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4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2-2 16:5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马秀云
提起阅读,人们通常把它理解为看文章。这是对的,但还是不够。看信、看广告、看地图等,也都是阅读。阅读包括读所有用文字、符号构成的书面读物。凡是从书面读物中提取信息或者说了解内容的,不论是出声地读,还是不出声地看,都是阅读。
阅读对于人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自从有了文字,人们把实践中获取的知识记阅读也就成了人们获取间接知识的重要手段。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实验稿“课标”相比基本理念和整体设计框架不变。针对课改中出现的偏向,2011年版的“课标”力纠时弊对一些热点问题作了明确的解释,提醒。在阅读的地位方面,继续强调阅读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行重要途径。”句中增加“运用语言文字”强调了阅读功能的实现方式,呼应了“前言”中提出的“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阅读的目标方面,强调了阅读素养,阅读方法的重要性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各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的理解能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伴随着我们全过程,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习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人们在朗读时,要把读物中的文字转化为头脑里的意义,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感知字形;二是把字形转换成语言;三是通过语音理解其意义,也就是说要经历“形——音——义”的心理过程,特别是拼音文字更是如此。
一、二年级的学生,阅读兴趣主要是顺应他们的天性,从喜爱的图文结合的绘画版,及带拼音的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入手。
读者是培养出来的,不是天生的。儿童阅读需要带领,需要教师的推动与引导,教师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与行动决定着儿童阅读的基本面貌和形态。美国人类学家斯皮罗指出:“文化上的获得是始于童年期而孩子是从那些作为他们的‘重要他人’那获得文化的,这些‘重要他人’通常是父母代理人。”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自然是儿童阅读的“重要他人”。
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二年前刚接一年级,第一次与家长见面就阐明了课外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号召家长每天在孩子面前至少读30分钟书(报刊、杂志……)特别是睡前20分钟尤为重要,每学期给孩子买两本以上他们喜欢的书,每月带孩子去一趟书店,给孩子准备一个书架。
教室内组建图书角,让学生把家里的看过的书放在图书角里,学生们利用早自习、课间、午休,课堂上完成老师任务后互相传阅,即丰富了学生们的视野,又达到了资源共享,同时也给家长们节省了部分开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2-2 16:54:29 | 只看该作者

        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开展成语俱乐部。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积累成语的好处,培养他们平时摘录成语的好习惯,为将来的写作丰富词汇。(1)成语接龙(数字接龙、首尾接龙)(2)按颜色、动物(带马字、带龙字)(3)按词语形式,如:AABB式,ABCC式,ABAB式(4)讲成语有事。
        开展“小书谜”比赛活动,看谁读的书最多,给出书名或文章题目,由学生说出主要内容及主要人物;也可以说出文章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让学生说出书名或文章题目。
        好书推荐会。每月第一个班队会日举办好书推荐会,让学生把一个月来自己认为的好书推荐给小伙伴,一则给学生表达交流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调动大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的有效载体,它的登堂入室,标志着课外阅读方兴未艾的活动状态落地生根,进入到循序渐进的理性实践层面。
阅读是儿童学习的基础,阅读能有效地识记和理解字词,能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发展儿童的智力,能培养儿童的个性,阅读能提高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能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阅读有利于儿童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能有效地促进写作。
总之,只有把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理解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400万字以上这一总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5 09:1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