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教育教学文章精选

[复制链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4-2-6 17:57:26 | 只看该作者
开学典礼

—— 我的求学日记

窦桂梅         

  过去,父母让我到学校“念书”。当年,我们上学叫“读书”。现在,我的进修叫“学习”。学习的含义好。为什么这么说?不仅“学”,还要“习”。作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有一双“慧眼”去学(发现)什么;还要有一颗“慧心”去收集证据,提出假设,更要有一定慧能“习”什么——验证假设,发现规律。最后,将自己延长到一个高度——认识教育客观真理。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来到中央教科所从师朱小蔓教授。但愿,我这一年的学习本质,将我的教育教学走向丰满和立体,从而走向风格形成特色。

——总题记

开学典礼

        ——9月13日

  坐在中央教科所三楼的会议室里,心情不平静。 我是冲着朱小蔓来的。 七年前,高万祥给我复印了朱小蔓的文章,并邮寄过来。读着读着生出感慨:原来德育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德育可以这样理解!我赶紧摘抄了其中的几句话,其中“德性”一词牢牢记在我的心中,开始寻找她的文章来读。 朱老师从1985年起研究道德情感,后来研究人的情感发展和情感教育,更多的是研究人类的哪些情绪情感和人的道德发展相关。正如她发现的一样,我们过去对于道德情感的理解太凝固、也比较窄,主要是词典上的解释,把道德情感看成人在理解了道德原则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认同道德原则的情感。可不是吗,现在一说“德育”大家就会哑然一笑,一提到“马列主义”,就会想到“老太太”。
  “事实上,每个人的生活、生命中有很多很自然的情感是与道德教育相联系的。比如,虽然不能直接说孩子的好奇和冒险是道德的,但是当他的好奇心有了付出的场所和需求的时候,这个好奇心就变得与道德品格相关了。再比如,安全感、依恋感、自尊、自爱等都可以成为发展道德的基础。现在有些关于道德教育的看法我认为有偏狭,也不够明智,他们往往就道德教育谈道德教育。” ——这是我读到最为鲜活的关于道德的理解。
  在国内,她率先提出以“情感性”为基础概念的完整教育哲学思想,强调重视情感性的个性品质。呼吁纠正现行教育中的唯认知主义,克服功利主义教育观的负向功能的她,又提出了情感性道德教育的理论范式和符合中国国情的操作模式。当时的我既惊奇又兴奋。作为一名从事语文教育的,当班主任的我来说,这无形对我的课堂以及教育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一次会议上,见到高万祥,向他打听朱小蔓的情况。他充满敬意地讲起了几天前听她给校长们讲的报告——那天天已经很晚,她依然真诚地告诫校长们要读书,要思考……全场鸦雀无声。
  由周益民的提供,我读了她的《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我从朱永新教授那里读到了描写她的文字,听到了朱永新教授对朱小蔓教授的高度赞扬;和朋友李庆明聊天,当谈起朱小蔓的时候,他总是禁不住感慨;还有徐冬梅,袁卫星等,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都提起她的名字。大家都被她的人格和思想魅力所感染,所折服。 读到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关于读书的报告,禁不住流下眼泪。我把其中的话语,语重心长地读给年轻教师听。
  有意思的是,去年在海淀区召开张思明教育思想研讨会的时候,她就在主席台上就座。会后,我急匆匆到后台寻找,没有。后来在大厅看到她的身影,刚要上前,细看,不是。李庆明来京向朱老师汇报工作,要拉着我见她一面,本来短信让我等候,结果没成…… 她已经几年不招高访学者了,可今年我还是来了——真是幸运。 典礼仪式上,朱小蔓作为所长,开始给我们这些新学员讲话。她说,央所的研究就是追求学术提升,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提升学术品质,建立学习共同体,改变学习策略,建构新的学习方式……她还强调,我们的工作不限于一般的抽象的研究,而要做具体的工作,我们要无时不思,无时不想,无时不写,无时不做,不图功名,淡泊名利。要以有效性作为工作的目标。再加上“自我控制”。以资讯作为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工具。要懂得知识改变生活,学习改变命运。 今年春天,我和央所的李家俊一起到黑龙江的黑河搞研究,他发自肺腑地称赞朱所长来这一年,央所的变化。想想她来到这里生的一场病吧。作为学生的我都听出了她的语重心长,不知道央所的人作何感想。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一个具有基本完善的品德的人。这样的人才能使社会持续和谐地发展,使社会走向更高的文明。……把知识和生命看成合一的东西。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在现代社会却被丢弃了。因为只有来自生命内在的情感动力才从根本上支持人完成学习过程的不断提升和整合。……我相信,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都在进步。我们的政府正在积极倡导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进行教育工作和改革的良好背景。当然,要想推动这些工作变成现实是要有很多路要走的,是会很艰辛的。”(朱小蔓发表在《中国教育报》的一段话。)
  难道,这些话仅仅是说给研究整合教育模式的,外国的,特蕾沙听的? 学员中,虽只有我是她的高访。和几位博士从师于她。我们的学术背景不同,各自不同考虑,我们的训练不同,脾气不同,经历的阅历不同。但,共同面临的是必要的挑战。高访的日子终会结束,但过程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取长补短,促进自己精神与人格的成长与完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4-2-6 17:57:49 | 只看该作者
成长,需要我们回到“学习的常识”

窦桂梅

  纷繁复杂的世界,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思维方式的转型,人际关系的刷新,碰得我们晕头转向。要学习的太多了!拒绝学习没有理由。身为教师,总要把“教书育人”放在心坎。更何况国家又设立教师节以鼓舞我们——鲜花簇拥,赞语满嘴。真得好好琢磨一下“教师”两个字的担当。
  于是,疯狂地阅读一本本教育论著,接受一次次新颖理念的洗礼,有如狂蜂浪蝶不断四处寻求。越吸纳越困惑,找不到方向,越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哪里,又将往哪里去,越发觉得教育教学的错乱与失控。于是乎,心生埋怨,啧有烦言,茫然四顾了。怎么办?怎么办!无数次地呼唤,无数次地反省,无数次地诘问。我们是否能够,暂时停下已经乱了节拍的脚步,细细思虑,摆在面前的千条路径,哪条值得冲刺,哪条确定是捷径,或至少不会迂回绕弯?诸位或许以为,这是一条简单而普通的命题,但我却以为是一条本质性的“存在”。
  回到“学习的常识”吧,也许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复杂问题的简单脉络和核心价值。

阅读,回到经典

  一所书香学校,一个学者型校长,往往会给教师推荐一些书目,甚至集体购书分发阅读,这是幸运的。可当下的现实是,一般学校的老师则处在教育教学的“柴米油盐”的困扰中,能够静心下来阅读、思考、写作的极为罕见。即使阅读,也因为时间的零碎、空间的喧杂,而疲于应付、流于形式。着实令人痛心。
  然而,又必须读书,这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保持智慧鲜活、散发人文气质的唯一途径。学生的视野和感知世界的途径越趋广阔,教育的生态环境和课堂细节越趋复杂,教师一旦停止学习,结束“自我更新”的状态,就会迅速成为“风雨中的雕像”,课堂也将味如嚼蜡。阅读既须选择,也要讲方法。我的体会是,一定要回到经典阅读。在“沙中拣金”的推荐阅读书目中,择取契合当前问题困扰和深度反思的“同题共构”书目,读开去,读进去,读下去。尤为要精读几本经典,反复地读,来回地品。老师们不妨反复阅读同一部经典,深度阅读,深层对话,“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虽说“一部论语打天下”的说法多少有点夸张,但至少可以说明:经典,可以打下精神的底子,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影响一生的人生走向。像《红楼梦》《约翰·克里斯多夫》、《哈姆雷特》等文学类的,《童年的秘密》《给教师的建议》《教育漫话》《教育人类学》等教育类的……教师在“不厌百回读”中获得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与升华。韩非子的“深智一物,众隐皆变”即是这个道理。同理,经典的教育理论著作,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无法绕开的必读之书。当然,我并非排斥时文阅读,它们也闪耀着教育智慧的光辉,但我们必须要有经典垫底,才能有效地汲取其精、气、神。
  最近,我一直重读一部部“过去的小说”。《呐喊》《红字》《复活》《平凡的世界》《红与黑》《简爱》《呼啸山庄》……是久违了的感觉,当年阅读时的感觉简直无法和这次阅读旅行相比。在回读中,我更了解了作家的写作特点,对书中的人物充满了更丰富的人性理解。泪水因澄明而让内心愈加柔软。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也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的生命发展史。

备课,必须付出艰苦努力

  现在的人越来越喜欢偷懒了,凡事“拿来主义”,已成为大多人的“理所当然”。孩子们呢,也越来越不愿意学习了。老师们采取各种办法,想着怎样用糖衣炮弹的方式,变着花样哄孩子学习,这可把老师累坏了。降低学习难度,降低学习的“痛苦指数”,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接受学习,当然是我们的要务。但,必须声明的是,要“理直气和”地告诉孩子们和自己,学习或教书是甜美的苦役,它需要我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体力和脑力的双重劳动,而这种劳动是内在的、自身的努力,而不能仅依凭外力。幻想借助某种神力或者投机取巧,其结果都是徒劳。
  除却个别天才,芸芸众生热爱学习、钻研业务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付出艰苦努力而形成的。曾听有人说“我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现在想来,既是自我惰性的借口,也是自我生命的玩笑。没有人天生就喜欢学习。正像没有人天生就喜欢教书一样。学习,既然是一种付出,也就意味着“艰苦”,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快乐学习。往往是学习的最终结果让我们体验到快乐。
  提不起兴趣,面对“艰苦”的学习和备课,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罪过。
  可以说课堂教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现象。就其中备课一环,是艰苦的准备过程。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也包括备自己——“备”的要素太多了。取其中的解读课文来说,我每一次阅读以前,不查看任何评论,不搜索任何与之相关的资料。静下心来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词、句,甚至是标点中去理解,去发现。以“读者”身份挖掘课文的“原生价值”后,还要以“教者”的身份思考怎样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于我来讲,这样的阅读过程,是艰难的爬坡。我这样做,就是为了不让别人的理解和观点影响自己的感受和认知,不带着“现成经验”去验证或批判文本,而是自己努力成为文章的知己。事后,再阅读相关材料,对比中会常感到自己的浅显,于是激励自己不断地学习。
  “艰苦”的学习或备课之后,对所阅读的知识,由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铭记于心,再到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与思考,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我们在人类广袤的文化原野上就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这样的生命体验聚集多了,我们的视野就会由线到面,由窄变宽,从而被牵引到更深更广的空间,这就是破茧成蝶的幸福!

生活,融入“共同体”中

  这里的“共同体”有点像过去说的“集体”,但超越了集体的意味,因为过去的集体里“没有自己”。共同体是让你“既没有自己,也提升自己”,身处其中,更多的是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更好地学习、提升。好多人讲过一个《铅笔的故事》——
  铅笔即将被装箱运走,制造者很不放心,把它带到一旁跟它说:“在进入这个世界之前,我有句话要告诉你,如果你能记住这些话,就会成为最好的铅笔。第一,你将来能做很多大事,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你不能盲目自由,你要允许自己被一只手握住;第二,你可能经常会感受到刀削的疼痛,但是这些痛苦是必须的,它会使你成为一支更好的铅笔;第三,不要过于执著,要承认你所犯的任何错误,并且勇于改正它;第四,不管穿上什么样的外衣,你都要清楚一点,你最重要的部分总是在里面;第五,在你走过的任何地方,都必须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不管是什么状态,你必须写下去。要记住,生活永远不会毫无意义。”
  在任何团队,我们都要做这样的铅笔。只有被一只大手握住,你才能书写生命的记忆。没有环境也就没有磁场,学习的笔就会散漫无边,你会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必须融入学科组或学校的“场”,去感受它的强大力量。我们的学习需要严肃的约定,绝对不能“怎么都行”。融入共同体的学习,就是摆脱“独学无友,则孤陋寡闻”的局限。当然,没有共同学习目标的集体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随时会被其他人征服,更可能被自己的惰性征服。同样,一所学校没有共同的“精神话语”,没有共同的事业追求,将会成为尔虞我诈的角斗场。一旦学校的天空没有精神诉求,身处其中的教师和学生自然难以有真正的幸福了。
  在我们周围,你会发现一些没有共同体的学校:“一些事没人做,一些人没事做。没事的人盯着做事的人,议论做事的人做的事,使做事的人做不成事。一些没事的人总是没事做,于是滋事闹事,使得做事的人,不得不做更多的事,或者干脆就不做事。结果好事变坏事,小事变大事,简单的事变成复杂的事。”这对我们是一种提醒、一种警示。一所学校的成功,不是因为一大堆人各做自己的事,而构成一个结果:一群人向着共同的事业目标,不断学习、进取,形成一种合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如果没有融入一个共同体的热情或经历,而只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套中人”,他就不可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不可能为学生的发展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教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做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感。这样,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14-2-6 17:58:15 | 只看该作者
从大地的根部涌起

——为王开东《深度语文》写的序言

窦桂梅

  几年前,干国祥(网名“干干”)发起了深度语文民间团队,在语文教育界闹出了不小的声响。魏智渊(网名“铁皮鼓”)和王开东就是其中最活跃的两个。
  何谓深度语文?
  干国祥的解释是,“经由思抵达诗。”就王老师而言,“深度”表现在课程理解之深,文本剖析之透,课堂把握之精到。
  王老师的深度语文追求,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各种文体之中。阅读本书,你会在小说的教学情境中“经过与穿越”,品味祥林嫂命运的悲苦,蛮子大妈战争的辛酸,还有宝黛爱情的铭心刻骨;在散文教学的散淡与跳跃中,你会思索“眼泪为谁而飞”,美丽竟然是愁人的,而生命也必然如“铸铁一样站立”;在诗歌文本的课堂中,你又能涵咏“浪漫与精确”,体验“万里写入胸怀间”的自由和畅达;而在戏剧教学中,当你感受“当爱已成往事”的冲击,未尝没有一种从恶如崩的恐惧与战栗;在文言文教学中,你又能穿越历史的烟云和沧桑,领悟归有光的“至情语言”,还有,而在王老师的作文教学中,你也必然会体悟到“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细细品读王老师的课,你还会发现,王老师的深度,是具有“文化深度”和“认识高度”问题驱动下的学生的情感、思维的有效激活,是师生合作碰撞的拔节提高。由于读者反映理论的介入,原先的文本在师生的对话中生成为一个新的立体的文本,一个经过师生创造性感知后赋予了新意义的文本。学生、教师、作者成了文本意义的生成者和创造者,课堂因此走向了多元主题、多元视界的解读和生成,成了知识的重新经历和复活,成了师生精神生命又一次苏醒。正如我校胡兰老师的读后感言:“慧敏睿觉,勇开风气之先;敦柔宽厚,不失先贤情致!其课如长风浩荡,裹挟千里,猎猎商商;其人若酣泉佳茗,甘洌馥郁,与之神交,每有进益,不觉使人忘俗!”
  读王老师的课,我会万分认同这样的观点——语文学习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美不美”、“深不深”的问题!
  我的课在小语界也称为深度的课堂。我曾提出主题教学的课堂应当有三个维度:温度,恒定性;广度,开放性;深度,发展性。任何时候,追求高度与深度都是一种学习的姿态。从王老师的课,我们看到,高度与深度并不是问题,关键就看你能否深入浅出。
  我早年的课例,非常重视语文教学中的童真、情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忽视深度,只是年级和课型的限制而已。在《圆明园的毁灭》、《晏子使楚》课例中,我所追求的深度,也绝不是强行让学生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而是努力通过有节制的释放,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螺旋式上升。即便这样,对于那些值得思考、或许会存在疑义或争议的问题,我还是把选择权交给儿童。
  同样,在王老师的教学中,我们也必将感受到,老师不是在增加知识数量与难度的高深玄妙,更不是脱离文本的任意拓展和拔高——而是在“最近发展区”(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合作学习所能达到的收益之间的落差)内着力,寻找最佳的一个“度”,进行智力挑战和思维训练。
  也可以这样说,这种深度是基于年段特点、体裁特点、课时特点上的适度把握。深度不是难度,“深度”甚至只是揭示文本的内在逻辑的一种智慧。很多时候,文本的内在结构是恒定的,很少变化,变化的是外在。那种内在的心理和文化密码是不变的。而深度就是要把这种密码和集体无意识揭示出来。
  我对王老师是很敬重的。
  这种敬重不仅仅因为共同的深度追求,还因为他深深地热爱语文,热爱生活,舒展生命。开东的人生被一种执着包围着,他是审美的,灵性的,热情的,智慧的。他常常说自己累得像一条狗,但这只是一种解脱式的自嘲——里面没有牢骚,更没有埋怨。我甚至从这种话里听出了他的一种厚重的充实。每个人将工作做到极致,就会获得丰盈的快乐,自己也随之光彩起来。开东善于积累生活中的点滴,并巧妙地化作教学的重要资源,他让学生留心广告词、商店名、春联等,所有这些鲜活的语言和创意,使得他的课堂充满了源头活水。学生喜欢他的课,不仅是深度上的智力挑战,还有永远散发阳光的审美体验。
  要知道,王老师这本书的实录,是每周20多节课,每天几乎精疲力竭的那些夜晚整理出来的。我能想象出他连听录音边整理的样子。——这,常常让我敬佩不已。我知道,我不能阻止他——正如我不能阻止我自己。面对教育教学的现状,任何人都没得选择,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用我们手中所有的,用最大的努力去求得最好的结果。我们惟有充满希冀的耕耘,不断探求,走向语文的深度,生命的深度,走向海拔五千。
  教育工作是一个让人灵魂容易结茧的工作。相当多的人把教学当成了一种苦役,在机械的周而复始中,一天天、一年年熬着,寸寸挪动,挨向可怜的退休工资。开东却坚持从生活中来,向生命里去,他的课堂构成了对生活高度的认识,并不断获得一种高峰体验。
  我在2007年和王老师相识,在相互交流中,我们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因为外国语学校和清华附小的联谊学校,王老师所在学校派老师专程来我校学习一个学期,他也多次听过我和我校年轻老师的课。我也到过他们学校。我们曾就很多课一起探讨过,争论过。每一次听课之后,他都“虚怀若谷”地给我们老师进行点评——江南才子的儒雅,又不失高度的指点,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印象。让你心悦诚服地接受,又不至于让你觉得突兀而不可逾越。
  想起王老师在《人民教育》读到我的《牛郎织女》实录的激动给我发来的短信,那份鼓励,让我更加坚定自己主题教学的深度走向。《三打白骨精》中,王老师提供了他写的《猪八戒评优材料》,让学生们对猪八戒的人物形象有了丰满客观的认识。安徒生原文《丑小鸭》中的两个“藏”,多个“啄”的细节发现,都让我们的课锦上添花。《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隐忍”也是在和王老师探讨中获得的共识……
  友谊必须建立在彼此的认同与共同成长中。同在课堂行走的我,也常常试着对王老师的课堂提出一些看法。在看了他的《合欢树》后,我写出以下思考——
  我觉得合欢树的意向应该是一种象征,也不仅仅就是指母亲这个人,应该是生命的象征,体现人之为人的一种对生命的意义与追寻,就好比合欢树一样,虽然第一年没有发芽,但是,第二年却长出枝叶,而且后来竟然开花,长高,年年开花——那棵生命的大树已经是精神意义的树。整堂课是否只围绕“合欢树”进行?例如读题目:这棵合欢树与谁有关?学生读书后就会说出母亲,“我”,邻居,小孩。于是,问题就来了:
  1、谈谈母亲与合欢树什么关系?
  于是学生就找到文中关于母亲的描写。母亲在路旁,栽啊,挪啊……这些地方都可以让学生读读。然后追问,为什么母亲这样对待合欢树?于是又引出儿子的病,以及母亲的心情。这里,顺便把母亲原来的样子和现在的样子以及心情都理了出来——你看,文章的前半部分,就是一个问题引出一连串的问题。透过内容之后,接下来要追问:合欢树究竟代表了母亲的什么?(希望)生命的希望,自己的老去并不是悲剧,自己的不爱打扮也不是完全彻底遗忘生活,而是在路旁竟能栽活合欢树!这个时候,我们研究母亲的形象,母亲——就是一颗合欢树!母亲的离去,合欢树的开花与生长,就是母亲生命的延续!
   2、接下来再讨论“我”与合欢树的关系?
  这就是我们要抓的文章的第二部分,在这个部分中,你分析得很好:遗忘——对于悲伤的遗忘,也就是不忍心记住母亲的死去。难忘——想去看,可又不忍心看,因为到那里,一切的往事浮上心头,活生生的母亲却看不见了,只有看到树,越是看到合欢树,越是思念自己的母亲。铭记——我想,这个时候,合欢树就是“我”的精神支柱,合欢树,不就是我延续了母亲的写作,我延续了母亲的生活,我延续了母亲对生活的向往——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合欢树!我怎么能忘记这个合欢树?再延续下去,可以说,如今的我也成了这棵合欢树!于是,生命必须升华,“悲伤也是享受”!
  总之,这个环节我解读的不够深。不过,你还要找到段落和句子,要读起来!你就会引发学生的感慨:她(合欢树)对于我施恩时,也许只是于无声处,当奇异的恩典幻化成我成长的动力,我借这恩典得以收获福祉,心中想到的感恩与回报时候,早已物是人非,所以,爱需要珍惜,需要记住,因此我不看那树,我便记住了那树。因那——借我一生!
  3、邻居孩子心中的树:孩子望着影子,想着什么?
  这是生命的一种好奇与渴望,也是生命本身。邻居说着合欢树,自然而然,没有一点奇怪——这就是生命本身!
  4、最后,回到“我们与合欢树”。读了文章,你心中的合欢树究竟是什么?
  (也许学生结合上面的讨论就说出你板书忠的,希望,思念啊等等!)他们(指书上的人物),你们(指同学们),连起来,就是——我们。那么我们心中应该种上怎样一棵合欢树?
  我想,母亲于我,天下父母于孩子,已经将来也会成为父亲母亲的孩子们,心中种下的一定是今天你理解的合欢树!因此,史铁生的这篇文章,已经不仅仅写给自己,自己的母亲,而是写给天下所有的人。因此,合欢树才真正在心中长成一个参天的生命的,精神的树!愿天下的人心中永远拥有这棵树!最后齐读课题——下课。这样,从开头的题目入手,最后再回到题目!朋友啊,愿我们都是这棵合欢树!
  王老师很感动我评点的细致。当这堂课的实录呈现之后,我也一一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点评。
  之所以罗列这么多“曾经的讨论”,就是要说明,我的学习态度是认真的,我以上的表达是真诚的。
  我知道,王老师一直朝着心中明亮的地方一步一步艰难地,从大地的根部涌起,却诗意地攀登。我坚信,他必将在语文课堂上收获春天,也必将迎来自己事业的巅峰时刻。

(为王开东老师专著《深度语文》所作代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14-2-6 17:58:46 | 只看该作者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副校长的修炼之道

清华附小  窦桂梅

  笔者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这样调侃:吃饭吃素的,穿衣穿布的,当官当副的。在另一篇文章里则戏解“管理”:就“管”而言,竹林下只有一个“官”;就“理”而讲,校园里,只有一个“王”,真正拥有管理权的领导只有一个人——校长。
  曾经担任过或正在担任副校长的同行,看到这里可能都要会心一笑。今天的校长难当,副校长也不容易。那么,如何当这副校长?笔者结合这些年的工作经历,试着谈谈一些体会。

定位、到位,不越位

  学校发展,班子是关键。好的领导组织不是个体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整体合力的显现。校长、副校长,好比一棵大树的不同部位,所处位置不同,决定了作用的差异。虽说作用不同,但哪个位置都不轻松,都要承载大树枝繁叶茂的责任和义务。既然是副校长,就不要错把自己当“树干”或“树根”。
  “在其位谋其政”,对于副校长,首先是定好位,工作才能做“到位”。学校的组织要比喻为一个人的话,校长自然是大脑,是中枢,副校长应该是眼、耳、鼻、舌、身。不仅在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方面,一定要跟校长这个“大脑”保持一致,还要多跑、多看、多听、多观察,多方配合协助校长,把工作做好。尤其要善于在校长与基层干部及教职员工之间充当润滑剂,保持团队的上下和谐,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这里还有个前提,就是你得遇到既高明又开明的一把手,反之,副手的处境就有些尴尬。有这样一则笑话:副手想要甩开臂膀大干一场,一把手立马问“你要干吗?!”让校长失去了安全感,你这个副校长还能当得下去吗?但你若想韬光养晦,夹着尾巴做人,人家又会问“要你干吗?!”中国潜意识的封建君王思想,会给副手的职场前景带来负面影响。
  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学校不同于官场,副校长的心态也不会如此“世态炎凉”,副校长只要摆正次序,心无旁骛,站在校长的后面,或者左右,努力把聚光灯打在校长一个人的身上,就能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
  副校长工作到位、不越位,努力保证好校长的核心地位,才能发挥学校管理的执行力。樊瑞副校长在一篇文章中比喻的好——拿军队做比方,副校长是参谋长。我认为,这个参谋长不仅仅为校长这个司令当好参谋,出好主意,还要为学校发展当好参谋,以自己的专业智慧影响校长的决策,参与制订学校发展的作战方案。
  身为副校长还可以有几重比喻:若把副校长比喻为指挥员,这个指挥员的工作,不仅仅是完成校长的指令,还要遵循教育规律,针对学校的方针计划,一马当先,责无旁贷地带领教师向着学校的办学宗旨进发,并为老师们的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引领与提升。若把副校长比喻为联络员,那副校长应是传递校长与基层干部员工之间“冷暖酸甜”的枢纽,比如既要帮助校长获得关于一线的有效信息,又要清晰理解校长的决策意图,贯彻执行校长决策,努力化解校长与基层之间的各种误解。若把副校长比喻为替补队员,关键时候要主动“补位”,当然是在校长的允许下,才去尽量补位,补中层的位,基层干部和员工的位。多为学校、校长分忧解难,也许这样做,才是做到了不越位。
  一个高效、和谐的团队,副校长的作用自然举足轻重。但副校长需要注意,这种举足轻重,尽可能要让老师们“看不见”。要在潜移默化中引领老师专业发展,要努力在和风细雨中把决策执行转化为教师主动追求。好校长都知道自己不是独舞,而是领舞,副校长也要知道自己不是“对舞”,而是“伴舞”。要竭力维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核心领导力,丰富校长正确的教育思想,就算和校长观点相左,在校务会或公共场合,也尽量与校长保持一致,过后再和校长坦诚交流。某些重大场合,尽量不抛头露面,需要你,找到你,非去不可的情况下你再到场;有些重大决策,要默默为校长提供有效信息和决策依据等。遇到问题既要主动解决,也要学会等待,切忌自以为是,自作主张。

听从、跟从,不盲从

  作为副校长,执行力是很重要的,因你是执行者。具有先进办学理念、爱动脑筋,领会领导意图快、执行力强的副校长,怎么不会得到校长的赏识呢?但光有这些还不够,特别是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还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面对教师与学生的你,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赢得大家的尊敬。多年来,笔者正是以此严格要求自己,尤其当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光环戴在头上时,有时候也忐忑不安。生怕这种名气助长了自己的惰性和傲气,更怕被别人认为功高盖主。其实,这种个人影响与自己的副校长角色是分开的,只要有真才实学,只要真心实意地坚持正确的理念去实践,业务的强大反而更有利于学校的教学发展,根本不会影响到校长。一个是“职业”,一个是“专业”,天下没有一个经理嫉妒自己饭店的大厨,若经理不能容忍大厨的高超技艺,产生嫉妒而赶走出色的厨师,那可是天大的笑话。韩信善于将兵,高祖善于将将,校长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那么,如果是有着业务影响的“大厨”副校长呢?这个时候更要清醒,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才高气盛、感情丰富的,大多有这困惑,古今中外概莫例外。有些是基于制度与文化观念,因此,必须要处理“寂寞”与“喧嚣”的矛盾。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才能,不等于拥有全面的水平,会驾御课堂不等于会驾驭学校,会引导教师不等于会领导学校。因此,务要尽心尽责,虚心听从校长安排,处处体现校长足够的权威与地位。副校长要时刻提醒自己,对于管理,自己既非主管又非主办,因此,要支持,坚决不能主持。当然,必要的时候也应有“平日袖手谈心性,临危一命报君王”的心理。
  当然,跟从,不是讨好,不是迎合奉迎,更不是放弃原则。而是要为校长分担责任,承担重任,尤其是在自己分管的领域中,更要高度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基于问题的解决,副校长要跟从,还要主动寻求答案,而不是找校长要条件,要现成的答案。还是那句话——呈现给校长的不应该是问答题,而应该是选择题。
  但,再高明的校长也难免有糊涂的时候,也可能会出现决策或认识上的偏差,也可能会做出一线教师所不理解、不认同、不支持的决策来,优秀的副校长要积极地与校长进行沟通,从多角度分析,为校长的正确判断提供有效的策略。这个时候,沟通不是雄辩与驳斥,不是轻信与盲从;而是讨论与辨析,为了最终互相理解,走向达成与信赖。
  当然,真正做到不盲从,也要看学校的文化,有些时候是要付出代价的。校长在某些方面的错误,是可以被老师们原谅的。可副校长某些方面的错误,或者是做出外行事,可是很难被老师们原谅的——这是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看到问题和失误总是拿低一点的干部开刀,皇帝犯错误,最严重也只是“打龙袍”象征象征而已。所以,历史上,替罪羊的角色往往都是执行者。一些真正的“罪魁祸首”老百姓反倒不去深究,那些盲目的执行者,我们却大加指责,睚眦必报,甚至绝不原谅。这种庸常思维当然应该批评,但我们更应该反思,争取少犯错误,不犯错误。
  鉴于此,在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如何将正确的意见,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力求得以正确地执行——这一点对于从外校调来的副校长尤为适用。副校长们要学会不“随波逐流”,学会在适应环境中,寻求改进,自我更新。当然这还远远谈不上是改革,只是在“通情达理”、“理直气壮”中前行。于是,“心平气和”应是一种随时随地保持的状态。总之,身为副校长要处理好“他用”、“使用”与“自用”的关系。也许,这就是一种清醒的不盲从吧。

建功、立功,不居功

  说到建功,就是说,虽说定位在“二传手”的角色,不能更多临网一扣,但同样可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不要以为,责任有校长负,教育教学有教师做,自己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做“万金油”。副校长要基于当年“起家”的本事,保住自己“看家”的本领,做一名有实力的副校长,要努力在群众中建立口碑。由于副校长大多没有多少具体实在的权力,他(她)实施领导与管理更多的是,要依赖于其专业能力,所以副校长不要在意自己是“几把手”,而要须 “有一手”。
  比如业务副校长,在学校决策中,往往起着专业引领作用。在日常工作中,无能且无功的副校长是无法担此重任的。有些学校,没有副校长,只有中层,一切由校长“半径管理”。由于现在的校长事务缠身,不少已经变成了“行政校长”,因此能够很好地统筹统整,大局规划已属不易,尤其具体的、实际的业务指导,还真是需要副校长来推动的。有些学校,往往有两个到三个,甚至多个副校长。副校长之间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也毋庸讳言。每一位副校长都想把工作干好,都要挖掘资源,开足马力,而当所有的任务都压到教师身上,势必会给教师带来严重的身心负担。其实,教育本身是整体的,学校的发展就是个体的发展。在强调工作精确细化的今天,既然存在复杂的管理,那么副校长之间,彼此尊重与协调,配合与补台,对学校以及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副校长要立功,不是自己立功,而是要善于把管理职能化作“挖掘才华的艺术,组织才华的艺术”。由于教学、科研等工作往往在副校长的统领下。虽总揽,但不能包揽,应有容人、宽人、信人之胸,不必事必躬亲,包办代替。只有越级汇报,没有越级管理。凡属中层干部职责范围内的教学科研工作,要坚决放手,让他们大胆去做,让他们感到自己有地位、受尊重。
  不懂得放权的领导,很容易把所有功劳记在自己的名下,其结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觉得自己忙忙碌碌,勤勤恳恳,岂知使得下属们“不知所措”。“巧娘出笨孩”的比喻放在这里可能不合适,但道理是相通的。当然,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副校长也要注意,放手不是甩手,你是在代表学校指导工作,不能让中层有这种感觉——“这件事我说了算”和“副校长可有可无”。
  不过,以上这些话,得有前提,就是校长授你什么职能。每一所学校的管理模式,仿佛如不同的人家过不同的日子。有些校长“吕端大事不糊涂”,有些校长是“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样,不同的校长行为方式决定了副校长的职责范围。比如,有的校长,参与中层的直接指挥与干预,你绝不可以生气,或找校长讲什么“管理秩序”。有些时候,没有经过你的“出口”,就已经落实的工作,你也要欣然接受。只要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只要能为学校做贡献,怎么管理都是有道理的。为此,副校长不应“吹毛求疵”。而要从人与人的“权力”视野中消失,在人与制度的权衡中出现。
  若说副校长工作中取得了成就和收获了荣誉,则要尽可能地让给校长或下属;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则不要往校长和下属身上推诿。我们动不动要求校长要大度容人,因此副校长也要宽心容物——谁让你“副”字后面多少还挂着个“校长”呢。
  副校长更不要以为自己在学校发展中功勋卓著,自己的作用举足轻重。其实,离了谁地球都照样转。诗歌中说,“老把自己看成珍珠,时时就有被埋没的危险,把自己看成泥土吧,让别人踩出一条路。”当然,副校长也是人,也需要职业成就感和个体归属感,这就需要副校长在属于自己的专业水平上,不断发展,不断进步。还要上与校长,下与教师达到“莫逆于心”。获得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心理慰藉。也许这是我的理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吧。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古人说得真好。道不远人,圣人之学是平易而且可以遵循的。如何能把两者结合起来,既能“成学”,也能“成人”,关键是要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守住自家的信仰与立场,时刻不忘博学积累,时刻拥有羞耻之心。可现实中要做得圆满,谈何容易?天底下,历史中,有多少类似的“副手”最终几乎是悲惨的结局,想必他们不是没有想到这些,有些时候并不是自己就能左右一切的。谁能如张良,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张良之所以保全了自己,就是看淡了名利。
  因此,任何时候,副校长千万不要做“唯权论者”,而要做“唯发展论者”。到位不越位,听从不盲从,建功不居功——说了这么多,也不过是副校长自我修炼的“技术”而已,有点“心术”的味道。其实,真正的尊严从哪里来?不仅是达到“艺术”关系的管理水准,还要走向“学术”味道的管理境界。不要说问心无愧,要试着说问心有愧,才能心性单纯,心安理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14-2-6 17:59:08 | 只看该作者
《我爱爸爸》作文教学实录

窦桂梅

  师:三月八 日,是一个什么节日?生说,并让生朗读有关母爱的诗。提到了《游子吟》。(能提一提冰心的诗会更好。)
  师:今天,我们来聊聊我们的爸爸, 说一说伟大的父爱。板书爸爸,学生读,加上我爱二字,再要学生读,提出学生读得很好,重点强调读好“我”和“爱”。
  师:出示一幅画,让学生说说对爸爸的印象。(爸爸坐着喝茶的肖像画,后面有一个太阳。)
  生:这是一个贪吃的爸爸。
  生:这是一个发胖的爸爸。
  生:这是一个不爱劳动的爸爸。
  生:这是一个发呆的爸爸。
  师:出示连续的画面,爸(1)爸追赶大灰狼,(2) 爸爸跳高超过了月亮(3)爸爸敢走钢丝(4)爸爸和巨人摔跤(5)爸爸参加运动会,轻轻松松跑了第一名。
  并在课堂中,对每一个方面都进行引导。让学生产生对爸爸的敬佩,觉得爸爸了不起。
  第五个画:把美国健将刘易斯甩在了后面,汗都变成了云彩。教师板书:勇敢,学生一齐读。
  生:这是一个勇敢的爸爸
  师:拿出自己班级制作的童话书,准备奖励给学生,鼓动学生想说的积极性。说一说勇敢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他敢和短跑选手赛跑。
  生:他敢走钢丝,而且不会掉下。
  生:他把大灰狼赶走。
  师:得出结论:我的爸爸好酷啊!反复读,读出“酷”情。
  师:再出现后面的画面,爸爸变了。正在吃饭。
  生:爸爸变成马了。
  生:爸爸变成驴了。
  师:爸爸变成了什么?
  生:爸爸很能吃,像马。
  师:出示画面:爸爸变成鱼。
  生:爸爸像鱼儿一样能游泳,灵活。
  师:变成了举重的猩猩,共同出现第二幅画面像河马。
  生: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
  生:爸爸像河马一样跳舞愉快。
  师:出示安东尼说的话,你说的话比大作家还说得好,板书,让学生读好“强壮”“愉快”两个词,并加上动作。教师对学生“愉快”和“快乐”两词辩析,表扬学生用词,表扬学生有个性,你觉得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爸爸真开心,是个开心果。
  生:爸爸是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师:请学生继续看,先猜一猜,下面可能画什么?
  生:爸爸像蜜蜂一样勤劳。
  生:爸爸像鳄鱼一样游得快。
  生:爸爸像猪一样能吃能睡。
  师:出示画面:像猫头鹰的画面,把头发梳乱的画面。
  生:像猫头鹰一样博学,智慧,聪明。
  生:把自己头发梳得像扫帚一样,学生笑,说明搞笑。
  师:教师板书:聪明、搞笑。
  师:到现在,我请同学用一个字来写爸爸。
  师:一齐来说我爸爸酷的表现。
  生:勇敢、强壮、温柔、聪明
  师:再看最后几幅图。
  生:是一个歌手,是一个伟大的舞蹈家,是一个足球大将,是一个逗我哈哈大笑的爸爸。
  师:教师描述生动,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具体表演哈哈大笑,并带着哈哈大笑的动作来说我的爸爸。用一句话再来说说我的爸爸。
  生:我的爸爸好酷啊!
  生:我的爸爸棒呆了。
  师:当一本书放到我面前,先想一想书可能会写什么呢?看书之后,再想想书中写了什么,在脑海中出现网络图,到高年级的时候成了写作提纲,同时我们想一想最令我感动的是什么内容,是什么画面,再仔细地读一读,仔细地品味品味,再让学生说一说。
  生:我喜欢强壮。
  生:我喜欢聪明。
  ……
  师:那我们一起来重点看一看同学们说的画面。
  生:我还发现画面里有其它的画面,画里有画。
  师:出示示赶走大尾的狼,里面有三个小猪,有个故事。
  师:出示了不起歌手的画面,把世界顶级的歌手放在后面,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知道后面的歌手是谁吗?
  生:著名世界男高音歌唱家。
  师:爸爸来了,他只有站到后面,听爸爸的表演。
  师:把两幅画放在一起,要有连接一句话的词语,即:不但……而且……
  师:出示几句话,用上像。
  生:我的爸爸像老鹰一样自由地飞翔。
  生:我的爸爸像狮子一样在单位称霸。
  师:出示两句话:
  爸爸像大猩猩一样强壮,也像整天笑眯眯一样的快乐。
  让学生学着把两个句子连到一起,用上“也”,同样的人称可以去掉。
  师:回过头来,看最先出示的画面,想对爸爸说什么?
  生:爸爸,请你原谅,我错怪你了。
  师:不,你不需要原谅,因为你每一句话都透露着对他的爱。
  师:你想画一画你的爸爸,并加上一句话吗?先出示自己班级,像猪一样睡懒觉,还画上打呼噜的圆圈,还出示了四周都是雨点,爸爸在里面的画,说爸爸温柔,不会写可以加上拼音。
  你们想画一画你们的爸爸吗?并加上一句话。
  生:开始画一画。学生积极性很高,都投入了画画的专注中。
  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到前面展示一下。
  生:我的爸爸像经贸大厦高。
  生:我的爸爸像免子灵敏。
  生:我爸爸像山一样雄伟。
  生:我的爸爸像灯一样明亮。
  生:我爸爸知识像大树一样茂盛。
  生:我爸爸像长毛猴一样多毛。
  师:说也说不完,创也创不完,再来看几幅。
  生:我爸爸抽的焑像火车装的货一样多。
  师:我班的学生还画了一幅网络图,回去后一个一个地画。我爸爸真的像这样吗?那我们为什么这样画?
  生:爱。
  师:原来我们画的画,里面藏着一个字:爱。因为他是我的爸爸,他在我的眼里好伟大,所以我这样表达。再出示第一幅图,喝茶,极普通的样子,极平凡的样子。画后面的太阳,在我们心中是一幅太阳。一起听一听画上配的画外音,学生都进入了情境。看最后一幅图。
  让学生说,钮扣变成了太阳,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画面,即爸爸抱着孩子的画面,并出示文字:爸爸也爱我,永远爱我。
  出现音乐,教师朗读:爸爸唱歌是给我听的,爸爸搞笑也是为我的,爸爸做的一切都是为我的。原来所有的书都可以反过来读,我爱爸爸,我也爱爸爸。同学们回去后,也静静地躺在爸爸怀里,一直看着我的爸爸,享受这样美好的境界。
  师:下课。

二00七年四月八日上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14-2-6 17:59:57 | 只看该作者
以上文章供老师们学习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14-3-22 13:35:49 | 只看该作者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高尚的人对话。读了,心灵也敞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14:4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