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3—2014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9 22:0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3—2014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教学总结
卢家燕

本期学生学习情况:
  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兴趣较高,能认真听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阅读课外书籍,进行综合性学习。并尝试了小组备课、讲课。  

本学期教育教学主要回顾   
我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准时上课、下课,从不拖堂。在学生面前我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从不说脏话,也从不讽刺学生。我努力用自己的行为为学生作表率。 上课时,我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学思结合,教给学生阅读
课文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记笔记的习惯。新课结束,我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本期继续培养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开展了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来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一、 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让学生爱学。
我始终认为:如果教学不顾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替学生设想,只从主观设想出发,那么这样的教学肯定会失败。
备课时,我总要这样反复斟酌:这节课我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东西,哪些内容是必须讲的,哪些内容是不用讲的,哪些内容是学生可能感到很困难的,哪些内容可能是学生想不到的。必须讲的内容,可以按照怎样的步骤来讲,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用什么方法降低难度;怎样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阅读经验来理解文本。
  上课时,我努力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学思结合,教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记笔记的习惯。新课结束,我
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或询问,或查看,以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补缺补差。教师、学生的活动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我以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管采用什么方法,一定不能让学生脱离文本,不能脱离对语言的感悟。临近下课时,学生有些疲惫了,这时,我会提醒学生整理好课堂笔记,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收获。
关于语文作业,我是这样看的:尽量少布置或不布置那些学生根本不理解的、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语文作业,课内的可以少布置,课外的可以多布置一点。   
  二、语文课要常备不懈
我常常想,为什么语文教师这么辛苦,可很多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还是这么差?归根结底还是与教师本身的教学功底有关。想想我们一般的备课过程吧:翻开几本资料,什么《教学参考》、《教材全解》、《参考教案》……互相对照着看,一篇课文要读好几遍,有时碰到疑难之处,还要上网查询一番。试想,如果我们和学生们一样,同样面对完全陌生的课文,我们会读懂到什么程度,我们比学生又能多理解多少。语文课不同于数学课,我相信数学教师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不看数学课本,里面的内容全都懂。语文则不同,哪个语文教师敢说他对课文完全理解、没有一点问题了?语文课包罗万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课都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哪个语文教师也不敢说他完全不需要备课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有一项比其它科目教师还要麻烦些的任务:课要常备不懈,不但要备课内的东西,还要备课外的东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外书要常读,日记要勤写,这是不言而喻的。可惜的是,我在这方面做得不够,我觉得惭愧。
三、积极探索导学案教学
一学期来,在学校领导和教研室的指导下,积极编写导学案,不断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摸索改良自己的授课方式。教学改革中, 使用“导学案”,旨在以“导”为主,通过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得以自主、高效地学习。在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功过得失是并存的,其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本学期存在的主要不足与反思
1、              教学进度把握不太好,复习时间较短。这可能跟一些自读课占用课时过多有关。有时学生写作业也占用了一些课堂教学的时间。
2、综合性学习教学不是很到位。学生课外能查阅的资料有限,有些综合性学习活动不得不从简了。
3、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进步很慢;学生作业书写潦草、学习主动性不强的现象仍然存在。
   我想,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这些方面: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2、多读多写,提高文学水平     
3、勤于反思,积累教学经验   
4、进行教育教研,解决实际问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8 05:5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