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17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三) 综合实践应用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字?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十几来表示?
生联系生活说一说。
师:数一数10张纸有多厚?20张纸有多厚?
师:感受一下20张纸比10张纸的厚度怎样?为什么?
师:翻到13页。如果翻到17页是往前翻还是往后翻呢?为什么?如果翻到11页呢?
生:往后。因为17在14的后面。往前,11在13的前面。
师:小朋友们学的这么好。小铃铛可不服气了。他有一些问题想问问你们呢!他比15岁的弟弟大,比18岁的哥哥小。你说小铃铛可能是多少岁?
生:可能16岁,也可能17岁。
二、 体会
1、 从生活中选取了切入点,降低了学生自主探究的难度,有利与教学难点的突破。
使学生认识记数单位“十”,并体会引进十进制的必要性是本节课的一个很大的难点。如果教学时死扣教材的话,学生很难理解1个10是10个一这个知识点。因此只能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切入口。通过去超市调查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以10个为一整体的物体,都是平时学生很熟悉的物品。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是富有生命力的,而不是仅仅是数学书上的一摊死水。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体会到了把10个物体作为一个单位的妙处,加深理解了10个一就是1个十。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不费吹灰之力突破了。
2、 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适当渗透数学学习的方法。
数学学习贵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不是就事论事。正如我们经常所说的要“授之于渔”,而不是“授之于鱼”。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又为以后20以内的加减法的学习奠定算理基础。所以对“10个一是1个十”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不仅是本堂课认识11~20数的关键,而且也为今后学习更大的数打好的伏笔。本节课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点和关键,学生已经深刻体会到了10个一是1个十的意义,对今后的认数学习起到了很好的迁移作用。
3、 力求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本节课采用了集体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多形式的组织方式,在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均等的学习机会。这样学生不再坐井观天仅仅看到自己的想法,更可以分享到其他同学的奇思妙想。在解决问题时,学生们也不再是孤军奋战,可以得到同伴的大力协助。交流的渠道多项化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也迸发了,奇迹也将随之出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