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人教)第十一册 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22#
发表于 2009-11-26 04:49: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是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1 课前请学生搜集王冕的资料
   2 制作好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请一学生介绍一下本首诗的作者——王冕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冕写的《墨梅》(电脑出示全文),先听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二、1、你们也试着读读,看看能否读通,开始。
    2、好,能读通吗?那钱老师来考考大家(电脑出示词语)。
      吾家洗砚淡墨痕乾坤
      谁来读一下,读对了其余同学跟读两遍。
    3、齐读古诗。
  三、看来通过第一遍读大家已经把这首古诗读通了,收获挺大的。
    下面,钱老师再让大家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当然有问题也可提出来,好不好?开始
  四、大家读得很认真,有收获吗?也有问题吧?这样,钱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把你的收获(当然也包括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交流、讨论讨论,你们说好不好?畅所欲言吧!
    ……
  五、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有几个小组特别的投入,钱老师要表扬他们。下面,我们就来汇报一下讨论的结果。
    ……
    还有没有什么疑问?钱老师有一些问题,不知大家愿不愿意回答?
  六、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电脑出示《墨梅》图),这画的梅花有什么特点?
    2、看着这朴实的梅花,想想梅花有哪些品性。
    3、王冕擅长绘画,他为什么尤其喜欢画梅花呢?
    4、王冕自学成才,鄙视权贵,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5、对啊,这素洁的梅花不正是诗人鄙视俗流,贞洁自守高尚情操的写照吗?
  七、同学们,再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从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八、说说本首诗与《石灰吟》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九、欣赏课外的两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学生进行自读自悟(电脑出示两首古诗)。

               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9-11-26 04:49:00 | 只看该作者
《竹石》教学设计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9-11-26 04:49:00 | 只看该作者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2、小黑板或课件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
  2 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
  3 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1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2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
  3 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
  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三、体情
  1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
  2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3 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
  4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 石
                郑燮
   板书: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9-11-26 04:50:00 | 只看该作者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9-11-26 04:50: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9-11-26 04:50: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和10个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给带点的字注音)
  城楼檐下汇集擎着红旗毛泽东电钮瞻仰。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订正读音。
  聂荣臻乐声直奔
  3、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
  4、自由读课文。
  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自学情况。
  (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2)课文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板书: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4、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
  五、朗读汇报。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5)练习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政府公告 ─→ 阅兵式 ─→ 群众游行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机动到了极点。)
  (5)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C.“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6)播放课件(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的片断)
  (7)练习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二、朗读课文。
  三、说说课文梗概
  1、什么是梗概
  2、抓住时间、地点、典礼过程简单说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出课文梗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9-11-26 04:51:00 | 只看该作者
《开国大典》习题精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3: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