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9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让“思想之光”照亮学生前进的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6 21:5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让“思想之光”照亮学生前进的路
摘要: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说:赏识是最好的法宝!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是领头雁,班主任如何带好这对雁阵,是接手班主任工作的当务之急。所以,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对待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充分地信任每一位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与沟通,将心中的关爱与呵护均匀地洒向每一位学生,驱散学生心中的阴霾——绝不偏袒任何人,让每一位学生心中都洒满自信的阳光,把自己变成每一位学生的知心人,做学生的良师与益友,努力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灿烂的阳光下快乐地学习,茁壮地成长。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  理解  平等民主  良师益友  榜样
“把窗儿打开,让阳光进来……”唱得人心里漾满阳光,好不惬意!平时很喜欢收集阳光,因为阳光可以驱散心中的阴霾与黑暗,喜欢灿烂的阳光在脸上调皮的感觉,暖暖的,同时也照得心里一片明亮。作为班主任教师,我们也要把我们的心窗打开,将我们心中的阳光毫不吝惜地投向每一位学生。
一、平等关注,努力挖掘闪光点,给学生一份自信
如今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来进行。我们要怀着一颗仁爱之心,通过观察、与学生谈心等方式,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用真诚和微笑燃起学生积极进取的希望。我们倡导走进学生,也主张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每一位学生,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呼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改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你的视线里要容得下每一位学生,你的心里要有每一位学生的立身之地,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享受温暖的阳光。用一部电影名字来概括最合适不过来,这部电影的名字是“一个也不能少”。也常听家长们说:“你们老师说一句话,顶得上我们说十句、百句。”那么要想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取得学生家长的信任,我们就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我们可以通过谈心,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从而把组织温暖送到学生的心坎上。其次、通过谈心,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我们既要看到学生身上的缺点,更要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既不迁就缺点,又不淹没优点。 还有,通过谈心,我们可以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扬长避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要通过观察、与学生谈心、听取各方意见,建立起丰富的信息网络,随时掌握与调控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思想行为动向。要力争和科任老师及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特别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取得共识,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
罗林塔尔效应实验证明,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可以肯定的说,教师的信任度与学生的成就之间成正比。所以,我们班主任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让学生逃脱自卑的阴霾,去追寻自信的阳光,让他们深深懂得: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并且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我能行!
二、实行赏识教育,实现“物”“码”平衡
平等地对待班里的每一位学生,是赏识教育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在工作中应该深入贯彻的原则。“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无论是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还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我们都需要将心中的天平放稳,“物”也好,“码”也罢,千万不能让某一方倾斜。无论哪一方,都需要我们的赏识和激励,都需要我们将赏识的阳光慷慨地洒向他们的心田,让他们心灵的种子因阳光的抚爱而萌芽、成长,让他们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摒弃自卑心理,欣赏自己的枝、自己的叶,向着自己心中的灯塔而不懈努力,去找寻生命中的阳光地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2-6 21:51:38 | 只看该作者

班上有这样一个孩子小刘,可以说有点嘴上功夫,上课时不管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他都得瞎咧咧,且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好,但脑筋绝对够用,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他上课听讲状态越来越不好了,还常搞些小动作,我感觉他是破罐子破摔了,这样下去可不行,课上,我总是给他暗示——哪怕是一个眼神也好,多给他一些关注,让他知道老师还在乎他,在老师的心里,他也有一席之地。课下,向他周围的同学了解情况,对他实施“攻心”战术,每周都找他聊天,了解其思想动态,以便做到更准确地“把脉”,原来是跟数学老师有点小误会,数学老师有时候说话不太注意分寸,说的话太重,所以他上课故意搞小动作什么的,故意不听讲以示反抗……过了一段时间,上课规规矩矩,遇到不会的,他还会说:老师,我还不会呢,下课我在找你吧,行么?听数学老师说,上数学课表现很好,很适合学数学。听了这话,我感到很欣慰,我成功地将小刘心中的阴霾驱散,让他的内心重现灿烂的艳阳天。总结起来,可以说做到了扁鹊的“望、闻、问、切”。
有这样一句话印象很深刻:假如你遇到在黑暗中挣扎的人,不要背过身去,只要伸出你的手,就能给对方一个春天!对于小刘同学,我不敢自诩给了他一个春天,但最起码我让他感受到了春天温暖的阳光。
小张同学今年已经九年级毕业了,记得刚升入九年级时,她的历史成绩只有三四十分,可平时我从来没有忽略过她,课上的提问,课下的谈心,一次次的帮助与鼓励换来了她中考历史99分的好成绩,在得知中考成绩的那一刻,毫不夸张的说,我近乎欣喜若狂了。送出一份温暖,收获明媚阳光。暑假中,只要是我登上QQ,她一准儿上来问候,还说好想再回到九年级上课的日子,说要不是我对她的看重,要不是我将心中的阳光慷慨的洒下她,她不敢想象现在会是什么样……看着电脑屏幕上的一句句质朴的话语,我的心像被阳光照的暖暖的。
我们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正所谓“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无论是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还是成绩优秀的学生,都需要赏识和激励,让他们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摒弃自卑心理,为着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陶行知先生曾这样忠告我们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更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在教育的百花园中,让我们精心地培植、呵护祖国的花朵。赏识你的学生吧!赏识,其实可以非常简单: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期待的眼神、一个浅浅的微笑……在教学中,我们班主任要慷慨地为学生竖一竖大拇指,点一点头,让经常挂在嘴角的微笑为学生捎去一阵惬意的凉风,让赏识的阳光慷慨地洒向他们的干涸的心田……
三、搭建理解之桥,做学生的良师与益友
教师与学生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我们应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2-6 21:51:41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不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如今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就造就了他们性格上的脆弱、行为上的抵触与依赖及态度上的漠然与不屑。这些就需要我们给予正确的引导、真挚的关心和爱护。去倾听他们的呼声、分享他们的快乐,了解他们的方方面面,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针对性。中学生所处的心理年龄决定了他们在心理上的闭锁性,面对学习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他们彷徨、困惑、迷茫,他们渴望沟通,但又不会主动出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问题,主动地真诚地与他们进行推心置腹的沟通,通过我们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让学生感受到你心里的坦诚、情感的真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心里话告诉我们,把我们视为知心朋友。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现代先进教育理念是我们必须具备的思想武器。我们的教育一定要从传统的教育思想转化到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那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当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时候,才能真正体现尊重、理解、宽容的教育方向,才能真正地对学生充满爱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榜样是最好的老师,是他们成长中的良师益友。”作为一名教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还应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表率,因为身教胜于言教。“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这是每一个教师都应具备的素质,既然为人师表就应该严以律己、作风正派,既然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就应该多讲奉献、少谈索取。用事实增强自身的影响和号召力,用行动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知道,凭自己人格所产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力度与广度是其他力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我们还要为学生们树立起其他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榜样,这个榜样可以是伟人、名人,也可以是他们自己身边品学兼优的伙伴。所以,为学生树立起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榜样,让他们从点滴中汲取到人生成长的营养,也是切实可行的。
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教师就应该如太阳般光辉,如高山般巍峨,如大地般广博,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让我们无穷的“思想之光“照亮每一个学生前进的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07: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