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13 07:41:00
|
只看该作者
2 一杆旧秤收购“精神食粮”
说起收旧书,李灵的语气很平静:“我年年都出去收书,只不过以前大家不知道罢了。”她的目标是给学校建一个图书室,让孩子们都有课外书看。新书太贵,而旧书是论斤称,她觉得特别合算。
2007年暑假,她第一次出门收书,在周口市旧书市场买了一大堆旧教材、练习册和各种童书。书运到学校,老师和学生们都围上来,像寻宝一样在书堆里翻找各班需要的书。这是李灵最开心的时候,这种开心成了她一次次外出收书的动力。
以后每个假期,她都会抽出几天时间到外地收旧书。在周口连续收了几个假期,李灵觉得那里旧书资源还不够多,于是想到了省城郑州。姨妈在郑州做生意,今年暑假她直奔而去。
炎炎夏日,每天都是38摄氏度左右的高温,街上热得像火笼。姨妈起初不同意她上街收书,后来拗不过,只好建议她早上趁凉快出门。但李灵偏偏选择11点出门,她有自己的“生意经”:中午11点是下班时间,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人。
第一天,李灵空手而归。气温太高,下班的人都匆匆往家里赶,没有人注意她打出的“高价”。在白晃晃的街道上,她费力地蹬着三轮车,背上如同火烤般难受。三轮车要骑个不停,只要下来一会,车座就烫得不能坐了。
回到家里,她有点泄气。不过,想想以往收书回去时孩子们迎接她的情景,她咬咬牙,决定第二天中午继续上街。“以前那么多苦都受过了,还怕这点热吗?”
她给自己打气。
第二天中午,她没有沿着街道收书,而是来到小区门口“守株待兔”。保安拦住她说:“我们这里收废品都是包片的,你别抢了别人的生意。”
李灵说:“俺是农村教师,想收旧书给孩子们看。我只收旧书。”
“这是校长派的任务吗?给你多少钱?”保安半信半疑。
“几百块吧!”李灵随口答道,她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
看到小区有孩子出入,李灵就上前搭话,让他们回家和妈妈商量有没有旧书卖,她愿意高价收旧书。孩子们跑回家,很快就抱来一堆书。李灵拿出生了锈的杆秤,认认真真地称重量。收废品的人5毛钱一斤收旧书,而李灵给的价是1元钱一斤。
只收旧书,主动给高价,又是一个女孩子。小区居民很快就发现其中的不一样,不断有人过来探问情况。李灵还是那话:“俺是农村教师,收旧书给孩子们看。”
一天中午,一个刚下班的人告诉李灵,家里有很多书要卖给她。李灵就守在小区门口,等人家拿书下来。一直等到午饭过后,也不见人来。她想走,但是觉得人家不会骗自己,而且书很多,更舍不得放弃。下午两点,允诺卖书给李灵的那个人出门上班,看到李灵依然等在那里,大为感动,跑回家抱了一摞书给她,分文不取。
“可惜,当时太高兴了,连人家的名字都忘了记下来!”李灵说。
相比周口,郑州的旧书资源多,而且质量又好。几天下来,李灵就收了满满4大袋书。她把这批书运送回淮阳,继续到一些小区收购。沉甸甸的书,让她觉得建阅览室的梦想不远了。
中午,她通常买几个馒头或烧饼,在路边就着白开水草草吃一顿;吃不完的就随手挂在车把上,留作下一顿;没有“生意”的时候,她就坐在路边聚精会神地看书……这些不经意的举动引起了一些市民的注意。
一个叫“莫笑书生无情”的网友知情后,悄悄用手机拍下了李灵收书的照片,图文并茂地发到网上,引来大量跟帖。网友们的好奇和善良很快演变为一股强劲的网络舆论,很多人想找到“收书的女教师”,甚至有人发起了“人肉搜索”。
但行踪不定的李灵并不知道这一切。她依然每天中午冒着酷暑出门,穿街过巷,从一个小区到另一个小区,下午吃力地蹬着三轮车满载而归。
网友的声音引起了媒体的关注,记者们很快在街头找到了李灵。随后,“乡村女校长进城为学生收旧书”的故事出现在报纸和电视上。那张她在大雨中奋力蹬车的照片,震撼了无数读者和观众,为她赢得了“乡村最美女校长”的赞誉。
“当时没想到有人跟着我拍了照片,也没想到大家看了会那么感动。不过,后来收书容易多了,很多人专程跑来送书给我。”她指了指办公室墙上的照片,笑着说。
自从被媒体报道后,李灵感觉自己一时成了社会的“宠儿”,各地看望的人员和各种捐赠源源不断地来到学校。今年暑假后,学校有了6万册图书,12万元捐款,还有电脑、钢琴等设备以及各种体育器材。
现在,当关注和赞誉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归零时,李灵依然怀着感激的心态看待自己的“成名”,因为社会的关注让她的“希望小学”真正有了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