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的组织和管理》说课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19:38: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信息的组织和管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认识文件和文件夹,是学习第三节管理文件和文件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掌握了文件命名规则,了解了图标和扩展名的含义,才能真正认识文件和文件夹。正确认识文件和文件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非常必要,关于文件的操作也是计算机操作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
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的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情感目标:
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练习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精神
②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③认知目标:
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
了解文件和文件名命名的规则
熟悉图标和扩展名的含义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件名的组成、命名规则、排列图标。
难点:文件命名规则(命名规则、地址、文件的全名)
二、教法与学法
1、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课程内容及学生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演示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比喻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2、学法指导:
①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主体服务的。一个班的学生,由于基础不一,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不平,在接受新鲜事物时,肯定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因而在教学设计时,事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做到胸中有数。学生在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对“我的电脑”窗口也已经很熟悉了,这是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基础。部分学生已经对文件和文件夹有了初步认识,对他们来说这个部分已经不再是新鲜内容,学习兴趣不是太浓厚。但即便是这些学生掌握文件的含义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所以在学生自主探究的时候,教师应当适当地给同学们交流的机会。
②学法:
在任务驱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会并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手段:
1、教学用具:
多媒体网络教室
2、具体措施:
本节课的内容知识点比较多,而且比较抽象难懂,如何把抽象变具体,枯燥变生动,在教学手段的设计上尤为重要。为达到上述目标,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可以采用演示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利用比喻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利用小组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活教学气氛。
1、演示教学:
首先打破常规,利用学生演示导入新课,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2、比喻教学法:
介绍文件名组成时,采用比喻教学法,以人名来类比文件名,学生较易理解,课堂效果比较理想。
3、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自主探究的任务,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任务完成结果,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教学程序设计:
㈠复习旧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请学生演示用Word程序来输入一篇文章,用画图程序来画一幅画并且保存下来。
教师总结演示过程并导入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
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围绕教学目标,带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新的知识
1、通过观察,请同学们概括一下文件名的组成。
教师总结并介绍文件名的组成及文件名的命名规则。
演示教学:在文件名框中,输入一个“*”字符,当光标移动到桌面上,桌面上马上出现一个“重命名”的对话框,利用对话框介绍文件名中不能使用的字符“\、/、:、*、?、”、<、>、|”。
2、引入实例:
介绍地址和文件的全名
地址的表示:盘符\文件夹\子文件夹……
一个完整文件的表示:盘符\文件夹\子文件夹……\文件
3、熟悉图标和扩展名。
⑴学生探究显示文件扩展名的方法
⑵学生从计算机上探究文件的图标和扩展名。
4、学生探究运行程序的三种方法:
5、学生探究窗口图标排列的方式。
㈢归纳总结,帮助理解
1、学习了文件和文件夹的命名规则,研究了文件图标和扩展名的含义。
2、总结同学们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
3、布置作业:要求同学们熟练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并仔细认识自己所用的计算机,完成课后练习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2 14: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