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常捏捏耳朵可以捏出全身健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6 08:0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每天坚持按压10分钟耳穴有助提高脏腑功能

  编者按:小小的耳朵,分布了密密麻麻的耳穴,全身的器官组织耳部都有投影反射区,所以每天给耳朵做做按摩,其实也就是给全身按摩了一遍。究竟怎么按摩耳朵,还是小有学问的,下面我们就跟中医大夫一起学学小耳朵的保健本领。爱出汗、常乏力?

  按压4个耳穴

  如果您经常气短乏力、活动后容易出汗,白天困倦疲惫,您可能就是气虚了,所以需要适当补气。
  耳穴按摩:按压耳穴的心、肺、胃、十二指肠反射区。
  经络按摩:按摩脾经和胃经,经常用艾灸气海或关元或足三里,每次艾灸30分钟左右。
  药食调理: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些玉屏风散或参苓白术散或补中益气丸;食疗可以用西洋参泡水代茶饮或经常食用大枣山药粥。脸发白,眼发干?

  按压5个耳穴

  如果您经常面色苍白又缺乏光泽、口唇或指甲颜色淡白、手脚麻木或经常心慌心跳或眼睛干涩,女性表现为月经量少,您可能是有血虚,需要补血了。如果伴有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需要先调理脾胃功能,如果是耗伤血液引起的血虚,这时补血为主。
  耳穴按摩:可以按压耳穴胃、胰胆、肝、十二指肠、心反射区。
  经络按摩:可以经常按摩脾、肾、胃、胆经,穴位如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药食调理:常煮小米或大米粥养胃,如果体内有湿,那最好用薏米粥,在粥中加山药、大枣、陈皮甚至于可以加少量的中药黄芪补脾气;而血虚的调养可以用些补血的保健品;也可以煮粥调理,可以在小米粥中加一些阿胶枣、枸杞子、桑葚。手脚凉,爱感冒?

  按压4个耳穴

  如果您经常感觉手脚冰凉、衣服穿得比一般人或同龄人多、怕冷尿频、容易感冒、怕吃凉的或喝凉的食物或饮料,这时您可能是阳虚了。
  耳穴按摩:耳穴按压心、肾、胃、肾上腺反射区。
  经络按摩:艾灸命门、肾俞、关元、神阙(肚脐)、足三里。
  药食调理:经常食用温热食品如桂圆,甚至可以稍稍服些羊肉、狗肉等大热食物。大便干,手心热?

  按压2个耳穴

  如果您感觉手心或脚心发热、身上或脸上发热、眼睛干涩、口唇红或脸颊红、便秘或大便干燥,可是阴虚了,中医调理的原则是滋阴。
  耳穴按摩:可选耳朵的肾、膀胱反射区按压。
  经络按摩:中医经络穴位按摩可以经常按摩足底、按摩三阴交、阴陵泉、照海、太溪等穴位。
  药食调理:可以用些滋阴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食疗的佳品是莲藕,可以用莲藕煮汤。另外还应多吃些芝麻、糯米、豆腐、甘蔗等滋阴食物。爱发火,脾气坏?

  按压5个耳穴

  如果您常常发火,脾气坏,那可能会有肝郁或气郁,这时要以疏通全身气机为调理的原则。
  耳穴按摩:耳穴按压肝、胆、胃、三焦、内分泌反射区。
  经络按摩:可以按摩胆经与肝经。
  药食调理:可多食萝卜、洋葱、大蒜、丝瓜等。肚子胀,老咳痰?

  按压5个耳穴

  如果您胸闷或腹部胀满、平时痰多或总觉得有痰堵在嗓子里、嘴里黏黏的感觉、身体经常感觉沉重不轻松等症状,这可能是痰湿慢慢侵入您身体了,痰湿体质在现代社会非常普遍,而且是众多慢性病最好的温床。化痰利湿的易行方法很简单就是多运动少静坐。
  耳穴按摩:耳穴按压肝、胰胆、三焦、胃、十二指肠反射区。
  经络按摩:重点按摩拍打脾经肝经与肺经。
  药食调理:多吃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如红小豆、蚕豆、扁豆、白萝卜、荸荠、洋葱、枇杷等。
  另外推荐一个秋天养生小方,即用橘皮15克、柿蒂5个、薏米30克、大米100克,先煎橘皮、柿蒂取汁,与薏苡仁、大米一起煮粥,每日或隔一天喝1剂,连服5剂为1个掉发多,白发生?

  按压4个耳穴

  脱发与肾精不足、肾气失于固摄有关;而白发往往与血虚或血热有关,因此,脱发的保健重点在补肾精补元气,固摄肾气,而白发早生的保健应是清血热或补血为主。
  耳穴按摩:肝、胆、心、三焦反射区。
  经络按摩:经常按摩肝经肾经、太溪、涌泉、阳陵泉、弹拨肝经肾经在大腿内侧的经筋(或经常压腿也可以起到异曲同工之效);艾灸关元、气海、命门等穴位。
  药食调理:经常食用各种黑色食品(如黑芝麻、黑豆、黑木耳、黑米)、豆豉、桑葚、山药、枸杞子、女贞子、木瓜、核桃、松子、板栗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8 02:2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