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8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品社教研论文 电教手段为品德课堂构建美丽的陷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1:5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优秀文章 电教手段为品德课堂构建美丽的陷阱
大竹小学:罗远军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连的课程,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在生活中去感受,体验人与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那么如何在品德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真实的生活体验,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让生活能真实地走入品德课程,那么让生活中的小“陷阱”带我们一起体验吧!说到“陷阱”,人们常常“谈虎色变”。因为“陷阱”在人们的思想中,已不仅仅指的是野兽或敌人挖的坑,更多的是指让人上当受骗的圈套。如果设置陷阱的人换了,设置的目的也变,它还可怕吗?其实,课堂中就有这样的“陷阱”,它已不是害人的圈套,而是育人的计策和手段,凝聚着多少老师们的智慧和关爱。这样的“陷阱”,是美丽的。
一、将计就计,感受真知
课堂本身就是学生与教师的“对垒”,在学生的求知过程中,适当适时的“引导”学生陷入你所设的温柔“陷阱”,以便于学生更方便的获取真知,也未尝不可,所谓兵不厌诈嘛。
[案例]:课始教师出示两个问题(1)我们平时是怎样看电影的?(2)电视里发生了哪些事情,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吗?你是怎么做的?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小录像。(事先请电教老师拍摄班级学生观看班队活动时的录像,开始看得很投入,随着时间的推移,少数同学坐不住了,有两三个同学在一起聊天的,也有同学高声评论这个班的班队活动的……)这时看录像班级里的气氛也开始躁动了。(师面带着微笑站在一旁,利用电教手段老师轻而易举的把学生“引”入了“陷阱”。)
师马上揭示课题《我学会看电影了》,让学生自由的谈一谈看电影、看电视时应该注意哪些事情?
生1:看电影时不能吃东西。
生2:看电影时不能交头接耳。
生3:看电影、看电视时不能为某个精彩剧情喝彩,影响别人。
生4:看电影、看电视时不能随便走下位置。
……
师:那同学们,刚才你所看到的一段录音里,哪些小朋友是对的,哪些小朋友是错的。
生:……
师:那你平时在学校观看班队活动或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你是怎么做的?
生……(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主题马上揭示出来了,在老师安排的美丽的“陷阱”里,学生感受到真知,并亲自体验,在“生活”中悟出道理,激发道德情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知与行的和谐。
二、巧妙设计,超越自我
    在德育新课程的课堂中,我们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进行教学,要时刻注意课堂中发生的情况,也就是我们的预设与学生实际情况产生的偏差。这种偏差往往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根据课堂中出现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以人为本,对我们的预设作出具有创意的调整,使课堂成为情感交流的课堂。
在执教《环保小卫士》这一课中,起先预设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谈谈生活中哪些职业是为我们环保做着贡献的,你的父母是不是在从事这些行业呢?你愿不愿意在大家面前介绍你父母的职业(巧妙的为学生挖了一个美丽的“陷阱”,主题就等着学生来揭示了),预期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果大家都不愿意说,教师再进行引导。不出所料,教室里面马上出奇的安静,我巧妙地换了一个提法,在我任教的班里有一位同学叫冬冬,他的父亲是清洁工人,当别人向大家介绍自己父母的职业时,他就是不愿意说,你们猜猜是为什么,然后让学生讨论。后来,学生讲了许多原因:做清洁工工资太底了,他认为清洁工人太脏了,会被人看不起的,清洁工的职业不好……于是,我让学生讨论,如果我们所有的爸爸妈妈都认为清洁工这份工作是不好的,都不去做,行吗?为什么?这时我把课前准备的多媒体展示出来:音乐响起,清洁工人打扫城市的镜头,在他们的辛勤劳动中,我们的城市变得又干净又美丽,把气氛渲染得生动感人。果然,这部分学生掉入了“圈套”,在气氛的渲染中,他们的激情都出来了,他们为自己的父母是清洁工而感到自豪。
三、体验生活,情感的升华
    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教材只是提供教师教学的可能,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整合现在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作为思想品德教师,不能只是口头告诉学生这个道理那个观念。而是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一些实例去悟出道理。
总是听长辈们说:长大后要懂得孝敬父母,他们把你们带大不容易,这几乎成为了年长者教育后辈常说的一种口号,也越来越不被小辈们接受,如何上好《孝敬父母》这一课呢?为了让学生体验一下父母的不容易,我收集了很多资料,最终我选择了一则公益广告,把它做成课件,让它和我一起帮助学生了解孝敬父母的内涵。
《孝敬父母》一课,课始老师提问:谁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不出所料,知道的没有几人。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和培养,例举其中最受感动的事,表露自己对父母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并以一声“谢谢你们,爸爸、妈妈!”引起全班学生的情绪共鸣,在情绪的最高潮时,利用电教手段使情感得到升华。播放录像公益广告:孩子在看到母亲一天忙碌工作之后,不顾劳累帮自己洗完脚,再去帮老人洗脚,使幼小的孩子从中受到教育,用稚嫩的双手打了满满的一盆水,晃晃悠悠的端去给妈妈洗脚,妈妈被感动的双目含泪,一天的疲劳尽散(配上音乐)。在音乐声中,让学生说说想对父母说什么,想为父母做什么,此时的学生已经很想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了。
如果这节课不借助电教手段,空洞的口号只会让学生反感,让学生在老师的电教“陷阱”中感受会更深刻,兴趣会更浓厚,并且学生的心也会被老师牢牢抓住,也使老师的教学变得更加轻松。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19 11:57:17 | 只看该作者
四、情境感受,精神洗礼
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景可以唤起相应的情感。孩子们生活在世界中,有快乐,有烦恼,更有竞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烦恼,可使他们意志更加坚强,懂得遇到挫折应自强不息。而认知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是形成行为的前提。激情能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生活,通过体验与反省,使知识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学生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化在一起,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电教手段让学生陷入情感的“陷阱”,这是品德课堂经常可以用的一种手段。
在教学爱国这一系列的课时,我及时的充分利用了电教手段,让我的学生们接受着一次又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我课前准备录像资料,向学生展示南京大屠杀时的一些情景,并配上悲壮的音乐,播放给学生观看,使学生从心底不由自主地产生悲壮、凄凉之感(给学生展示一个情感的“陷阱”)。这时,再出示课题。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情感的引发过程。虽然没有这样的经历,却从课件中感受到了屈辱,感受到那种凄凉,情感得到了喷发。
在教学《爱祖国》一课,课始师问:同学们,你们爱祖国吗?你们为什么爱祖国。不出所料,学生的言辞枯燥无味。怎样使学生深刻的体会爱祖国的内涵,只有做到了这一点,这堂课才算是成功的。我通过课前收集资料,通过播放录像片断,使学生认识了祖国版图,知道了我国各族小朋友都是中国人,都要热爱自己祖国的基础上,让学生领略同一季节祖国东南西北呈现出的不同景色,感知祖国幅员辽阔;再播放新疆的哈密瓜、葡萄,海南的荔枝、椰子,北方的鸭梨、苹果,使学生感知祖国物产丰富;接着播放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源远流长的长江与黄河、神奇秀丽的黄山和桂林山水,使学生感知祖国江山美丽多娇。至此,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从国耻到国荣,这一情感的升华,借助电教手段,为学生挖情感“陷阱”,使学生精神得到淋漓尽致的洗礼,这种效果不是平空的说教可以达到的。
五、“自相矛盾”现匠心
我在执教《为人正直》一课时,我采用了辨论赛的方式:正方: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反方:生活中做一个正直的人经常会吃亏的。
同学在课堂中可以围绕“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做正直的人受到伤害、没有任何好处甚至被人误解等的事,那么做正直的人到底吃不吃亏”为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交流。
生(正方)如果生活中没有正直的人,你走在路上都会提心吊胆。
师(播放课前做好的多媒体课件:公共汽车上的小偷在做案。)
正方的学生立刻发出援助声:“耶……”。
生(反):同学们,我们来看看我们的英雄,为了与坏人做搏斗,还躺在病床上,他们的家人是多么的痛苦,设身处地的想如果我们也有这样的遭遇的话,那我们的家人怎么办。
师:①播放英雄在见义勇卫之后的生活情况(虽然得到了一些荣誉,但本人和家人在精神上都受着极其痛苦的煎熬)。
②有时你明明是在帮别人,却被人误会,同学们,你们有这样的经历吗?
这时,反方学生也发出了支持信息:“耶……”。
正方学生代表不服气:这个社会如果没有正直的人,我们是没有办法生活下去的。不信你试试。
A.我和你有矛盾,如果我把泻药放在你的食物里,你的同桌明明看到了,却没有告诉你,你做何感想。
B.考试时我明明有铅笔就是不愿意借给你,看你怎么办。
C.我今天就把你的车轮弄破,看你怎样回家。
……
有时你虽然被别人误会,但你是快乐的,如果你做了亏心事,晚上你也会做恶梦的。
渐渐地所有的学生都站到了正方这一边。这样的道理越辩越明,道德情感也得到了提升。这样把“生活事件”引入课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量子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说过:“当我们遇到自相矛盾的问题时,真是太棒了!因为我们就有希望获得一些进展了”。的确,学生就是在攻克一个个“问题堡垒”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进步。这个案例中,老师别具匠心地设置了自相矛盾的“陷阱”(学生的辨论赛)。在学生进入圈套后,老师从容地引导学生展开辨论。这里的“陷阱”显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它应该是老师匠心独运的真情回报吧!
结束语:
课堂中的“陷阱”,因为倾注了老师们的爱心、慧心、匠心,而显得美丽非凡,也正因为有了这茁壮成长的“陷阱”,课堂更具人性,更呈异彩。电教为课堂中“陷阱”的设立提供了帮助,提供了手段。
思品学科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让学生了解道德观点,提高道德认识,并用这些道德观点去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明理是思品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关键。学生的道德认识总是以一定的具体形象为基础,经过分析、抽象,然后再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间断为连续,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降低明理的坡度,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6 21: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