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6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作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让孩子们爱上写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3 11:26: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优秀文章欣赏 新课程理念下,让孩子们爱上写作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八鱼镇姬家殿小学 孙建晓
摘 要:小学生的写作入门非真正的一步就要入这扇门,这需要一个过程。小学生入门写作主要有两大困难:一是“写什么”(选取写作材料),二是“怎么写”(写作方法与技巧)。作为入门应解决第一个问题,然后才能讲究写作技巧,因为前者是基础,好比河水之源,如果没有源头,哪来涓涓细流,乃至滔滔长河?



传统的写作教学理念认为,三年级是小学生作文的“入门”阶段,我则认为这个过程从孩子们走进校门的那一瞬间就开始了。传统的写作入门教学认为,从三年级开始正式强化训练,但往往让孩子们会出现厌烦心理和恐惧心理。所以如何让孩子们顺利地入门,这成为我们写作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突破传统 引导 写作入门 句子



我在教授一年级到三年级的过程中尝试寻找恰当可行的方法途径,经过尝试,效果比较明显,所以先就将我的尝试心得与大家共享,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各位同仁的作文教学能有所启发,我觉得首先应该把好以下六关:



一、把好“说话”关



一年级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开始,是语感训练的启蒙阶段,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标,凭借教材严格对学生训练,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为以后的说话、写话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说话教学是写话教学的前提,良好的说话习惯是良好的写作基础。



这也许对于城里孩子来说显得不是很重要。可是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要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却是需要训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容忽视。



所以,我在与孩子们课下的交流中坚持用普通话,孩子们当然乐于模仿、学习,他们的可塑性很强。



在学生学讲普通话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纠正“方言式”的普通话。



对于低段的学生而言,口里能说一句通顺的话语,那么就要鼓励他们写下来,但并不刻意去注重书面语和口头语的区别。



二、把好“兴趣”关



低段的学生有表现的欲望,也有写的欲望,哪怕只有两三句话。



在语文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到一年级第二学期,从写一句话开始,每天保证有些句子的题目,至少两句。尝试着鼓励孩子们去将自己讲的话写下来,就哪怕简单的、短短的一句。



我在教授一年级语文时尝试着鼓励、引导每一位同学每天向老师送一张纸条,有自己亲自书写的句子。什么内容都行,只要孩子们敢写、乐写。所以这项不成文的作业被孩子们称为“三言两语”。孩子们并没有感觉到那是种负担,而我往往会送上也许比孩子们的句子长好几倍的评语,孩子们从中认识了好多新字,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从书写工整的评语中潜意识地认识到文章的书写格式,包括每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



假设我们这样计算,一位学生每天坚持能写好两句话,那么,一学期下来就能写会近200句话,一年下来就能写好500句左右,这样的收获是值得肯定的。我的实践证明,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就是如此培养起来的。



三、把好“日记”关



日记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载道”作用,是我们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更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形式。



北师大版新教材从二年级上册就涉及到了日记的内容,通过展示《松鼠日记》,孩子们对日记有了初步的认识,于是我在“三言两语”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写起了日记。



传统日记教学中,学生日记的通病就是很容易记“流水账”。这是每一位中高段语文教师在日记教学中最不想看到的。所以在低段时就要防患于未然,怎么办呢?



我在二年级的日记教学中,尝试采取适时命题的方法,每天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记日记。



我在二年级的日记教学中,我尝试将一年级的不成文的无要求的作业“三言两语”改为适时命题的方法,每天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记日记。



具体说,我每天根据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内容、班里发生的事情及学生之间发生的事情,在放学之前提醒孩子们回忆当天所发生的特殊事情,对自己有深刻印象的事情,值得一提的事情。然后很自由地大声说出来,只选一件作为当天日记的内容。其实,每天花费3-5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说说当天的事情,也是无形中在培养孩子们口头表达的能力。



所以,大部分学生的日记不是“流水账”,但却甚至也有一天愿写好几篇日记的呢。我夸他们的日记是“优秀的作文”。孩子们很认真地认为写作文原来如此快乐。现在到了三年级,班上唯一记“流水账”的孩子在家长的配合指导下,也进步很大。



心理学家分析过,人对于一种新事物的认识,往往第一印象是很深刻的。若初次对这种事物的认识存在偏差,即使以后发现改正了,可相比较而言,还是对初次的记忆比较深刻。在小学儿童心理成长中这一现象体现的最突出。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给孩子们指出了错误,而下次他也许照样会错,这并非他们故意知错不改,而是我们正确的知识在孩子们的脑海中还没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留意。



在日记教学中,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尽量一次性建立正确的日记概念:日记是要每天都记,但并非把当天的所有事情全部罗列出来,只挑其中的一两件自己认为有意思的来写就行了。



这样的话,学生潜意识就对日记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会在写日记中走弯路。



四、把好“句子”关



句子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为写作奠定基础。一条规范的句子,能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所以,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与规范其口头语言同等重要。



在一年级扩句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写作量。但是呢,毕竟学生的知识储量有限,所以,我要求学生能够每天在摘录本中有目的地至少摘抄一段优美的语句,并熟练地朗读、体会。然后每周五抽一节自习课让学生进行朗读和交流,以此来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强化学生书面语言的运用能力。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3 11:27:05 | 只看该作者
五、把好“能力”关



当孩子们的识字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就想去写,就要去写。那么,我们就要培养孩子们写作中很重要的两种能力——善于观察的能力和善于发挥丰富想象的能力。这便成为三年级写作教学的重点。



在教授《小虾》和《松鼠》这两篇文章时,我引导孩子们思考作者向我们如何介绍这两种我们在生活中不易见到的小动物的,作者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现出如此栩栩如生的可爱的小动物。让孩子们在体会到:仔细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可以让作文生动形象起来。



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倒挺容易,可真正地要做到善于仔细观察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精彩与奇妙,那还得重点引导。



春天刚到来的时候,我每天利用课间操的时间领着孩子们仔细观察校园中破土而出的嫩芽。孩子们有的说,从哪天起他已发现哪种植物已经发芽;哪一天发现哪种小花开放了;哪一天发现柳枝抽绿了。我鼓励孩子们仔细端详,想象它们在干什么,在说什么。于是,校园里的花花草草成了他们的好朋友。



一次单元测试,作文就是写“春”。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看看孩子们眼睛中的春。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春的气息,春的希望,连孩子们自己也没想到,春天在自己的笔下竟如此美妙。



我趁机补充到“作文要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那怎么才能做到呢?“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只有自己真正经历过、体会过、观察过的才能写得深刻,写得真实,写得感人,那才叫有血有肉!”



一次成功的喜悦给了孩子们很大的信心。不经意间,我经常会读到了充满童趣的优美语句,充满赞美的语句,充满想象力的语句。



一次偶尔的机会,孩子们看到了网上几篇三年级学生写的关于春的文章,全班好多人竟对我说,那些作文还没自己写得优美。我望着他们笑了,不是笑他们骄傲,而是我从孩子们的反应中感觉到孩子们对写作的兴趣——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在不断提高。



六、把好“批改”关



我们许多教师感到对专门上作文课无从下手,我却不觉得;我们也有许多教师感到作文批改起来费时、费力、费脑子,我却不觉得。台湾作家李敖在清华大学讲坛时提到“白话文是不需要教授的”。此话怎讲?长期大量有目的的阅读与规范的口语习惯,再加上老师鼓励性的评语,我觉得,只要孩子们爱读、爱写,久而久之,孩子们自然会领悟其章法,那是一种潜意识的作用,那是人的一种本能。因为我们身边所有的人讲的语言、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是白话文。而作为我们老师的只适时作以点拨,特别是一些特殊文体需要重点点拨、强调。



所以我批改作文,一是初读并帮孩子们圈出文中的错别字;二是帮孩子们标注出文中精彩的段落和句子;三是文末注上一大段充满鼓励性的话语和一些友善的建议。



总之,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只要孩子们肯写,那就是进步!(我觉得在低段这样的鼓励宜多不宜少。)



还有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及知识面,对孩子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的。这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是为孩子们提供了写作的素材!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段,写作教学注意把好这几关,为孩子们打好坚实的基础;孩子们拥有这块“敲门砖”,孩子们将会终身受益。新课程理念下,希望孩子们认为写作文是如此有趣,而非枯燥无味、很难入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8-25 10:30:19 | 只看该作者
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2:4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