧书。孩子们跑回家,很快就抱来一堆书。李灵拿出生了锈的杆秤,认认真真地称重量。收废品的人5毛钱一斤收旧书,而李灵给的价是1元钱一斤。

  只收旧书,主动给高价,又是一个女孩子。小区居民很快就发现其中的不一样,不断有人过来探问情况。李灵还是那话:“俺是农村教师,收旧书给孩子们看。”

  一天中午,一个刚下班的人告诉李灵,家里有很多书要卖给她。李灵就守在小区门口,等人家拿书下来。一直等到午饭过后,也不见人来。她想走,但是觉得人家不会骗自己,而且书很多,更舍不得放弃。下午两点,允诺卖书给李灵的那个人出门上班,看到李灵依然等在那里,大为感动,跑回家抱了一摞书给她,分文不取。

  “可惜,当时太高兴了,连人家的名字都忘了记下来!”李灵说。

  相比周口,郑州的旧书资源多,而且质量又好。几天下来,李灵就收了满满4大袋书。她把这批书运送回淮阳,继续到一些小区收购。沉甸甸的书,让她觉得建阅览室的梦想不远了。

  中午,她通常买几个馒头或烧饼,在路边就着白开水草草吃一顿;吃不完的就随手挂在车把上,留作下一顿;没有“生意”的时候,她就坐在路边聚精会神地看书……这些不经意的举动引起了一些市民的注意。

  一个叫“莫笑书生无情”的网友知情后,悄悄用手机拍下了李灵收书的照片,图文并茂地发到网上,引来大量跟帖。网友们的好奇和善良很快演变为一股强劲的网络舆论,很多人想找到“收书的女教师”,甚至有人发起了“人肉搜索”。

  但行踪不定的李灵并不知道这一切。她依然每天中午冒着酷暑出门,穿街过巷,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下午吃力地蹬着三轮车满载而归。

  网友的声音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记者们很快在街头找到了李灵。随后,“乡村女校长进城为学生收旧书”的故事出现在报纸和电视上。那张她在大雨中奋力蹬车的照片,震撼了无数读者和观众,为她赢得了“乡村最美女校长”的赞誉。

  “当时没想到有人跟着我拍了照片,也没想到大家看了会那么感动。不过,后来收书容易多了,很多人专程跑来送书给我。”她指了指办公室墙上的照片,笑着说。

  自从被媒体报道后,李灵感觉自己一时成了社会的“宠儿”,各地看望的人员和各种捐赠源源不断地来到学校。今年暑假后,学校有了6万册图书,12万元捐款,还有电脑、钢琴等设备以及各种体育器材。

  现在,当关注和赞誉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归零时,李灵依然怀着感激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成名”,因为社会的关注让她的“希望小学”真正有了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07:43:00 | 只看该作者
3  怀着虔诚的感恩心

  “我们缺什么,社会就给什么,这逼着我们要有更大的提高。做不好,良心过不去!”

  良心,这是李灵经常想的问题。她说,对学生好是教师的本分,但我们要对学生更好,这样才能对得住那么多热心帮我们的人。

  淮阳人多地少,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由老两口带孙子孙女的家庭很多。留守的劳力少,一到割麦和收玉米等农忙季节,有的人家忙得连饭都吃不上,只能把孩子“全托”给学校。

  在李灵的希望小学,7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学校设了食堂,学生能在那里吃午饭。所谓的“食堂”,就是在学校的一角支起一口做菜的大锅,边上砌一座蒸馒头用的灶台。

  课间,李灵到“食堂”查看饭菜,大锅里正炖着土豆鸡块。她拿起长柄勺子,轻轻一抄,舀起满满一勺土豆,里面夹杂着几块鸡肉。“天天要有荤菜”,这是李灵给食堂下的“硬指标”。

  中午开饭的时候,学前班的孩子整整齐齐地坐在座位上。教室前面的桌子摆放着几排不锈钢碗,老师正在往碗里挨个舀粥。没有吵闹,30多个孩子安静地看着,等着老师把粥端到他们面前。

  大一点的孩子在教室外面吃饭,三五成群,或站或蹲。每个孩子都有两个不锈钢饭碗:一个盛菜,另一个装馒头。

  按规定,在学校吃饭的学生一顿要交一块钱。“四五年级的孩子,一顿能吃三四个馒头,一块钱根本不够。”尽管如此,李灵还是让食堂尽量把伙食办得好一点,除了馒头,还有包子、蒸红薯和土豆炖鸡块。每周,孩子们还能吃上一次煮鸡蛋和油炸丸子。

  这几天正农忙,每天中午有200多名学生在校就餐,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没有交伙食费。学校没有详细统计,在李灵看来,统计多少人没交钱是没有意义的,“总不能因为不交钱让学生饿肚子”。

  “要是有小孩说没吃饱,一定要再做一份。”李灵对食堂师傅说。

  孩子愿意在学校吃饭,让李灵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街上有一家生意人的孩子也在这里上学,尽管家境相对较好,而且父母也都在家,但孩子还经常赖在学校吃午饭。家长很好

  奇,有一天特意跑来看看“学校究竟做了什么好吃的”。

  李灵说,你用心对学生,学生就会信任你,把学校当自己的家。

  这段时间,李灵从电视上看到“甲流”闹得厉害。她买来十几支温度计和一堆备用药,分发给每个班主任,并叮嘱道:“小孩有病,直接送医院,不管家长来不来。医药费记到学校的账上。”

  有些家长把3岁大的孩子都送来了,学校成了他们眼里的托儿所。学前班上还备了不少换洗衣服,其中有捐来的,也有李灵买来的。孩子衣服弄脏了,老师随时给换上干净的。

  除了对学生“更好”,李灵有时也通过更直接的方式感恩。

  在郑州街头收书的时候,许多送书给她的人都没有留下名字,这让她一直觉得很遗憾。后来,她准备了一个小本子,只要有人给学校捐款捐物,不管捐多少,她一律记在本子上。

  她说,要把本子保管好,可能再过几年孩子们都不知道这些事情了,但要给每一批学生都讲讲爱心的故事,让他们都记住,并且变成学习的动力。

  李灵经常翻看这个小本子。有空的时候,她会一一打电话或者发短信,向每一个帮助她的人说声“谢谢”。对那些捐助力度大的人,她更愿意登门拜访。

  一个叫陈万春的老人一次捐赠2万元。老人家在河南新密,离淮阳有半天的车程。李灵选择一个周末,带上两个学生和一些土特产,坐车跑到新密看望陈万春。

  让李灵感动的是,老人的住房条件一般,看上去只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干部,但他对自己的情况避而不谈,而是详细询问学校的情况,给李灵出谋划策,最后还对她说:“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一步步提高,将来回报社会。”

  每收到一笔捐款,李灵都会主动询问捐赠人钱想怎么用。一个在外地打工的人每个月给学校捐200元钱,李灵在电话里和他商议好,用这笔钱批发桶装水,解决孩子们喝水的问题。

  后来捐款人给李灵发来一条短信:“你念念不忘别人的恩惠,心中常怀感激之情,足以为人师表、学生楷模。”

  李灵说,每一分钱都要记账。等有了新校舍,一定要立一块碑,刻上所有捐助人的名字。一块碑要是不够用,就再立一块。

  尽管是民办学校校长,但李灵没有把学校当作“私产”,她说“爱心没有界限”。这学期,她还准备把一部分图书借给其他学校用,“不过,前提是必须保管好。再旧的书我也不能让它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07:45:00 | 只看该作者
4 并不孤单的梦想

  “灵儿小时候就想当一名教师。为了这个梦想,她吃了不少苦。”在许湾中学教书的李丙兴说起女儿李灵,语气中既有自豪又有歉疚。

  28岁了,该谈婚论嫁了,但是李灵似乎没有考虑这事。父母看她一心扑在学校上,也不忍心催促。

  学校“出名”后,很多周边乡镇的家长慕名把孩子送来,学生一下子增加了100多人,拼拼凑凑的学校难以容纳更多的学生。李灵有一个新的梦想——要办一所正规的乡村学校。

  现在,这个梦想似乎是不远的现实了——县里给许湾希望小学批了12亩地。尽管建校资金还是一个大问题,但是李灵已经在一遍遍规划新校园了。

  “新学校想建成‘品’字形,在门口设个文化长廊,里面是文化大院,除了标准化教室,还要有图书室、电脑室、音乐教室和学生宿舍。用不完的地,还可以种点菜,让孩子们自己劳动。”她笑容满面地对记者说。

  信心也写在每一位教师的脸上。53岁的范照营第一次找到了做教师的成就感,他有着22年代课经历,2004年被“清退”后,内心极度失落,因为“喜欢这一行”,就来到了许湾希望小学。

  范照营既做体育老师,又当食堂师傅,每天在校园里忙个不停。住在城里的孩子一直催他过去“享福”,但他说李灵就像自家的闺女一样,自己舍不得离开这个学校。

  老教师舍不得离开,新教师希望进来。这学期开学前,周口师范学院一个本科毕业生打电话给李灵,说在电视上看到她的事迹,她和几个同学都很感动,想来许湾希望小学做教师。

  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来当教师再好不过,但李灵担心委屈了人家。她在电话里告诉对方,学校条件很差,工资也不高,建议她们先不要决定,过来看看再说。

  第二天,这个叫邵慧莲的女孩子就从周口来到许湾,同行的还有两个女同学。李灵详细介绍了学校的情况,还领着她们把校园看了一遍。最后,还是建议她们好好考虑一下。

  在许湾希望小学做教师,意味着每个月拿700块钱工资,比在外打工的人赚得还少。不过,邵慧莲和她的同学没有打退堂鼓,回到周口师范学院拿上自己的东西,就直接来学校上班了。

  现在,许湾希望小学有15名教师。办公室的墙上工工整整地贴着教师值班表和各人所教的科目,还有各项规章制度。每周五下午,全体教师在一起开例会,大家挨个说班上的学生情况、教学进展以及个人工作感受。

  “我们现在有8个年轻人了!”范照营兴奋地宣布他的“发现”。25岁的李中云接过话说:“跟我们在一起,你也是个年轻人啊!”办公室里笑声一片。

  例会上,李灵经常向老师们描绘心中的“蓝图”,和大家商讨学校今后的发展。她说,要把学校建成一个温馨的家园,让孩子们都怀着感恩之心在里面学习。“只要有梦想,奔着这个方向一点一点地努力,我们就能成功!”她的话虽然并不华丽,但让老师们热血沸腾。

  在老师们心目中,校长已经是一个“名人”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媒体都报道了许湾希望小学,这让他们格外自豪。但李灵从来不多谈媒体报道她的事情。“我不想看那些报道,也不上网。我不在乎别人咋说,只想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她经常想起一个记者在采访后对她说的一番话:“媒体报道和社会关注只是一阵风,当别人渐渐淡忘你的时候,你还要踏踏实实地做自己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07:45:00 | 只看该作者
记者手记】

乡村教育离不开 “本位心态”

  从郑州出发,向南数百公里,皆是一马平川。车行两个多小时,来到有“曦皇故里”之称的淮阳县。

  行走于河南农村,我常常为中原大地的广袤与厚重而感动。然而,这一次吸引我来的,并不是这一方土地上层叠的历史与文化,而是“最美乡村女校长”李灵以及她一手创办的许湾希望小学。

  如果纯粹从新闻的角度看,我此行是远远滞后了,因为早在5个月前,这个28岁的乡村女子就已走进了公众和媒体的视野。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我来得也许正是时候。

  当“乡村女校长街头收旧书”的新闻以其不可思议性被媒体“热炒”时,我在网络视频上看到了镜头前的李灵:朴实、直率、干练。我相信她是在做自己的事情,只是无意间被充满好奇的公众和媒体“捕捉”到了。

  在眼球经济时代,“暴得大名”往往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面对突如其来的欢呼和赞誉声,这个朴实的女孩子会有怎样的感受和变化?我常常这样想,也暗暗担心,原因很简单:教育需要关注,但忌讳热闹和喧嚣。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上关于李灵的信息不再更新了。这个时候,经历喧闹的她对乡村教育有什么样的想法和做法?我很想知道。

  所以,此行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求证。

  淮阳虽然历史文化悠久,但至今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历史翻过了千万页,一切繁华与辉煌都经不住岁月的淘漉,留下最真实的,还是补丁般错落在大地上的村庄,以及村庄里更加真实的人和事。

  当千万个外出打工的父母把孩子留在村庄时,也就把更多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对贫瘠土地上的学校而言,这是一种不可承受之重。一个学校、一个人的力量固然有限,但是只要走进乡村世界,你会发现每个为乡村教育坚守的人,其实都撑起了一方蓝天。

  置身于简陋但不失温馨的许湾希望小学,听李灵娓娓讲述一路走来的艰难和依然昂扬的梦想,我忽然想起一个故事:有个小男孩在海边的沙滩上不断捡起搁浅的鱼,一条条地放回大海。大人问他,你又不能把鱼儿全部救起来,你这么做谁在乎呀?小男孩捡起一条鱼说:“我不能救起全部的鱼,但我能救起这一条,这条鱼在乎!”

  其实,乡村女校长李灵与小男孩有着共通的精神,即一种本位心态。小男孩的自信和执著,源于他能从鱼儿的立场看待问题;李灵百折不挠地坚持办学,在于她知道教育对乡村孩子意味着什么。

  有了这种本位心态,她就能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将所受的恩惠铭记在心,并且不忘回报;即使热闹和喝彩不在的时候,她依然能不骄不躁地经营自己的“希望小学”。这不仅是她个人的希望,也是一个乡村的希望。

  《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12日第3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2:5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