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人教)第十一册 全册教学资源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6:22:00 | 只看该作者
朗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只有琅琅书声的语文课堂才是焕发生命的课堂。但是读也不能胡乱地读,没有目的的读,需要教师正确、具体的指导。在我两次执教了《林海》一文后,对此有了深刻的感受。

  《林海》一课,语言生动,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多种手法加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祖国林区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可在朗读时,虽然对词句有一定的理解,也了解了作者的情感,但是学生却始终不能进入情境,读不到位。于是,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领悟文章的语言艺术之美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写“岭”“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运用了排比的句式,教师范读时,把“点”读得很轻,还加上了儿化音,变成“高点儿的,矮点儿的……”使人觉得大兴安岭的岭确实既温柔又亲切,意境营造出来了,学生也自然进入了情境,读起来的味道顿时不一样了。

  指导学生从读中悟,在读中想象则更能让孩子们体会到文章语言的艺术之美,内容的意境之美。如写“林”时,有一句:“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此句的精妙之处就在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林”比成了“海”。可是“林”为什么像“海”呢?学生心中不免会有此问,于是,让孩子们充分想象,想象林的种种绿色,就似那海水深浅不一的颜色;想象大海的广阔无垠,不正是“目之所及”,到处都能看到的“林”吗?再想象这连绵起伏的群岭,就像大海翻腾不息的波浪,“闪着银裙的白桦”就像海上朵朵白色的浪花……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眼前仿佛真的看到了大海,看到了群岭起伏的“大兴安岭”,朗读时的气势和力量也显示出了大海的广阔,林海的无穷魅力。

  这样看来,只有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反复玩味,把自己置身于课文之中,让自己的心与作者沟通,同作者一起去观察,去揣摩,才能读出其中的情和味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6:22:00 | 只看该作者
色彩鲜明 引人入胜—— 《林海》教学实录与评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6:22:00 | 只看该作者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简析
  《林海》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以他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大兴安岭美丽的图画。为了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作者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景、物、人,写出了大兴安岭的山岭、树林、花这些景物的特点。写物,由眼前的林海想到木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写人,由林场工人的劳动想到林海的万古长青和综合利用。本文无论是写景、写物、写人,都洋溢着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本组的读写训练项目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林海》是本组的第二篇课文,应在前篇课文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学文,进一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抓住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人、事、物来写,在叙述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教学重点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学习,找出景物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领会兴安岭与祖国建设的关系;为什么说兴安岭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四)、教学设计
  1.教法结构。
  (1)以生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2)因“岭”“林”“花”三部分内容写法相同,采用自学辅导法以“一段”带“多段”,由“导”“扶”到“放”。重点分析“岭”这一部分,通过学生品析词、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林”“花”部分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进行自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3)以极其精练的语言,浅显易明的引导,让学生把山和人、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把爱林海和爱祖国联系起来,体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法设计。
  (1)2 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写法大致相同,都是抓住景物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特点,设计了以下的学习步骤:找出特点—品读句子—体会感情。
  (2)精读“岭”这一部分,让学生明确、掌握三个学习步骤,并运用此法自学“林”和“花”,充分体现教师导和学生练的结合。
  3.练习设计。
  (1)词句训练:抓住重点词“孤峰突起”“云横秦岭”“盛气凌人”“疾驶”“目之所及”“空洞”“兴国安邦”,通过对比、简笔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朗读训练:本文的教学以读的训练贯穿全过程,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范读、配音朗读,以读代讲,达到教学目的。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板书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随着作者领略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并且学习了第一段,知道了作者进入兴安岭以前,总以为它是高不可攀的。当他进入林中后,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板书:大兴安岭)
  生:作者进入大兴安岭后感到亲切、舒服。(板书:亲切舒服)
  师:作者围绕着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生:作者围绕着“亲切、舒服”,描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三方面的景物。
  师:今天,我们随着作者深入林中去观赏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兴安岭的“岭”。请大家仔细观察,“岭”有什么特点
  师:(放“岭”的录像)
  师:“岭”有什么特点呢作者是怎样描写的下面,请大家翻开课本,看课文第2自然段,带着老师设置的三个问题来学习“岭”这一部分。(指名读自学提纲)
  生:1.“岭”有什么特点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请大家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要求在书上做好记号。
  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然后按自学提纲在书上做记号。)
  [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师:谁来说一说“岭”有什么特点
  生:“岭”的特点是多而温柔。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师板书:多 温柔)
  师:谁把写“岭”“多”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句子。(出示句子)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生:表示“多”的词是“的确很多”。
  师:还有吗
  生:(思考片刻后)还有……(答不出)
  师:(提示)你看“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短点儿的”这是写岭的什么呀
  生:写“岭”的式样十分多。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什么(给“点儿”下面加小红点)
  生:从这个“点儿”还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师:对!如果删掉“点儿”,你再读一读,就不同了。(删掉句中的“点儿”)
  生:读句子。
  师:这样跟刚才有“点儿”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有这个“点儿”我们还能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把温柔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读得不错,下面,你们听老师读,注意这个“点儿”。(读句子)你们现在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
  师:谁再来读。
  生:(读句子)
  [对“岭”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安排学生齐读、个别读、节选读、对比读,形式多样,训练面广,要求逐步提高,显出了朗读训练的层次性。]
  师:老师从他的读中不仅感受到这儿的岭多而温柔,还能感受到他也很喜欢这儿的岭。同学们,作者看到那么多,那么温柔的岭,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呢
  生:很喜爱,很激动。
  师:(板书:喜爱)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岭”多而温柔的呢
  生:还有“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这里我也看出了岭的多,因为在疾驶的火车上,他已经看了几个钟头了。
  师:“疾驶”的意思是什么
  生:“疾驶”的意思就是非常快地行驶。
  师:哪个字是“快”的意思
  生:“疾”字就是说“快”。
  师:对!那看了几个钟头都看不完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这儿的岭非常多,而且变化多端,看也看不厌。
  师:“看不厌”说明这里的岭非常——
  生:(齐说)温柔。
  师:还有写岭“温柔”的吗
  生:还有写岭“温柔”的句子是:“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师:“孤峰突起”的意思是——
  生:“孤峰突起”的意思是指“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
  师:哪个字是说“单独的一个”呀
  生:“孤”。
  师:同学们,你们看,像这样的山峰高高地耸立,就是“孤峰突起”。(简笔画“山峰”)那“盛气凌人”呢
  生:“盛气凌人”的意思是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
  生:作者指的是秦岭。
  师:你能从文中找出一个描写秦岭的词吗
  生:“云横秦岭”。
  师:“云横秦岭”的意思是——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弄清“疾”“孤”“横”等词在文中的意思,这种咬文嚼字、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学习习惯。]
  生:“云横秦岭”的意思就是说云横在秦岭的半山腰。
  师:对!如果说这就是“秦岭”,云彩就在这。(简笔画云彩)这说明秦岭怎么样
  生:很险。
  师:兴安岭是这样的岭吗
  生:(齐答)不是。
  师:对,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简笔画“温柔的岭”)
  [简笔画,既生动又省时,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教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绘简笔画的能力。]
  师:下面,谁读第3、4句
  生:(读第3、4句)
  师: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能把“岭”写得那么生动、那么具体呢
  生:这是作者仔细观察的结果。还有一个就是作者非常喜爱大兴安岭的“岭”,所以,他才能把大兴安岭写得那么生动。
  师:(板书:细致观察)刚才,我们学习“岭”这一部分,知道作者通过细致观察把多而温柔的岭写得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而且我们也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段我们是怎样学习的首光找出岭的——
  生:(齐说)特点。
  师:接着理解描写特点的——
  生:(齐说)句子。
  师:然后我们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总结学法。电脑出  示:一、找出特点。二、品读句子。三、体会感情。)下面,就照这样的方法,带着老师设置的问题,我们来学习“林”这一部分。(出示自学提纲)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3、4自然段。
  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林”这一部分)
  师:“林”有什么特点
  生:“林”的特点是“多”而“绿”。
  师:(板书:绿)作者是怎样描写绿颜色多的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师:“目之所及”的意思是——
  生:“目之所及”的意思就是“眼睛所能看到的”。
  师:哪个字是说“到”
  生:“及”。
  师: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绿的,这就说明这儿的树非常——
  生:(齐说)多。
  师:多得就像——
  生:(齐说)海洋。
  师:所以“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什么
  生:“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像海洋。
  师:(板书:如海)那作者是怎样描写“林”像大海的呢
  生:作者是这样描写“林”像大海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师:刚才,大家认真听了没有她是不是读了三个句子
  生:(齐说)是。
  师:谁有不同意见
  生:我有不同的意见。我觉得描写林像海的句子只有一句,就是“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师:这一句是描写什么
  生:描写“林”的多,“林”像海一样。
  师:她读的后面两句是描写——
  生:是描写绿颜色多。
  师:描写“林”像大海的句子,谁还有补充
  生:“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这里也写出了森林如海,因为落叶松是这里的主要树木,既然是落叶松的海洋,那么,大兴安岭也就是一片绿色的大海。
  师:这就照应了课题——
  生:林海。
  师:还有句子描写“林”如海的吗
  生:“在阳光下,大片古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我觉得这一句也是写林如海的。
  师:那在这么多树中,最多的树是什么大家一块说。
  生:(齐说)落叶松。
  师:多得就像——
  生:(齐说)海洋。
  师:海边还有浪花,什么像浪花
  生:(齐说)白桦。
  师:谁把写浪花的句子找出来。
  生:“看,海边上不是还闪动着白色的浪花吗”“大片古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师:你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说吗
  生:能。“看,海边上还闪动着白色的浪花。大片古松的边沿,闪着白排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师:意思有没有变
  生:意思没有变。
  师:但是感情就变得怎样了
  生:感情就变得平淡了。
  师:对!课文中的句子,那种喜爱的感情显得更加强烈。请你带着喜爱的感情再读。
  [这种句式的变换,虽然意思没有变,但是感情的浓淡却不一样了。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作如此深层的理解,是为了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若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羁绊,往往会忽视这一点。]
  生:(读句子)
  师:读得真好。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把“林”写成绿色的海洋。下面,谁能展开想象,读第3自然段。(板书:联想)
  生:(读第3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听得出,你把自己的感情也带进去了。特别是后两句,你读得特别 好。(范读)“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请你再读一遍。
  师:谁读第4自然段
  生:(读第4自然段)
  师:读得真好!老师都陶醉了。那刚才我们学习“林”这部分时,我们是按什么步骤学习的呢
  [先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感情。有鼓励,有示范,更有学生的实践,学生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训练成为课堂的主要活动。]
  生:我们刚才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首先找出“林”的特点是“绿”“如海”,然后,通过朗读来品味句子,最后再有感情地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按这种方法去学习的,老师分别给大家设置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按老师设置问题的方法,自己设置问题,学习“花”这一部分,也可以自己设置不同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
  (生自学)
  师:读过了“花”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问彭老师一个问题:“花”的特点是什么
  师:他问的这个问题,谁能帮他解决
  生:我觉得“花”的特点有两个:第一个是“多”,第二个是“美丽”。
  师:(板书:多美丽)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的问题就是,“还穿着绣花鞋”,这里的绣花鞋是指什么
  师:(电脑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请你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他问的这个“绣花鞋”指的是什么
  生:我觉得“绣花鞋”指的就是兴安岭的“花”。
  师:对!下面你们听老师读这个句子,边听边想象,作者把兴安岭当作怎样的人来 写
  生: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来写的。
  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呢
  生:从“打扮”“衫”“裙”“穿着”“绣花鞋”(电脑显示)。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位少女是怎样打扮自己的
  生:我觉得这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她穿着绿色的衬衫,白色的裙子,还穿着一双绿底彩花的绣花鞋。
  师:听了你的描述,这位姑娘真是太美啦!你喜爱她吗
  生:喜爱。
  师:大家喜爱吗
  生:(齐)喜爱!
  师: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请同学们抓住重点词,同桌练习一下。
  生:(练背)
  师:谁来试一试
  生:(背句子)
  师:你背得正确、流利,但老师觉得“喜爱”的感情还不够。谁能背得更好
  (对优美、生动的句子、段落,在课堂上背诵,应该大力提倡。)
  师:背得太优美了,感情真深。大家一起来背,好不好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他这里写花,为什么还要写珊瑚珠似的小红豆呢
  师:谁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是花的果子。
  师:对,这些小果子除了可以装扮大兴安岭以外,还能为我们人类怎么样
  生:为人类创造财富。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作者写兴安岭的“花”,为什么还要写“小红豆”,这个问题还没解决。谁来说说
  生:因为这些小红豆不仅装扮了兴安岭,还可以酿酒,为人类作贡献,所以还写了小红豆。
  师:从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非常——
  生:喜爱兴安岭。
  师: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大兴安岭时非常细致。连一花一草一豆都观察到了。所以作者能把林海写得那么优美。
  [让学生提问题,再引导学生理解那些与中心有关的问题,这种教学形式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好处。]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
  师:这个问题刚才已经解决了,看来你还没弄懂。哪位同学再帮帮他
  生:因为兴安岭有许多绿树、白桦、花。它把绿树当作一位姑娘的衬衫,把白桦当作姑娘的裙子,然后把这些小花当作成姑娘脚下穿的鞋。所以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
  师:现在你(指提出问题的学生)懂了吗
  生:懂了。
  生:我还想问彭老师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却说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
  师:这个问题我相信你能自己解决。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这儿的花很多。
  师:对啦!你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也是读书的一个好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学,了解了“花”多而美的特点。现在,我们就进入林中去看看兴安岭那美丽的花。(看录像)
  师:兴安岭美吗
  生:美。
  师: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加上丰富的联想,写出兴安岭温柔的“岭”,如海的“林”,还有美丽的“花”,但这些都是它外表的美。(板书:美)作者看到这么美丽的兴安岭,他又联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6、7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生:(自学6、7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教师从头至尾,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和说,把整堂课变成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课,这与通常见到的那种“重内容分析,轻读说训练”的课相比,让人耳目一新。]
  师:这些都是说木材为什么服务呀
  生:为祖国的建设服务。
  师:说得好!(板书:建设)请你在文中找出一个句子,说它的美与建设有关。
  生:这个句子是:“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师:(电脑显示句子)那“空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指没有内容。
  师:“不空洞”呢
  生:有实实在在内涵的美。
  师:是呀!大兴安岭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我们的国家兴盛安定。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个词说明。
  生:这个词是“兴国安邦”。
  师:(板书:兴国安邦)
  生:“兴国安邦”就是使国家兴盛安定。
  师:“邦”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邦”在这里是“国”的意思。
  师:“邦”和“国”是——
  生:(齐)同义词。
  师:我们怎样做才能兴国安邦呢是不是这里有很多的木材我们就只砍伐呢
  生:要合理利用大兴安岭的自然资源,要一手砍一手栽。
  师:请你把文中的句子完整地谈一谈。
  生:我们伐木取材,也要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栽。
  师:对,我们这样做,就能保护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以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作者心中再次感到亲切、舒服,对兴安岭更是喜爱。同学们,今天,我们随着作者观赏了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你们喜爱大兴安岭吗
  生:(齐)喜爱。
  师:请你用一两句话来表达你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生:我为我们国家有兴安岭这座森林的宝库而感到自豪。
  生:我向往美丽而富饶的大兴安岭。
  生:我爱大兴安岭的岭、林、花。
  师:谁能用反问的语气来说说。
  生:我们国家有大兴安岭这样的大宝盆,我能不感到骄傲吗
  师:他说得多好啊!感情多深啊!
  生:我能不为祖国有兴安岭这样一个资源丰富的宝库而感到自豪吗
  [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学了这一课的感情。有学生的说,有教师的导,生动活泼,真实自然,要比过去那种教师的“总结谈话”实际得多,新鲜得多。]
  生:大兴安岭真是一个资源宝库啊!
  师:谁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吗
  生:看到这么美丽的兴安岭,你能不喜欢它吗
  生:大兴安岭真是美不胜收,让我感到亲切、舒服。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剩下的时间,我们有感情地把全篇课文读一读,再体会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6:23:00 | 只看该作者
总评:
  彭秀清老师执教的《林海》有如下几个特色。
  一、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虽早已为老师们摒弃,但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仍不多见。《林海》这一课能自始至终让学生当主角,这是可贵的。对大兴安岭的认识,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对词语的理解,彭老师都没有为学生设下框框,而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挥,相互补充,老师只站在点拨、引导的位置,把学习的机会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上学生纷纷举手,竞相回答问题,争取参于各种读和说的训练,主动性、积极性很高,学生“读、思、议、说”的时间占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四分之三以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二、突出了语文训练的层次性
  语文训练贵在一步一个脚印,练而有得。有些课采取“人海战术”,声势固然大,效果未必佳;有些课反复朗读,机械重复,学生原地踏步未见长进。彭老师的这堂课,避免了上述的缺点,突出了训练的层次,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她指导“岭”这部分内容的朗读训练是精彩的。学生在开始朗读的时候,未能读出温柔的语气,教师引导学生先进行词语对比,使学生从“高的,矮的……”与“高点儿的,矮点儿的……”这组词语的对比中,明白山与山的差别不大,彼此和平相处,没有哪座山会“盛气凌人”,从而改变了读的语气,读出了温柔的境界。可是,喜爱的感情仍然不够,教师又进一步点拨,使学生每一次朗读训练都有新的领会,新的提高,终于读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和作者喜爱的感情。
  三、重视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
  课文分别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层次清楚,段落分明。彭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时,没有平均使用精力,而是设置几个问题,重点引导学生领会“岭”这部分内容,然后半扶半放,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林”这部分内容。到学习“花”这一部分内容时,则让学生先,总结出学习以上两段内容的步骤:(1)找出特点;(2)品读词句;(3)体会感情。并让学生自己设置问题,按照以上步骤自学写“花”的一段。学生掌握了方法,举一反三,“花”这部分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果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都能重视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学生将受益无穷。
  四、明确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方向
  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为了摆架子、赶时髦。有的人把录像、电脑等媒体请进课堂只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课“新”,好像这样一来,就摆脱了“旧”的教学模式。于是,滥用媒体,请人操作等怪现象就出现了。《林海》一课的多媒体运用是恰当的,得体的。为了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教师把较长的语句投影出来;为了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挥想象,老师播放了配乐录像;为了突出某些关键词语,教师在电脑中有意选择了不同的色彩。这些都是教学所需要的,是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训练的,给人的感受不是华而不实,而是真正体现了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6:23:00 | 只看该作者
《林海》练习设计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6:23:00 | 只看该作者
课内四基达标
  一、看拼音写词语。
    qín lǐng  quē fá   shān hú   niàng jiǔ
    (      )  (      )  (       )  (       )
    guǎng shà   fá mù    yú kuài   qiào lì
    (      )  (      )  (       )  (       )
  二、解释。
    1.奇峰怪石——
    2.孤峰突起——
    3.盛气凌人——
    4.目之所及——
    5.兴国安邦——
  三、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悦耳——   温柔——   珍贵——
    空隙——   广厦——   机会——
  四、指出下面句子各使用什么修辞手法。
    1.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   )
    2.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出,盛气凌人。 (   )
    3.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
    4.看,“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   )
  五、缩句。
    1.花丛里还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松影下开着的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按原文填空。
    (   ),哪里都是(   )。(   )是林海,(   )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种(   )呀:(   )的,(   )的,(   )的,(   )的,(   )形容。
  七、读懂课文内容填空。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fá)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1)本段第一句话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衫”指_______,“裙”指________,“绣花鞋”指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缺乏——亲热——
  八、对下面一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树,一手砍,一手栽。我们不仅取宝,也作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
    A.大兴安岭的面貌焕然一新。
    B.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C.大兴安岭是个令人向往的好地方。

  能力素质提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飞机飞得又快又平稳。透过云层,可以看到积雪的山峰层层叠叠,好像波涛汹涌的大海。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的冰甲。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的不断往下坠。飞机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严重。机长命令机械师打开舱门,把行李一件件往下扔,好减轻飞机的重量,还要大家背好降落伞包,准备跳伞。
   1.抄写本段中的一个比喻句,写出用什么比喻什么。
   2.用“|”给本段分层。
   3.机长命令扔掉行李并让大家做跳伞的准备是因为,“情况十分严重”表现在。

  综合实践创新
    文章通过景物特点的描写和丰富的联想来抒发真情实感。语言生动优美,用了很确切的比喻、拟人的写法,把岭、林、花描写得栩栩如生。
    学习这些写作特点后,请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09-11-26 04:49:00 | 只看该作者
《墨梅》教学设计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4 12:3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