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3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追寻语文教育的永恒使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07:4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很多年以来,我一直在思索着,语文教育的永恒使命是什么,并在不断地执著地追寻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诗)——语文教育使命的迷失
  我对语文教育使命的思索和追寻是从一连串不尽人意的现象开始的:我们的语文教育改革已经好多年了,全国上下也搞得轰轰烈烈,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甚至一浪高过一浪,为什么至今还是成效甚微,问题多多?为什么我们想方设法教来教去,而学生的语文水平就是很难提高?为什么在当今的中国,我们国民的语文素养及道德水准竟是如此低劣?在各科教育中,为什么受指责最多最严重的就是语文?为什么人们有“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无奈感叹?为什么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呕心沥血工作了几十年,却没有打造出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近几十年的中国教育,就这么难得培养出几个大师级人物?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着实让我揪心。
  然而,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在那动乱的五四时期,却诞生了一大批大师级人物,信手拈来,就可以举出一大串名字:鲁迅、胡适、郭沫若、茅盾、沈从文、巴金、冰心、钱钟书、老舍、叶圣陶、陶行知……由他们支撑的中国现代文学璀璨夺目,在世界文化的长河中也能熠熠生辉,五四时期人才辈出、大师级人物的不断涌现,同今天大师级人物的寥若星辰,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又是为什么?
  我想,这其中的原因会有很多,但至关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语文教育使命的迷失——我们传统文化的失落,我们民族精神和命脉的丧失,语文教育距离我们民族的文化本位越来越远。
  语文教育永恒使命的迷失有其深刻的历史及现实原因:
  首先,当代教育在现代化的转型中发生了变异,它从指向人自身的存在,指向人的发展和完善,变异为征服、占有世界的工具。教育是最具生命的事业,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人文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人文教育的本意不在使人拥有某方面谋生的本领,只在使人成为人,因此它被边缘化。语文属人文学科,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一段时间以来,它亦被边缘化,因而导致语文教育使命的迷失。
  其次,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废止读经,及“文革时期”全国大规模的“批孔运动”,导致传统文化的荡然无存,民族精神的几近丧失,语文教育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及政治运动的牺牲品,使语文教育的使命迷失殆尽。
  其三,教育的功利性,畸形的社会意识形态,过分强调了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人的心灵,忽视了夯实人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忽视了人的和谐发展。语文作为考试得分的工具,过分地强化了它的工具性,从而导致了语文教育的异化,被异化的语文教育泯灭了人的生命活力,禁锢了人的创造力,语文教育扭曲了它本来的面目,这当然会导致其使命的迷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诗)——语文教育使命的追寻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07:47:00 | 只看该作者
那么。语文教育的永恒使命到底是什么?
  “教育即生命。”这是最近一些有识之士提出的崭新观念,它是对教育本质和生命本质的一种新认识,它深化和明确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回归其生命的本性。在起点上,直面人的生命;在过程中,遵循人的本性;在结果上,促进生命的成长,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
  教育要弘扬人文精神,教育要促进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促进人生命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属于人文科学的语文教育理所当然地也义不容辞地担负着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生命的成长和发展的神圣使命。
  对于语文教育使命的追寻,古圣先贤及不少语文教育的志士仁人从没有停歇过探求的脚步。
  《大学》中有语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我们的先贤早就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并着力实行之。我国旧时的教育大体上都是“以人格养成为彻始彻终的教育,”注重民族精神的传承,上下二千多年的教育都以“四书”“五经”为教材的主要中心。当时为了考功名,背经、书,背了以后,一辈子受用不尽而学无止境。
  80多年前,叶圣陶就明确提出:“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其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明确提出:“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在他们的倡导下,几十年前的小学,由初级到高级,不但对于西方文化的英文,算学等基本教育,已经列为必修而有相当的程度,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大体上还是因袭旧式的精神,保持传统的读书风气。著名国学大师南怀谨说,那时的一个毕业于“高等小学”的优秀毕业生,他的知识程度,学问修养和见解,比起现在的毕业于完全中学的学生实在高明得多。众所周知,在其后的几十年里,很多对国家民族有建树的人,无论党政、军事或是文化教育、工商界出人头地的,他们的学识基础的深度,都是由于旧制小学和依照旧式读书的成果。
  从建国至今对小学语文教育性质、任务认识的历史发展也不难看出,我们对于语文教育的使命是在不断地探求之中。1950年:关于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双重性质思想的初步形成;1953年:批评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的缺点,但又出现把“文学分析”当成教学主要内容的倾向;1956年:比较全面地阐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明确提出小学语文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儿童语言;1958年:片面强调语文课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语文基础训练被“政治化”,并大刮浮夸风;1963年:明确提出和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性;1966年—1976年:彻底否定建国十七年来的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1978年后:拨乱反正,重新认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思想性,注意加强基础,发展能力;1986—1992年:为提高民族素质全面修订语文课程的教学木的和要求,适当降低难度,减轻负担;20世纪90年代;主张弘扬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2001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1年7月正式出台,这次课程标准较前有很大的突破,可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近年来,天津师范大学的田本娜教授多次提出:语文是育心的,语文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奠基作用,语文教育要发挥心育功能。最近,我拜读了刘云生老师的大作《滋育心根:旨归本原的语文教育》,眼前一亮。笔者非常钦佩刘老师这种执着的探究精神,也非常赞同他的“心根论”。的确,心根是人的心灵之根,是人生命喷涌的源泉,是人的生命之本。语文是人的心灵之根,语文教育要直抵心根。
  笔者思考和探寻语文教育的使命已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了,在我看来,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基石,语文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深入灵魂、形成思想观念的教育,它是一种育心的过程,是一种陶溶生命深度、升华生命高度、丰厚人生积淀的过程,是一种长期的浸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生命历程。传承文明,凝根固本,滋育心灵,滋养生命是语文教育的永恒使命。我们语文老师需要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诗)——语文教育使命的载体
  我们明确了传承文明、凝根固本、滋育心灵、滋养生命是语文教育的永恒使命。那么,用什么作为这一使命的载体?换句话说,让学生读什么学什么才能完成使命呢?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一个一直争论不休至今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从建国至今的小学语文教材吧。教材大都是小猫小狗之类浅易的大白话。笔者还清楚地记得,我70年上小学时,学的第一课是“毛主席万岁”;第二课是“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其后的课文大概就是“阶级斗争是纲,纲举目张”“刘文学”“半夜鸡叫”之类。参加工作以后,我一直任教中小学语文,对中小学语文教材都比较熟悉。建国以来,教材虽然换了好几个版本,改动也很大,特别是最新版的小语教材,传统文化精粹等内容涉及到了一些,但分量还远远不够,笔者总觉得还是“换汤不换药”,小学语文教材没有彻底地“改头换面”。几代中国人,花费无价可比的童年时代的时间和精力来读课文,背课本,弄得头脑呆板,眼睛近视,除了应付一级一级的考试之外,等于毫无用处。一考上初中,小学读的书等于白费;考上高中,初中的书是白读了;考上大学,中小学的书等于无用。大学毕业以后,踏进各个阶层来做事,无论何种专业,也会感到所学与所用,完全毫不相干了。读了书而无大用,这多么让人痛心。儿童在生命成长最为关键和宝贵的时期,我们却没有能够给予他们丰富的精神营养,他们喝的是“清汤寡水”,而不是滋养生命的“靓汤”,以至于“营养不良”。小学语文教材文化含量不高,难于承载语文教育的永恒使命。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临绝顶,才会目光远大;诵读经典,才会才华横溢。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读书读经典,学文学美文。我认为:小语教育应是人类文明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人文精神、卓越智慧的精粹教育。要让儿童从小受到人类文化精华的熏陶,儿童从一开始就要读“营养价值极高”的滋养生命的永恒之书。用经典作为语文教育使命的载体。我们的小学语文要成为“心根语文”。
  什么样的书才称得上经典呢?历经无数先贤读破万卷之后的领悟,他们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挑选了那些最优美最富智慧最有价值最耐读的涵养生命的永恒之书,它们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智识”的结晶,是人类共有的心灵家园。就我们民族灿烂文化而言,它们有“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千家诗、宋词以及适合儿童诵读的《三字经》《朱子家训》《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包括《新三字经》《新增广贤文》及****主席最近提出的“八荣八耻”等。笔者认为可选取它们中的精华部分(当然不是全部,至于选哪些内容,以何种形式让学生学习,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将之作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让学生诵读。就世界其他民族而言,凡是有定评的经典作品都可以作为滋育心根、涵养生命的养料让孩子们去吸收。在孩子们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让他们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
  其实,这些讲起来也并不新鲜,我们传统教育就一直如此。近几十年来,不少海外华人还是让孩子读经。台湾王财贵教授在这二十年来一直致力于诵读经典的传播和推广工作。近年来,大陆已有不少地方开办了读经班,几百万儿童从读经中受益。“经典一部胜读杂书万卷。”(南怀谨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国学”的价值,主张弘扬“国学”。非常可喜的,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提出议案,要将“国学”精粹“四书”“五经”等列为中小学教材,人大代表已将它视为“国家大事”而提上了议事日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2 07:48:00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要用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典(包括其他民族的文化经典)作为语文教育使命的载体呢?笔者是这样思考的:
  1、经典是智慧的源泉
  一九八八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孔子是站在巍巍泰山之巅的智慧巨人,也是中国文化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文化巨人,其智慧的灵光洒在《论语》中的每一角落。其他先圣如孟子老子等,他们是与孔子高峰并峙的巨人。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其智慧的光芒一直照耀着人类的历史长河。二千五百多年的悠悠岁月浪淘尽多少风流人物,时至今日有多少人能挺着胸脯说自己的智慧超越了上述古圣?今天有多少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比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一群体的目光更深远?有多少人敢说自己所写的东西能经得起千年的荡涤?经典是智慧的源泉,生命的宝藏,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较轻便地吸取到人生智慧,站在圣人的肩膀上较迅速地启迪自己的理性,在默默的浸染中,吸纳了古圣先贤的智慧,也吸纳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从而让人变得仁爱睿智。诵读经典一直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髓。过去读书就是让儿童诵读大量的文化经典,让他们背得满腹经纶,背得博古通今,背得才华横溢。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谈到自己的成长时就说,他年少时家里专门请人给他讲《易经》《论语》《孟子》,他从小便接受了经典教育,这些对他的智慧的启迪、人格的熏陶及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奠基作用。胡适之先生一生获得过35个博士学位,他四岁读诗,六岁读经,九岁读古典小说,十一岁读《资治通鉴》,十三岁读《左传》,在诵读经典的浸润中,将自己的生命陶溶到某种深度,他终于成了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学者。其他的五四时期的大师们,无一例外地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无一例外地在年少时诵读了大量的经典著作,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也奠定了他们一生智慧大厦的基石。
  2、经典是生命的养料
  经典不仅是智慧的源泉,更是生命的养料。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充足的营养,滋育心灵需要丰富的精神养料。经典涵蕴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行常则,它是我们民族的命脉,是我们共有的心灵家园,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当然它也是滋育心根、涵养生命最好的“养料”,是生命大厦的根基。
  不仅如此,它对生命的滋养是愈早愈成效显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任何一个正常的幼儿,在0到2岁之间基本上就能学会母语;而我30岁来到广东,经过了10多年,至今还没有学会讲广东白话(我的不少同事亦如此)。这还是同一母语中的不同方言都这样难学,如果我们成年人要学好其他一门外语呢,那得花多少的时间和精力!是我们成年人的智力还不及0到2岁的幼儿吗?不是!学习语言有其最佳的生命时期,我们现在也无法解释,对每一个人而言,接受语文教育同样有其最佳的生命时期。生命就是这样神奇而不可捉摸。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了生命的神奇。清人陆世仪在《论小学》中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之书,皆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梁启超曰:“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民间俗语云:“人看极小,马看蹄爪。”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说法,这实在是一语道破天机。最新科研也表明:0-13岁的儿童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大、记忆力最强的时期,是生命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儿童的感性认识优于理性认识,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心性最纯净,记忆力最好,因而诵读经典既是儿童的强项,又符合儿童的天性。我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方法,就是让儿童大量诵读经典,让儿童在“弦歌不绝”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学习,达到文化教育的水平。它实则是用最简单的方法揭示了生命的奥妙。李白“十岁通《五经》。”韩愈“自幼读书,日记数千言。”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十岁写诗文,下笔已如成人。”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惊妙。”一代宗师们正因为“日诵千言”“娴熟于心”“虚心涵泳”才有了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才有了惊人的记忆力、领悟力和创造力。诵读要趁年少时,此时不背待何时!想想看,那些伴随我们一生,滋养我们一生,让我们回味一生,感动一生的文化精粹,有许多不都是我们年少时背记的吗?儿时背下了这些经典,其后再去“反刍”回味,不断去滋育人的心灵,养育人的生命。童蒙养正在于陶溶生命,润足生命的底色,奠定人生成长的基石,在看似不合理之中有着最合理最科学最人性的成分。
  3、经典是民族的血脉
  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传统、民族历史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特性,它们是民族的血脉。一个有着鲜明的民族特性的民族才会是一个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才会是一个受人尊重的民族。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觉得更有必要诵读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粹。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粹,具有我们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个性,它们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有着许许多多的民族人文故事,它们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情感,流淌着我们民族的血脉,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精神,闪烁着我们民族的智慧,积淀着我们民族的传统,蕴含着我们民族的特质,学生们在诵读熏染的过程中将之融进了自己的血肉,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之中,这样就能成为一个有根的人。诵读民族文化精粹留住了民族的“根”,也凝聚了民族的“魂”。
  4、经典是语言的珍珠
  经典还是最优美最规范最耐读的语言,它是语言的珍珠。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将这些最规范、最优美、最精练、最具民族特色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内化为自我生命的一部分,形成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语言能力;在琅琅的书声中,学会用心感悟语言,拥抱语言,去体会我们民族语言特有的节奏和神韵。“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仗工整大气磅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勾起人对故乡的无限思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对母爱的感怀和报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激起人的敬重和愤恨之情;“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饱含了多么深沉而强烈的爱国情怀!“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的缠绵幽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慷慨激昂;高原山野的雄浑坦荡,水乡幽林的细腻温柔……它们如清泉滋润心田,润泽学生们的情感世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了经典的哺育,一生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生的格调和品位就高,心中满是精粹,心灵溢满阳光,永远天清日朗,人生也就远离了浅薄猥亵。精粹植于心灵还有着强大的再生功能,现在在儿童的心田撒播语言的珍珠,将来就收获经过他们内化后规范纯正的语言、高雅的谈吐、敏锐的语感;现在在儿童的心田撒播智慧的种子将来就收获无尽的才华;现在在儿童的心田撒播真善美的种子将来就收获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光辉的人格。现在在儿童的心田植上经典这棵幼苗,将来长成参天大树,成了绿色的海洋,那又会繁衍出一个生机盎然的生态系统。
  文化精粹是滋养孩子一生的精神养料,是孩子一生智慧的源泉,是孩子一生奋发有为的不竭动力。孩子们在反复吟咏中咀嚼回味,学到语文的精髓,悟出人生的真谛,积淀一生所需的语文素养和人文底蕴。它理应成为语文教育使命的载体。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诗)——语文教育使命的实现
  怎样实现语文教育的使命呢?换言之,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语文教育的使命呢?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
  语文课怎么上?学生学习语文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笔者曾对此进行了深入的钻研思考,写成了《小学语文不姓“繁”》一文,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年的第4期上。笔者主张小学语文姓“简”而不姓“繁”。学生简简单单学语文,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语文教育不需要故弄玄虚,繁杂琐碎;不需要花样翻新,技巧演绎;不需要涂脂抹粉,娇柔做作;不需要人为的折腾!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需要穿越时空的深邃思考,苦苦寻觅后的蓦然回首,删繁就简后的返璞归真;需要朴实扎实简洁高效地去教去学。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是大概有识、听、悟、议、演、练、读、背、写、讲等,我觉得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是读、背、写、讲这四个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读要把一个个文字符号瞬间变成有一定的情感状态、有声或无声的语言。读既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是感悟,又是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的培养,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规范的书面语言的内化过程,又是学生心灵净化、习性养成过程。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书不读不知其妙,读是学习语言的根本方法。背除了有读的所有功能外,还有着更多的益处:它既是涵泳,也是熏习;既有积累,又有“反刍”;既是夯实文化底蕴的过程,又是提升文化品位的过程;既是学生记忆力领悟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又是学生生命潜能不断开发的过程。写和讲都是表达运用的过程。写:包括写日记,写作文,写小论文,写演讲稿,写读后感,写自己的“名言”等,它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敏锐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它也是一种高效的语言训练。讲,同样不可忽视。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要让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作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才讲,有条有理地讲一大段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的话,不是零打碎敲,不是信口开河,不是瞎蒙,不是“挤牙膏式”的“磨嘴皮”。读、背、写、讲,在语文教学中不是孤立地排列,而是有机的立体交互,视课文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它们是母语学习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是根除课堂教学满堂“问”“讲”之后而又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的良方,亦是回归中的一种超越。
  至于读“四书”“五经”这一类的经典,则主要是诵读、感悟、熏陶、涵泳。
  几年来,这种观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及同行们的认同。有几位语文教育专家最近撰文强调,语文教学要“简”。不少同行也提出了“简单语文”的口号。艺术大师徐悲鸿有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艺术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就是简洁。语文教学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也就是简洁。一位企业家说过,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天天做,等于成功。美到极至是自然,绚丽之极是朴实。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是本真。过去,我们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把完整的东西琐碎化了。今天,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减肥”“瘦身”,让它充满青春活力;必须洗心革面,让它显现生命本色。我们就用最简单的方法来体现最为神奇的生命本质。
  当我们真正追寻到了语文教育的永恒使命,而语文教育又真正担负起了它的神圣使命,并努力地实现着它的使命;如果当代教育真正回归到教育的生命本性,那么,本文前面提出的各种问题便有望迎刃而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0: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