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70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优秀案例 提关于“三角形的高”的教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7:2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章  【课前思考】
教过三角形的高这一内容的老师大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在学完本课之后,画三角形的高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特别是在画没有一条边是水平放置的三角形的高的时候。究其原因,教师教学本课时,多注意讲授怎样通过顶点向对边画垂直线段,学生听讲,然后模仿画出三角形的高。学生对三角形高的认识模糊,意义不甚理解。因此,如何让学生准确地认识三角形的高,是本课教学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三角形的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和认识平面图形的高,在此之后,学生会陆续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三角形与另外两种图形的高有着相同点:都是垂直于底边的垂直线段。但由于三角形的顶部是一个顶点,因此三角形一条底边上的高只有一条,而另外两种图形底边上的高是对边之间的距离,都有无数条。从这点上来说,三角形的高相较于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最特殊,但又是先于另外两种图形教学的,如何科学合理地教学三角形的高,为学生后续学习创造迁移的条件,是本课教学需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基于以上两点思考,笔者做了以下的教学实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7:27:07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实录】
一、在经验中提炼方法
课件出示右上图。
师(笑着):小明赤着脚,这是要干什么呢?
生:称体重。
生:量身高。
师:身高怎么量的?
生:赤着脚站上去,然后等那根杆子下来后就可以知道多高了。
师(故意斜着站):哦,这样量可以吗?
生:不行,得站直了。
师:是这样量吧?
课件出示下图:
师:你能找出表示他身高的线段吗?
学生用手比画后,课件出示上图中的三条红线虚线。
师:这条线段和下面的这条线是什么关系?
生:互相垂直。
师:上下两条线呢?
生:互相平行。
师(挠头):有个问题想问大家,可就是怕说出来大家都笑话我,那就是──量身高能不能从肚脐眼量到脚底?
生(大笑):不行的,要从头顶到脚底量。(教师板书:
二、在借鉴中逐步建构
出示一个三角形:
师:联系量身高,你能告诉我,怎么知道这样摆放的三角形有多高?
生1:从顶部到底部量出有多长。
生2:上面画根线,下面画根线,然后量两根线之间的距离。
师(课件出示通过底边的直线):明白了,是这样吧,上面那根线呢?
教师用直尺在屏幕上比画直线,放的比顶点高。
生:不对,往下。
再将直尺放的比顶点低。
生:不对,要通过顶点的。
将直尺通过顶点但但斜着放。
生:不对。
师:怎么还不对,这不通过顶点了吗?这根线到底该怎么画?
生:通过顶点和下面的直线互相平行。
出示课件:
师:现在能找到表示三角形高度的线段了吗?
学生都说能,并用手势比画。
师: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
生: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教师出示课件:
师:你认为像这样能表示这个三角形高度的线段有多少条?
生:无数条。
师:这无数条线段都──
生1:相等。
生2:都是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师:好的,既然有无数条线段都能表示这个三角形这样摆放的高度,那我们就来选一条作为这无数条线段的代表吧,你会选哪一条?
生:经过顶点的那条。
师:为什么选这条?
生:因为别的都不经过三角形的顶点,只有只一条经过顶点。
教师课件演示,将原来的线段平移到顶点的过程,以突出能表示三角形高度的线段有无数条,三角形的高是其中特殊的一条。
师:我们把能表示三角形高度的无数条线段中,最具代表性的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要成为三角形的高必须要有什么特点?
生:经过顶点,和底边垂直。(教师完成板书)
三、在变化中完善认识
出示第二个三角形,要求和第一个三角形的高比一比,哪个三角形的高更长。得出原来的三角形高更长。
师:第二个三角形不服气了,凭什么我的高比你的短?得想个办法,它就像这样  旋转了一下,现在哪个三角形的高更长?
生:第二个三角形。
师:怎么回事?一会儿第二个三角形的高短,一会儿又长了?
生:这是一条和刚才不一样的高。
师:哦,第二条高。你认为一个三角形有几条高?
生:三条。
师:不旋转三角形,第三条在哪儿,你能找出来吗?
学生到屏幕前,在第三条底边和顶点上比画平行线。
课件出示:
师:既然一个三角形有三条高,那有必要区分一下,别光说高,搞不清具体指的是哪一条,你们看三角形的三条高以什么来区分?
生:用和它垂直的底边区分。
教师揭示三角形的三条高分别与三条底边对应。
四、不设置平行线的画高练习(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4 17:27:26 | 只看该作者
【课后思考】
一、认识的方法:从生活经验开始
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所选取的生活素材人字梁固然直观形象,但也存在着与学生生活脱节、静态呈现等不足。同时,教材对三角形的高及画高的方法都是介绍性的,学生看到的大多是三角形高的结论和画高的方法结果,知识的形成过程被缩略了。因而,如何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帮助学生体验和理解三角形的高是我备课时着重思考的问题。我想到了量身高。量身高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既直观形象又动态呈现,其方法与测量三角形高度具有相通之处。虽然身高的“高”度还是生活中的高,是从上往下竖直的距离,与数学里的“高”含义不同,但二者也有相似的地方──垂直的、最短的。因此,量身高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到,量身高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对怎样量身高、量身高的注意点、表示身高的那条线段有什么特点等问题的思考,从中提炼出量身高这一生活现象中隐藏的数学元素,为下面教学测量三角形的高度提供可借鉴与移植的方法,进而降低了理解三角形高的难度,为形成关于三角形高的真正的数学概念作好铺垫,营造了认识三角形高的基础。
二、认识的角度:着眼对高的整体感悟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首次感知新信息时,对象所提供的信息是全新的,可以不受前摄抑制的干扰,长驱直入大脑。如果第一次没有完整而又准确地进行感知,以后即使重复多次,也难以消除已经造成的模糊印象。因此,教学三角形的高,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在理解三角形高的意义的同时,在大脑中形成关于平面图形的“高”的清晰、完整的表象,从而在解决本课难点的基础上,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准确的第一印象。教学三角形的高不能囿于三角形这一种图形,需要着眼整体,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高形成较为准确、完整的认识,是值得思考的。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通过对如何测量三角形高度方法的探讨,很自然地借鉴了量身高,首先需要通过底边画出一条直线,之后,教师通过故意出错,着重让学生体会另外一条与之平行的直线应该通过顶点。在此基础上,思考能表示三角形高度的线段是怎样的?有多少条?有什么相同点?再让学生从无数条垂直线段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引导学生在无数条垂直线段中寻找最特殊的一条,并最终将生活中三角形的高度转换为数学层面上的三角形的“高”。整个过程,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有关平行线之间距离的知识,并以此为依托,通过平移能表示三角形高度的垂直线段,让学生了解三角形高的来龙去脉,进而建立和形成有关三角形高的动态表象,体会到三角形高实际上,是表示一组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无数条垂直线段中最特殊的一条──经过顶点。这样教学三角形的高看起来显得迂回曲折,但这种迂回却是有意义的,它让学生感悟了平面图形高的本质意义,使学生在认识和把握三角形的高同时,也构建了一个将来可用于同化新知的知识框架。
三、认识的完善:在变化的问题情境中实现认知平衡
在揭示三角形高的概念,学生有了有关三角形高的表象之后,一般说来,可以直接介绍三角形的另外两条高,接着让学生通过顶点画出对边的高。但这样平铺直叙式的处理未免显得有些单调和呆板,学生容易在这样的学习中回到机械模仿画高的状态中去。因此,有必要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引发认知“不平衡”,在“不平衡”中逐步完善关于三角形高的认识。上述教学片段中,我呈现了两个三角形之间关于高的两次“对话”,两次“对话”其实质是两次变化的问题情境,目的是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第一次变化是第二个三角形与第一个三角形比高的长短,旋转三角形出现比高的结果不同,引发认知“不平衡”,自然引出三角形有三条高和寻找第三条高。第二次是在寻找第三条高时,给学生设置障碍,不旋转三角形,让学生看着图形寻找第三条高,其实质就是激活和提取学生头脑中既有的三角形高的表象,迫使他们进行表象操作,思考如何在没有水平放置的边上画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画高的方法实际上是通过直线外的一点,向已知直线画垂直线段,进而把握画三角形高的本质。两次变化都是借助变化的问题情境,诱发认知冲突,把关于三角形高的知识巧妙地组织在引发认知冲突─分析矛盾─实现认知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入了认知的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头脑中关于三角形的高的内涵和外延变得越来越清晰。
综上所述,以上教学实践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提炼出能为学生认识三角形的高可借鉴的直观支撑,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而在教学三角形高的过程中又能立足整体,促使学生在理解三角形高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高的画法的同时,为学生以后同化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作了铺垫。以整体的观点处理局部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形成认知结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3-23 18:33:51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太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11: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