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在“引导自学”型课堂的应用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当代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已成为新世纪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并且彼此影响,互相融合,一起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带来很大冲击。而多媒体教学与“引导自学”型课堂正是在这两大趋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成果。本文着重从微观层面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引导自学”型课堂的应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自育自学;引导自学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对课程改革进行了各种有效的尝试,最终不约而同地把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放在课堂结构改革上,对于“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改革方向”基本达成共识;二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活动也日益朝着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成为考察当代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前者提出了改革课堂结构,建设新型课堂的必要性。而后者则为新型课堂的建设在技术支持方面提供了可能性。
一、“引导自学”型课堂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研究者并未把“引导自学”型课堂单独列为教学模式的一类,而是在多种教学模式中体现引导自学的理念。如莫礼生提出的单元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分为五个单元:试探→提示→自学→组织→复讲,其中自学是核心环节,试探和提示是为了引起自学需要,组织和复讲是为了巩固自学成果;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流程中注重自学,而且把教学目标的选择权也交给学生;另有杜威和塞林的小组探索模式、阿莫纳什维的师生合作模式、马赛拉斯和考克斯的相互探索模式等,他们都强调基于人际关系的自主探索过程,因此被统称为社会互动教学模式。[1]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
在我国,“引导自学”思想最先由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提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当代研究者结合我国新时期的国情也开始了“引导自学”型课堂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尝试。其中,何炳章提出的“自育自学”论是最具影响力和现实意义的理论系统之一。
我国当代教育家何炳章教授在陶行知、叶圣陶、段力佩和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影响下,把“自育论”和“自学论”融为一体,构建出一套表述完整的理论系统,即“自育自学”论。[2]在合肥市范附属小学等多所学校的实践中“自育自学”论不断完善,现已相对成熟。何炳章指出完整的“自育自学”过程应包括“做、学、读、吃—睡、炼、分”六种操作模式,其中“学”指的就是“引导自学”。何炳章相关的教育著作对于“引导自学”型课堂有着全面、详尽且操作性极强的具体指导。
除此以外,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法,李庾南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刘学浩的“学导式”教学法,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等理论也为我国“引导自学”型课堂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3]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
(一)美国对教育技术的定义
早在1994年,美国教育技术最高权威机构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在对各国教育技术的研究分析基础上,对教育技术给出了这样的定义:
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4]
(二)中国对教育技术的定义
1998年,我国学者南国农先生根据我国教育的现实情况,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进行了更为具体的阐述,并对其研究对象给出了限定: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其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含有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等研究领域。此定义已被国内教育学界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