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例谈提问的有效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07: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每一堂数学课,教师都会提出大量的数学问题,以不断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并不排除有些问题毫无价值,没有思维含量。学生要么不知道如何回答,要么给出的答案与教师预设的结果相去甚远。可以说,这样的问题是无效或低效的。

例如,在“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一课的结尾,教师设计了一个“开心密码猜猜猜”的游戏活动,密码是一个由1~5这几个数字组成的五位数。

教师提问:“第一个数字会是几呢?你觉得自己猜中的可能性是多少,为什么?”

由于之前教师已经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进行了充分的教学,学生也基本掌握了相应的方法,因而,教师期待学生能说出“第一个数字可能是1到5中的任意一个,猜中的可能性是1/5”。然而,学生的回答却大相径庭——

有人说:“我觉得第一个数可能是1,我觉得我猜中的可能性是100%。”

也有人说:“我猜第一个数应该是5,我觉得自己猜中的可能性是50%。”

……

学生说来说去,却始终不见教师想要的答案。一开始,我也很替这位教师着急,觉得这些学生的想法很离谱,偏离了正题。然而,再一细想,问题似乎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自己。准确地说,是教师的提问有“问题”。

“你觉得自己猜中的可能性是多少?”这个问题很容易让人误解为估计自己猜中的可能性。学生当然可以大胆地假设是100%、50%或者其他的可能性,因为这是学生对自己能否猜测成功的自信度的评价,而不是每个数字出现的可能性。所以,学生没有给出像1/5这样的“标准”答案,完全在预料之中。

试想,如果教师把所提问题改为“这个数字出现的可能性是多少?”学生自然就能联系今天所学的内容,用分数准确表示出这个数字出现的可能性,那么,课堂中也就不会出现类似的尴尬了。

由此想来,教师对自己所提出的每个问题一定要反复推敲,确定这些问题本身是否准确,会不会引起歧义,能不能有效调动学生展开积极深入的思维,等等。只有这样,教师的提问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助推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6 17: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