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阅读资料”介绍了《孙子算经》中的抬腿法(也称“砍足法”),可这种方法能看明白的学生寥寥无几,因此困惑很多。如:“鸡抬一只脚,兔抬起两只,为什么不除以3,而用‘94÷2’呢?”“笼子里只要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比头的总数多1”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的12就是兔的只数?
《孙子算经》中的“砍足法”思路新颖而奇特,方法简捷而巧妙,其根本原因就是应用了数学的化归思想。化归思想是指人们在研究问题时,把待解决或未解决的研究对象,通过某种转化过程,把它归结到另一类已经解决或者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中去,最终使原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思维方法。[2]化归的实质就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本题中每只鸡有2只脚,每只兔有4只脚,这是不言而喻的已知条件。课堂上,我用有趣的故事对已知条件进行变形。鸡突发奇想对兔子说:“我会金鸡独立!”说着就将一只脚提起来。兔子也不甘示弱:“我也会!”于是,兔子将两条前腿提起来。这时题目转化为:地上有47只脚,仍有35个头。鸡的头数与足数相等,而兔的足数与兔的头数不等——有一只兔,就多出一只脚”。这样总共多出12只脚也就说明有12只兔子,而剩下的就是鸡的只数。通过化归思想把一个比较复杂、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变成学生十分容易理解掌握的知识。
5.针对学生解决问题中的难点,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课前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结果如下:“龟鹤问题”的正确率为74.1%,租船问题的正确率为24.1%,植树问题的正确率为20.4%。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同样只有两只脚、四只脚的龟鹤问题,大部分学生还能正确迁移解答。但到灵活运用鸡兔同笼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则明显需要教师点拨。
“鸡兔同笼”从古至今,一直深受教育者的关注是因为它不仅能够解决鸡兔问题,更在于它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许多类似的问题。而数学模型正是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数学建模思想是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提出、抽象、简化、解决、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是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简化后建立数学模型并解释验证的数学方法。[3]那么,如何有效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呢?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从“鸡兔”, 到 “人狗”、“龟鹤”,最后到生活中租船问题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从转变事物的对象——“形变”,到改变事物的数量——“量变”,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此问题与鸡兔同笼有联系吗?有什么联系?”从而提炼出“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当学生完成数学模型的建构后,感觉豁然开朗,并且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课前生本对话,实现教学高效,节省时间。
郅庭瑾博士认为“凡学生可以自学的知识,学生就可能更有效地领悟这些知识,教师不必独白式地讲授,也不必勉强学生限定在教师的提问范围内思考。”[4]课前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可以为课堂听讲打下基础。上课时,他们就能够顺着老师的思路去听讲,化被动为主动。如果课前对某一部分知识不理解,上课老师讲到此处时,就会聚精会神地带着问题听讲,弄懂疑问。因此生本对话抓得扎实,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为提高学生文本对话能力,我将对话要求编成一首朗朗上口的三字歌,“读书前,笔手边。勾圈批,手不闲。重点句,打横线。关键词,画圆圈。留白处,填完全。提问处,简答现。质疑处,问号点。学能用,乐体验。”学生按上述要求完成课前进行生本对话,效果非常理想。
在课前生本对话中,学生如果遇到教材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就可解决的,我鼓励其课前独立完成。经统计全体学生均完成了列表法中教材留白部分的填写(仅有1.9%的学生填表错误)。课堂上,我没浪费一分一秒就直接进入集体订正环节,给学生创设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对于正确的结果、有创造性的提问大加赞扬,并倡导大家学习运用。这样,学生感受到生本对话的益处与乐趣,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创新的兴趣也就更浓,课堂教学的时间也大大节省了,可谓短时高效。
二、生本对话,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引导学生进行生本对话正是其中一种有效途径,它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用数学的智慧努力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