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59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标指导下“实用语文观”的阅读教学建构设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07:4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诸暨荣怀学校小学部 胡正武



内容摘要:语文是育人育智的一项工程,是人文性、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如今:诗意语文,思辩语文,情智语文,深度语文等等响彻小语界。提及“实用语文观”没有东施效颦之意,只想就具体的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一管之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等等。新的课标、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建构一个新课标下的新课堂,笔者暂命名为“实用语文观”。



一、阅读教学主体重心要转移。



“生本教育”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共识。因此,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如同《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想这正是关注学生主体的意识和行为。



尽管“生本教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但大多教师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这样实际上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杜威坚决反对:把学生知识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作为直接追求的事件。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生活中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间的矛盾。



语文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说教者”。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的生活,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生活世界。当前,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重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07:44:00 | 只看该作者
二、建构实用语文观的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综合性强,应研究教材和学生实际相适应的语文教学策略体系。当前,对单个教学法的研究比较多。应该说,这些研究各具特色。当前对教学策略研究的着力点是把零散的个案研究体系化,把单个的教学实验研究置于一个大系统中加以整合。可以说,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多种方法巧妙的组合。如何组合,孰前孰后、孰多孰少,如何反映教师的教学功力和教学艺术,因此课程标准强调: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笔者认为:教学的关键是学,学习的目的是用。因此建构“实用语文观”有它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一)阅读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是: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反思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还应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探究性学习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迥异、性格气质有别,应提倡结论的多样化。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我形成了“自读自得,汇报成果式学习法”教学模式。具体做法:阅读课文一般安排2—3学时,我设计如下的流程:



第一课时:学生教读、写生字;学生赛读课文;(侧重在正确、流利方面评价)质疑书中词语。(可以是你有困难我帮助,也可以是我理解的词语交流)



第二课时:学生赛读课文;(侧重有感情方面)学生理解、品味课文,教师释疑解惑;(这是阅读教学重中之重,是积累沉淀的主渠道。)迁移说、写,丰富语文素养。



例如:综合性学习“组诗的教学”,对每一首诗我不是一句一句的去分析,而是根据诗的特点,让学生探究归纳诗歌的“跳跃性”、“形象性”、“含蓄性”。以讨论、交流、短评的形式对诗进行学习,并自己动手学写小诗。这种尝试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写诗成为一种习惯。并摘抄了许多小诗。学语文的兴趣大增。



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质疑。这种做法不是打击教师提问,而是反对那种琐碎的无思考价值的提问,反对那种不能激发学生想像力、思维力的提问,反对那种浅显的无回味余地的提问。怎样看待“带着问题读”?这个提法本无可非议。因为循疑而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古训中的读书要旨。教师在课文的“节骨眼”上提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书中找答案,也未尝不可。



例如:《穷人》一文的阅读抓住两点即可。一是情节的把握和理解:邻居死了,孩子没人抚养──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引导学生理解当时人物情感怎样;二是整体感知全文后的所得:为什么渔夫也是相同的想法?引导学生去讨论。明确了这两点,学生基本对这篇课文有了比较清晰地认识,明白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授受双方都有的放矢。这样教师再组织学习就可以事半功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07:45:00 | 只看该作者
(二)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感受、体会、体验。



“好读书,不求甚解”。只要学生通过上下文在一定的语境中,明白意思就行了,不求精确,只求明了。重读书,特别是重赛读,让学生体会把书读好的成就感。当前,语文课上齐读太多,整齐划一、气氛热烈,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消减课堂上的沉闷。但齐读太多,教师不便了解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易发现读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久而久之,还可能出现“滥竿充数”的“南郭先生”。比较好的做法:我们让学生赛读课文,选自己喜欢并且能够读得很好的段落去读,这样可以让学生享受读书成功的乐趣!重积累,勤摘记。对阅读教学课来说,主要是语言积累。佳词妙句、古诗、精彩片断都应要求熟读成诵,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就要求引导学生做好摘记,还可以鼓励他们写心得体会。个人认为:语文学习,不是先学语言规律再去说话、作文,而是通过接触大量典范的语言现象,自己去悟出语言的规律和法则,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学习是举三反一的结果。《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三)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中学法、悟法。



“实用性语文”要养成习惯,形成方法。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中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等等。当然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的阅读。总之,是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自主性学习。



因此,我们要把那种逐词、逐句、逐段分析课文的方法,改为重点精读、非重点略读和浏览;改繁琐分析、零碎解剖为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特定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初步形成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自读自得汇报学习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2:4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