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3 07:49:00
|
只看该作者
四、教学之“芳草”,可能盛开在教师“不满意”时
【案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倍数和因数》时,教师让学生用乘法算式寻找3的倍数,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1=3,3×2=6,3×3=9”后,刚想顺此提问“3的倍数写得完吗?写不完怎么办?”时,发现有一位女生没有像其他学生一样及时停笔后端坐着听他讲解,而是还在埋头继续不停地写着3的倍数。
教师质问这位女生:“你写完了吗!”这位女孩一惊,知错地低声答道:“写完了”。教师怒言:“那你还在写!”教师看到该生停笔后全体学生都聚精会神了,才按照预定方案接下去让学生思考:“一个数的倍数写得完吗?”生答:“写不完”。教师追问:“写不完怎么办?”生答:“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评析】 在上述案例中,“一位女生还在埋头不停地写”恰恰不是教学的异端,而是学生真实情感的自然表露。此时,教师应该让这位学生说说还在不停地写的理由,在这一学生的没完没了中借机引入“一个数的倍数写不完,可以用省略号表示”,这样教学就成了学生迫切解决难题的需要。教师不应该把学生“吓”住,强行终止学生正常的学习行为。
由此可见,有时教师的“不满意”中孕育着教学的“春意”,在教师的埋怨之下或许埋藏着教学的“暖意”。
五、教学之“芳草”,可能盛开在教师“不同意”时
【案例】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与学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试商。通常,教材主要介绍“首位试商法”(如除数是32和38时,都看做30,再通过口算试出商是几),“四舍五人试商法”(如除数是32和38时,分别看做30和40,再通过口算试出商是几)。
在一堂课上,一位教师让学生讨论:哪种试商方法比较好?学生1认为,当把除数32看做30时,被除数也应该“舍”;当把除数38看做40时,被除数也应该“入”,这样试商更准确。.学生2则认为,除数、被除数各自分别“四舍五人”,试商更准确。遗憾的是,教师不清楚哪种方法准确率更高,于是回应:还是课本介绍的“首位试商法”好。
【评析】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研究得出了各种试商方法一次成功的“成功率”:首位试商法,64.573%;进一试商法(如除数是32和38时,都看做40),64.675%;四舍五入试商法,76.287%;随舍随入试商法(即学生1的方法),76.271%;各自舍入试商法(即学生2的方法),81.402%。同时,研究还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指出:前三种方法只需改动除数,思维难度低,小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后两种方法要同时改动除数、被除数,思维难度大,一般学生难以掌握。显然,教师知道了这些深入的研究结论,才能基于对试商过程的了解及其难易程度的把握,游刃有余地应对学生的交流,对他们的见解做出恰当的评价。
由此可见,有时教师的“不同意”可能由于自己的“坐井观天”,此时,教师应该在更广阔的知识背景下考量学生不同想法的合理性,而不能仅仅凭教材说话,来排斥“异己”和排除“噪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学生的“自以为是”就无疑成了可拓展的教学资源。
总之,有时教学似乎表面平静、平淡和平凡,但往往教学深处经常暗流涌动,蕴藏着丰富的能源,积聚着丰富的能量。一旦在合适的情景下“点燃”,其对教学的“时局”就可能产生较大的冲击力。至于它对教学的影响是“涨”还是“跌”,关键看教师的转化能力。如果教师能识破教学中暗藏的玄机,就可能将教学中的“暗流涌动”变成“暗香袭人”,造福于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