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激趣问
“问题”是引起学习活动的最好的刺激性信息。它能促使学生注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强化印象和记忆。它能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习兴趣,从而培养思维习惯和能力。教师提问,也必须以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并有效地学习为前提,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水平和性格特点、反应能力等为中心。许多学生听课老走神,人在曹营心在汉。对这些同学提问可采取引出兴趣提问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充满情趣的导入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默契的交流。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对课文是否有兴趣,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关键性一环。这类问题一般在开始学习新课文时提出。比如我讲朱自清的《春》时,在精心设计的导语时,我引用了雪莱的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记住了哪些描写春的诗句?请背给大家听。”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你一句,他一句。在背出十几句后,老师适时转移话题:“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春的吧!”学生带着激情和热望进入了对《春》的学习。在分析《〈白毛女〉选场》一文的戏剧冲突时,如果直接问:表现了怎样的阶级对立?就很难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结果我采用激趣问:杨白劳躲债回家带回了几件年货?这和黄世仁家形成了怎样的对比?这样提问,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学生便幡然顿悟:杨家贫寒凄凉,苦度年关;黄家张灯结彩,欢庆除夕。这样鲜明的对比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经济中严重的阶级对立,激起学生对纯朴忠厚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凶残狡诈的剥削者的愤恨,从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又如教《多收了三五斗》一文,问:“丰收了,为什么那时还造成了种田人的破产?”学生会答:“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可帝国主义者并没有直接到种田人家去抢,怎么会使他们破产呢?”这个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但少数学生可答:“由于洋货的大量的倾销,是经济侵略。”可紧接再问:“那么我们现在也进口商品,甚至引进外资,为什么不会使农民破产,反而能促进我们的经济发展呢?”这个问题就属于激趣提问,会出乎学生的意外,使其兴趣盎然。经过学生的讨论,有了新的认识:因为现在国家有主仅,我们是有计划进口,海关掌握在人民手中,可以通过关税来维护我们的利益,联系当前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象,学生会得到有益的启示。再如我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我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我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一石激起思维的浪花,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进入学习。
(二)启发问
启发”一词原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灵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的“启发问”,特指在阐明事理、事例的基础上,提出可以引起同学联想而有所领悟的问题。教师富于启发作用的逻辑性的系列提问,意义尤为突出,恰当的启发提问,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每次回答时,教师要恰如其分地肯定和赞扬。对有创见者应大加激励;对回答困难者要鼓励性地启发诱导,给予提示帮助;对回答错误者,要引导其找出错误的所在,千万不能冷嘲热讽、恶语伤人。在学生回答到“卡壳”时,千万不能迫不及待地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学生寻找正确的答案。启发性提问应由浅入深,步步设疑,但忌繁琐质疑。如讲授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时,针对“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宁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内容,我提问道:“这七句是作者对历史上有代表性的帝王的评论,作者持的是肯定的态度,还是否定的态度,还是既肯定又否定的态度?”通过启发,使学生认识毛泽东同志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既肯定其历史功绩,又指出其不足,为下文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的歌颂了有力的铺垫。又如在讲《荔枝蜜》一文时,讲到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时有这样的一段文字:“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它们从来不争,不计较什么……整日不辞劳苦……”;“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东西……”,我先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尔后问到:“作者为什么会一颤?”学生很快能回答上来:“因为被蜜蜂忘我劳动的精神感到了”。我又问:“能否将其中的‘小生灵’改为‘小东西’?”学生一起笑起来:“不可以,因为蜜蜂不只是小动物,而且还具有人一样的高贵品质。”有的说“小生灵”表达作者对蜜蜂的喜爱之情……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很快理解了作者对蜜蜂的喜爱、赞美之情。再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问:“菲利甫夫妇对同于勒的相见由‘盼’到‘怕’,由于把于勒看成全家的‘希望’到把他看成全家的‘恐怖’,这中间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他们之间说到底究竟是什么关系?这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这样抓住影响其它问题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发问,目的是启发学生读书时抓住关键问题、关键词句,去抓内容的重点进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