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2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07: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堂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但这并不是说,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此放手,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随心所欲”发展个性,当“主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数学学习。

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呢?

我认为关键还是“问题”二字。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根据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在预设课堂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07:38:00 | 只看该作者
一、情境问题要提炼出数学信息

数学课与语文课既有联系,更有差别。语文的工具性在数学课得以充分体现,但数学课又不能被上成纯粹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结合数学科所特有的数字1、2、3、4……,符号+、-、×、÷等数学信息,去展示、交流、表达他们的数学思维。

不久前,我听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教者一开始上课,便出示了一个十分漂亮的Flash课件的情景图──“快乐的大森林”。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

师: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森林好漂亮啊!有美丽的小花、绿绿的小草,还有好吃的果子。

生2:我发现天上的白云在飘动!

生3:我发现小鸟在表演节目。

生4:我发现小兔在跳舞,跳得真好看!

……
    就这样,学生意犹未尽,而老师却也着急了,7.8分钟过去了,学生还不断有新的发现,但却仍旧是在“看图说话”,似乎,他们已忘了:这是在上数学课呢。为什么课会变得如此难驾驭呢?因为教师的问题中没有提炼出数学信息。其实,教师可以这样问:图上有几种动物?(3种,即小鸟、小兔和小猪)它们各是几只在一起的?(每3只小鸟、4只小兔、2只小猪在一起),这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3只3只、4只4只、2只2只地数,突出“几个3”、“几个2”、“几个4”,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它们各是多少。如此一来,就能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有效捕捉数学信息,初步感知“几

个几”的数学情境问题(生活现象),为以后的乘法学习奠定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07:38:00 | 只看该作者
二、创设情境问题不宜过大、太宽泛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连加》一课时,创编小故事的同时,在黑板上创设了一幅很漂亮的情境图。在森林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2只小鸟,树下草地上有4只小鸟,树顶上空还有3只小鸟。然后老师问:看着这幅图画,你能写出什么算式?学生的算式可多啦,但思维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只有4+2、3+2、4+3、3+4、4-3、3-2、4-2等算式,可就是不见连加算式的影子,这样一来,后面的教学变得麻烦了,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整个教学被打乱了。请看看教师设置的问题,那么“大”,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后面的教学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成:图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你是怎样写算式的?那情况肯定就不同了。

三、问题要有需要性

在课改理念渗透相对不深的课堂上,满堂灌,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仍然很普遍,如此一来,教师就必须准备足够多的话语来对付一节课,随时对学生提问,便是教师们最好的选择。在这样的课堂上,你经常能听到类似这样的问题:“这道题是不是该用加法呀?(该)”,“4+7是不是等于11啊?(是)”,“这个混合算式该不该先算括号里的呀?(该)”……。请问:你提的这种问题有价值吗?这种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吗?学生获取知识还需要“努力”吗?学生的思维能得到锻炼吗?

这种泛滥的问题,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会让学生养成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问题”,是有违课程改革理念的,对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1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四、问题要有创造性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创造性的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

不久前听了一节“列方程解文字题”(教材中没有专门的章节),听到了让人赏心悦目的两个问题。

执教老师在复习引入后,让学生独立解方程:8x-3x=105,2x+13=33,3x-4×6=48,5x-x=18。之后教师说:我只问两个问题,1.你写“解”了吗?2.你做对了吗?。就这两个问题,为什么会让人赏心悦目呢?就因为这两个问题具有创造性。对于第一个问题,许多教师可能这样问:同学们,看一看,你忘记写“解”没有?忘了的补上。“看”、“忘”、“补”都被老师点出来了,学生

只剩下照着做了!典型的被牵着鼻子走。而这位老师的“你写‘解’了吗?”一问,则使得学生主动的去“看”,自行对照,没有忘记写的,说明学习习惯优良,做得漂亮;而“忘”了写的,则赶紧动手“补”上,完善了解题格式,也加深了对此类题型解题格式的印象,以后就不再容易犯错误了。对于第二个问题,多数教师也会这样问:做完了的同学,同桌互相对一对答案,看你做对没有?和“你做对了吗?”相比,相距甚远。“你做对了吗?”教师又没有公布标准答案,你怎么知道你做的对与不对呢?问老师、和同学对一对答案,随你啦,显然,对答案更方便些,于是,在老师没有指挥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却自然而然的展开了。看到课堂上这喜人的一幕,难道你不认为这样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很有创造性吗?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6: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