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7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活用电子白板优化阅读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11 21:5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活用电子白板优化阅读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新课改指导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恰当运用将声音、图像、文字集于一体电子白板的,有助于学生在文本感悟中直观感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引生入胜,捕捉生成、资源活用,激发思维、纵深思考,拓宽视野、丰富积累。恰当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强大而丰富的功能,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如虎添翼,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创设语文教学情景,从而构建起一种新型的教学互动模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优化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课堂阅读对话与课堂阅读教学质量,使我们的语言课堂焕发成长的气息,充满着勃勃生机。
【关键词】电子白板  互动   阅读教学   质量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改指导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电子白板将声音、图像、文字集于一体,具有交互、连接、动画等功能,弥补了文本不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平时学习和实践中,我认为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将有效实现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多重互动,而且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创设语文教学情景,从而构建起一种新型的教学互动模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优化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课堂阅读对话与课堂阅读教学质量。
一、活用电子白板,直观感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伊始,对文本阅读及阅读活动产生期待,使学生对持续阅读有兴趣?教师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巧妙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具体形象地再现各种事物情景和过程,优美的画面,感受动人的形象,鼓励学生进行个性体验和表达,激发学生阅读欲望与期待,为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做铺垫。
如笔者教学《荷花》(苏教版第六册)时,除了要让学生感知文章语句的优美,感知荷花叶、枝、茎、花的形态美,还有让学生体会作者叶圣陶的丰富想象力。像“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种队荷花含苞欲放的形态描写,“冒”出来这种荷花生命力旺盛的描写,由于学生感官经验缺乏,感性认识不足,对这些句子体会不够深入。这时,笔者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有关荷花各个阶段的图片和视频,从视觉上直观形象地认识,然后再来理解荷花的形态美并感知荷花即将开放的勃勃生机,由此一来,在直观感知中,解决了难题,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了一种享受,而学生的思维也被调动起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二、活用电子白板,创设情境,引生入胜。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人类对于知识的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理性。而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辅助功能,恰恰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阅读教学的不足,让学生通过视频的直观功能,有机地依据文本悟情入境,有效地把握文本内涵。
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苏教版语文第二册)时,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描写蝴蝶赶到蝴蝶谷聚会的情景,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为了化难为易,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蝴蝶飞舞的情境中体会“飞过、穿过、越过、赶到”的动人情景,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视频,生动形象理解了这些词语。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一张色彩斑斓的蝴蝶图画,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看图,学生通过读,再看一系列相关图片,这样,黄蝶谷、彩蝶谷的迷人景象就深深映入了学生心里。随后,我再次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从网络搜索下载的台湾蝴蝶谷的美丽景象,由此学生心中对台湾蝴蝶谷的喜爱之情自然萌发。我们知道,激发学生对宝岛台湾的热爱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于是我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台湾的美丽风景,简单介绍台湾的历史,让学生知道台湾是我们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可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恰当好处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可有效地引导学生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2-11 21:59:59 | 只看该作者

三、活用电子白板,捕捉生成,资源活用。
“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也是新课改课堂教学的难点,面对学生不断生成的非预期性信息,如果不能及时把握,并有效利用,就会使课堂应有的失去活力。而交互式电子白板构成了一个有效互动的教学平台,充分实现了现时教学,与此同时,课件概念也在发生变化,更多的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指导,生成资源,并对其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及时捕捉课堂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并有效利用,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入我们阅读教学课堂,生成出许多无法预料的精彩。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练习3》中,诵读《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时,抓住关键词语感受关云长形象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而交互式电子白板外接的手写白板在此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有一位学生说:“我觉得关云长是个很自信的人,因为文中说到曹操教骊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我走到该位学生身边,一边向他追问关云长自信的缘由,一边利用白板把“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圈画出来,并在该句旁写下“自信”两字作为批注。紧接着,另一位学生又补充道,他从文章最后两句话“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中感受到关云长的武艺高超。此时,我虽仍站在第一位回答问题学生的身边,但是我能够利用白板自如地圈画出学生找到的关键词句,并在旁写下“武艺高超”四字。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因电子白板的的开放性而不再受到课件的约束,能随意地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突出关键词句,而学生也从手写板的随意圈点、书写中学会了如何通过关键词、做批注来把握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与此同时,外接小板也扩大了教师的活动空间,教师不再因需要板书而被局限于黑板周围,增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与亲密性。
四、活用电子白板,激发思维,纵深思考。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运用电子白板敲这“第一锤”,能够创设出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易于将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中,有助于他们的智力的开发和想象力的培养。恰当地运用电子白板,能为学生思维提供多方位、多层次、多种信息的活动空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有力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思维发展。
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一课时,在学生充分感悟金字塔的外观宏伟的特点后,笔者及时将文中的“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抛出,一石惊起千重浪,学生纷纷打开书本,从文中去寻找答案。问题的关键聚集在“据说是先砌好地面的一层,然后堆起一个和这一层同样高的土坡,人们就顺着倾斜的土坡把石块拉上第二层。这样一层层砌上去,金字塔有多高,土坡就有多高。塔建成后,土坡变成了一座很大的山。然后人们又把这座土山移走,让金字塔显露出来。”这段话。教师可运用电子白板中的超链接功能,再运用电子白板的动作操作和回放演示功能,充分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将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在个性感悟文本中,调动思维元素,细细体味金字塔的建造过程,进而理解埃及金字塔的“精巧”这一特点,自然领悟到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也就水到渠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2-11 22:00:02 | 只看该作者

五、活用电子白板,拓宽视野,丰富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的语文课应以一篇拓宽多篇,以一种事物联想到多种事物,以一种情感去开启复杂情感,以一种智慧去启迪多元智慧。我们的教材,只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拐杖,学生不应只停留在教材中的一个例子或有限的知识内容中,而应走出课本,走出校园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所以,我们应以教材为范例,指导学生课前要进行观察、资料搜集,课后要进行学习的拓展和信息的整理、汇总。
笔者在教学《鸟语》这篇课文时,我课前让学生搜集了有关“鸟语”的图文资料,然后保存到交互式电子白板资源库中;上课时,由学生打开电子白板中的资源库,调用他们的资源进行汇报;课后,我继续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鸟语”的内容进行小组探究,并且把探究的成果存到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作为下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学生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面,而课堂上的交流、呈现、评价,又能不断激发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著名媒体技术专家克拉克曾说:“是教学设计而不是用来传递教学的媒体,决定了学习者的学习。”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也不例外。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到依据文本特点和自身需要,恰当地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强大而丰富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如虎添翼,使我们的语言课堂焕发成长的气息,充满着勃勃生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 00:4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