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0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低年级学生轻松“说”数学——一道习题的教学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比一比”后,我设计了一道比长短的练习题(如图1),其目的是引领学生探寻不同的比较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思维。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够找到一些比较长短的方法,也能正确说出比较的结果,而当问及“为什么,你是怎样比较的”时,他们却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其他学生更是听不明白。课后,我不禁追问自己:“学生为什么能说出比较的结果,而不能把自己的方法说清楚?如何才能引导  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轻松表达出来?”经过一番思索,对这题稍作改动(如图2),再次进行尝试,出现不同的效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07:38:00 | 只看该作者


师:观察图2,比一比哪支铅笔长,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生1:上面的铅笔有8格,下面的铅笔有粥,所以下面的长。

师:他能对照上面的格子进行比较,非常好,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2:第二支铅笔的前头长,所以就选第二支。

师:他只看铅笔的前头,你同意吗?
生3:光看前头不一定对,还得看后头是不是对齐了。
师:这题铅笔的前、后头都没对齐,你又是怎么比较的?
生3:你看下面的铅笔前头长的部分多而后头短的部分少,所以下面的长。

师:谁听懂了他的意思?
生4:我们看下面这支铅笔前头长出了3格,而后头只比另一支短2格,所以下面的长。
师:用上面的小格子来表达就更清楚了。

生5:其实也可以把下面的铅笔往后退一退。

师:可真厉害,敢移动图中的铅笔,能详细地说说吗?

生5:把下面的铅笔朝后退2格和上面那支对齐,这样前头还长出1格。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5 07:38: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

    一、辅以“拐杖”,让学生能说

    上述案例中,“两支铅笔”首尾都没有对齐,要比较它们的长短,学生观察思考后能够想到一些比较的方法,但是,题中的“两支铅笔”不是便于学生动手操作的实物,又缺少形象、直观的-比较参照物,这些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一年级学生想表达自己的方法,又不知从何说起,因此,他们站起来后指着图“这个……那个……”说了半天,都难以表述明白,致使学生的想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第二次教学时,我在铅笔上方画了一条格子线,以上面的格子为参照物,便可直接说出“长几格”或“移动几格”,学生表达起来轻松多了。一段格子线不仅为学生找到了思维的“拐杖”,利于表达,而且其他同学在倾听时,及时对照格子,便于理解,使学生说得清楚,听得明白。反思低

年级的数学课堂,当学生的发言结结巴巴、支支吾吾时,我们往往只会抱怨学生“思维不清,表达能力差”,挥手让其坐下,而不曾去思考“如何辅以‘拐杖’让学生接着说下去?”教师如果能在学生表达困难的地方适当做些标记、暗示,其表达会更轻松些;如果能将繁琐的内容设计成填空的形式,只让学生说出关键的部分,其表达会更顺畅;如果能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表达句式,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其表达会更精彩。

二、乐于倾听,引导学生会说

    一年级学生入学不久,口头表达能力非常有限,回答问题更是残缺不全。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收集信息,对于学生表达中的合理成分要予以肯定,对于学生表达不当之处要及时点明,对于学生表达不足之处要及时引导补充,力求表达语句完整、准确。上述案例中生1能对照上面的格子进行比较,教师充分予以肯定,将学生的注意点引到了格子上,而生2的发言有其不足之处,“他只看铅笔的前头,你同意吗?”“两支铅笔的前、后头都没有对齐,你又是怎样比较的?”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将比较的方法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乐于倾听。一方面,教师在重要的地方适当辅以语言提示,如:“他的想法,你同意吗”,“能把你的方法详细地说说吗”;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形成互相倾听的意识,如:“谁听懂了他的意思”,“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上述案例正是在教师的智慧引领下,在学生的相互倾听中,博采众长,相互完善,才使学生的表达简洁而精确;正是在一次次大胆的表达中,才使学生感到“说”数学的轻松和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17:2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