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1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议信息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评析——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21:29: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浅议信息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评析
【摘要】: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入情入境,在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我选择了全息阅读的策略,即找到一处或两处最能折射全文的语段,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其发挥牵一发面动全身的功效,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伟大形象,在学生的心中高耸起一痤精神的丰碑本文就《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进行教学设计、设计评析,阐述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方向和新思路。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阅读教学;教学评析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并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体验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二、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在回味中悟神。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一)认读6个生字,学会本课8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二)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三)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父爱的伟大以及坚定的信念与爱的传递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四)正确、流利、有感受情地朗读课文
(五)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通过理解感悟对父亲、儿子言行的描写,体会父亲的爱子之情及孩子的“了不起”。
五、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的资料;准备朗读磁带以及写有课文重点词句的投影片。
六、教学时数:2学时
七、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读课题
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收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请把搜集到的信息与大家分享。(学生讨论)
1.教师边播放地震录像边描述94年1月17日发生在美国洛杉机的一场大地震的情景。
2.引读课题:谁来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响亮地告诉大家。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导入教学,把学生引到文本的意境中,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究欲,对后面的教学活动起到铺垫作用,营造一个好的开端。)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21:29:25 | 只看该作者

(二)诵读全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读完问问自己:哪外地方最让我感动。
2.检查词语:洛杉矶  阿曼达  混乱  昔日  废墟  爆炸   瓦砾
学习词义:回想刚才的录像,你觉得从录像中可以读懂哪几个词语?
3.整体感悟:说说课文中最让人自己感动的地方。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是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三)研读文眼,感受父爱的了不起
过渡:从刚才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同学们最有感触的是父亲用双手挖废墟的场面。(以诗句的形式出示第12自然段的前两句)
在老师看来,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诗,每一句都可以读出很多的联想。同学们,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出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主要抓住以下三点随机点拨。)
1.研读“时间长”。
(1)体会“时间长”:多长的时间呢?(36小时,2160分钟,两个白天一个黑夜。)
(2)感受“父亲累”: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父亲在做什么?
(3)感情朗读:机械单调、繁重危险、势单力薄,无休无止,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累!当我们体会到这些,你又会怎样读着这句话?
2.研究“没人再来阻挡他”。
(1)了解内容:哪些人曾经阻挡过他?人们为什么要阻挡他?
(2)深究原因:后来为什么又没人再来阻挡他了呢?
(3)体会情感:没人来帮助他,没人来阻挡他,更没人能理解他,这是怎样的一种孤独与苦闷呢?谁能读出来。
3.研读“可怕的样子”。
(1)理解形象:“破烂不堪”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血迹”是什么样的?
(2)丰富形象:他为什么会成这个样子?在这漫长的36小时中,会出现怎样的触目惊心的场面?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
(3)感情朗读:当我们体会到这份沉甸甸的爱的时侯,当我们感受到这份充满血泪的情的时候,你又会怎么读这首诗?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亲眼看到父亲为了自己,这样痛苦地挣扎,你又会怎样读这首诗?
4.总结提升。
(1)自由讨论:这位倔强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肩扛着精神的重压,顶天立地、气壮山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
(2)回放画面: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让他重新挺立的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许多人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的时候,他回响耳边的还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总结提升:这句话是支撑父亲的一盏心灯,他的心底永远亮着!让父亲成为一痤大山,伟岸坚强!这首诗就是这座大山的真实写照,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铭记心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重点精读,注意教给方法,注重培养能力,重视学法指导,以自主学习为基础,指导学生采用读、议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内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自由发言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父亲的倔强、坚强、对儿子深沉的爱,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感受儿子的形象。)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知知识入手,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激发学习兴趣。)
(二)研读画面,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找找儿子的哪些表现最让你难忘,画下来,想想为什么。
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画面。
(1)指名交流:引出第16自然段。
(2)细读推论:你从这里读出了什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21:29:30 | 只看该作者

(3)想象艰难:大家认为阿曼达的同学害怕了,那我们讨论一下:阿曼达害怕过吗?让我们再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下:当灾难突然降临的那一刻,阿曼达的处境会是怎能样的呢?(再次播放灾难降临的画面)
(4)想象写话:我们可以想见,在漆黑的废墟底下这个7岁的孩子肯定哭泣过、发抖过,不只一次地绝望过。后来他又是怎样战胜恐惧,战胜饥饿、干渴,并把这种力量带给了更多的同学呢?他会想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对同学说些什么呢?请把自己当成阿曼达,把这一过程生动地写下来。
(5)师生对读:这位了不起的男子汉就是这样,在生死关头,始终牢记父亲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是小男孩的永不放弃,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感动吗?带着这份感受动把奇迹出现的一幕呈现给大家。
2.感受儿子更勇敢的画面。
(1)听中感悟:50分钟后,安全通道打开了,父亲向朝思暮想的儿子张开了双臂……请听他们的对话。(媒体出现父亲张开双臂迎接儿子的画面,同时播出对话)
你们听到他说了什么?
(2)语言渲染:同学们,他们刚刚经历了38,不,几乎是39小时的生离死别呀!现在,儿子终于可以逃脱死神的魔掌了,儿子一定也是第一个探出小脑袋来的,因为,他盼得最急,等得最切。可是……
(3)再听感悟:好,让我们再一次听这位小男孩的声音,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请倾注你的真情,对小男孩说句话。
(设计意图:朗读、讨论、交流是感悟的基础,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想对父母说些什么,或者是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故事,或者是你打算怎么做,都可以记在你的日记本上。
(设计意图:教材不过是个例文,教学过程并不是解决文本问题的过程,更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兴趣,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进生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课后自由组成小组,读读课文,展开讨论,编写剧本,演一演,制成录音带,然后全班交流,评一评。
(设计意图: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四)课后作业
  在以下的几个形式中选择一个做一做,体会父母的辛劳和对自己的关爱。
  1.和爸爸妈妈的目光对视一分钟,你看到了什么?
  2.细细地观察爸爸妈妈的背影,你想到了什么?
  3.帮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你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几种不同的作业设计,留给学生较大的空间,使他们自主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征和个体需求的方案)。
八、教学设计评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的课文。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非常遥远,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入情入境,在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我选择了全息阅读的策略,即找到一处或两处最能折射全文的语段,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其发挥牵一发面动全身的功效,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伟大形象,在学生的心中高耸起一痤精神的丰碑。以上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特色:
(一)抓住文眼,删繁就简,简简单单教语文
如果要细细分析,就父亲的形象,有这样几幅画面可以展开:父亲悲痛欲绝,但又重新挺立的画面;父亲不听劝告,坚持挖废墟救儿子的画面;父亲孤军奋战,伤痕累累的画面。但我仅抓了第三个画面,即抓住“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迹”这段话作为文眼,删繁就简,简简单单教语文。为什么可以这样做?首先,这一片段有很强的感染力、震撼力。只要充分感悟,父亲这种饱含着血泪的沉甸甸的爱足以震撼人心,以学生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其次,这一片段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片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但父亲依然坚持等画面。再次,这种抓住文眼、观照文本的阅读方法正可以删繁就简,体现阅读的整体性,提升阅读的品质。
(二)潜入文本,充分感悟,真真切切教语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21:29:33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由此产生情感共鸣。为此,我努力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象中感悟,在品味中感悟,比如:感受父亲了不起的教学板块,我们抓住描写父亲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片段,先从时间上读出父亲的累、然后试着用朗读表达出这种累,再从“没人再来阻挡他”研究人们产生这一变化的缘由,体会父亲的孤独和苦闷;再接着从父亲的惨样读出父亲沉甸甸的爱和饱含血泪的情;最后深究父亲的精神支柱,提升形象。这样的阅读过程是立体推进的过程,语言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人物形象渐渐丰满,学生心中的精神丰碑自然高耸。我们呼唤生命课堂,在我看来,生命课堂就是学生能动真情的课堂,能畅所欲言的课堂,能神思飞扬的课堂。真真切切教语文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
(三)听说读写,融为一体,扎扎实实教语文
如何扎扎实实地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我们始终要研究的课题,只不过现阶段我们研究的是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问题。再有生命的课堂忽视了听说读写这些基石也会成为空中楼阁,生命的质量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我把字词的教学也列入课堂,我把想象写话也列入课中,在听中感受悟,进行大胆尝试。说到真实,想到课堂上在讨论儿子的形象时我也是本着真实、平常的心态,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讨论:同学们害怕,儿子是否害怕呢?在学生不能准确判断的前提下,借助媒体再度体验儿子的恐惧、慌乱。这样,人物形象越真实,才越能打动人。我想这也应该是准确把握人文性的一个方面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16:2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