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出问题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重要能力。传统的教学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但不重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往往习惯于解决既定的问题,而不习惯于自己提出问题,不善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表现。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当向学生提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时,学生往往不知道从何说起,或者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有价值的问题,甚至不是数学问题。这就说明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怎样解决现成的问题,更要重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视,很多练习题都注意给学生提供现实的素材、丰富的信息,在学生解决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具体地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以考虑下面几条策略:
一是充分激活学生生活经验的策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也积累了比较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有助于他们在面对实际情境时,主动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因此,在学生解决比较熟悉的实际问题时,可以提供必要的信息,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如在学习乘法后,教材有这样的问题:每只玩具小狗5元,3只玩具小狗多少元?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很多购物的经验,所以可以只给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于信息确定,且数量关系明确,所以学生容易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是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在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一个基本的能力就是要能够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两个信息,提出“中间问题”,从而把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两个一步计算的问题。实际上,提出问题的思维过程和用综合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大体相同。都要能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出发,分析已知条件的联系,根据数量关系,提出问题。如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桃。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如果用综合法思考,则要知道“大猴采了3筐桃”和“每筐12个”这两个条件是有联系的,用每筐个数乘筐数可以求出大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而如果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学生也要进行类似上面的分析。因此,学会分析数量关系,也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策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