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论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3 15:26: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论文
摘要        探讨留守学生的管理。


关键词        留守学生 爱心 心理健康
注:①此表由参赛教师填写。请各地电教馆(站)组织参赛教师将填写完整的作品登记表设为参赛作品首页。
②网上注册号必填。
A002
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学校、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我们应毫不犹豫的扛起这份重担。那么,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关爱留守儿童要有爱心 、耐心。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关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社会的关注。因此,要从小事上细节上入手,多关心他们。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及时沟通。谭磊同学是这学期转到402班的,他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谭磊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爷爷奶奶没精力管他的学习和生活,因此该生学习不够努力,字写得也差,作业有时候也不完成。个人卫生也不好,不爱说话,整天就是低着头。我利用课余时间给他补习,星期天让他把没写完的作业拿到我家来写,我先打来水给他把脸洗干净,找来干净的衣服让他换上。然后带她到镜子前让他自己看一看。我第一次看到他露出开心的笑脸。写完作业我让儿子拿出玩具和他一起玩,开始谭磊还有点拘束,慢慢的他们越完越高兴。吃饭的时候,我把他喜欢的菜多给碗里夹。从这以后,谭磊像变了个人似的,话也多了些,上课也能主动回答问题了。遇到做不来的题还能拿来问我。对待留守儿童只要我们像父母一样关爱他们,他们也会露出幸福的笑脸。
二、关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父母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这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影响。记得有一次我们的作文写“我的妈妈”,谭磊同学写好题目后,望着教室外面,两行眼泪唰唰的滴在作业本上。我马上走过去给他檫干眼泪,把他紧紧搂在怀里,轻轻的安慰他让他感到妈妈的温暖。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非常留意他的一举一动,发现他情绪低落时就找他聊天,或者让别的学生跟他玩,让他感受集体的温暖。
三 、加强对留守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脾气暴躁,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与同学发生矛盾。谭磊同学也和其他留守儿童一样,从小养成了任性、自私的习惯。刚转到402班时,有同学惹他,他要么不做声要么捡起石头就打。  针对这种情况,每当他与同学发生矛盾时,我就把他叫到身边来,问他为什么这样对待同学,他先是不回答,问了几遍后就冒出一句“谁让他惹我了。”我弄清楚了原因,于是耐心的对她说:“你的牙齿咬过舌头没有?”他说:“咬过。”“这就对了,我们同学间就像牙齿和舌头一样,有时不小心牙齿会咬一下舌头,我们没有把咬舌头的那颗牙齿拔了。过一会就好了。同学间要相互原谅,要是你一石头把别人打伤了怎么办?要是别人把你打伤了又怎么办?你想过这些吗?”听了我的话,谭磊说:“我错了。”这个回答是简单了,但在他的行动中却看到了他的变化,我又趁此机会给他讲了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的提醒和鼓励,谭磊同学的品行在发生着变化,没有再和同学发生矛盾了。早上他来得比较早,还经常帮助值日生值日呢。 总之,老师既要做学生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习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很重要。“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和家长联系,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习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时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联系,保持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和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教育理论与实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5 04: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