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15 07:43:00
|
只看该作者
其二,混淆语言规范。俗话说,好事难出门,坏事传千里。同理,形成规范语言和语言规范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日积月累聚沙成塔,怎一个“难”字了得。相反,新奇而缺乏规范的语言却极易侵蚀学生的语言系统,甚至主导其语言系统,如坏事传千里般轻而易举。其实,小品这类娱乐节目,在不同层次的人群“一笑而过”之后,留给大家正面规范的语言熏陶和高尚的精神享受是少之甚少。相反,负面影响和冲击却很大,尤其是对语言规范亟待强化、语言积累亟需丰富的小学生而言,对他们语言发展的负影响是难以言尽的。综观收集到的经典搞笑台词,很少读到经典词句,即使有也经东拆西卸后再胡拼乱凑,比如宋词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拼凑成“明月几时有,去问易中天”,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篇首的《调寄》引用明代杨慎的名词《临江仙》中的名句“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摇身一编成了“青山依旧在,只是有点红”,让人啼笑皆非。而像“这鞋多少一斤?”“今天谁坐庄啊,连黑板都不擦!”“我不但手气好,脚气也不错!”之类语无伦次的语言比比皆是。
其三,混杂语言意义。应该说,为观众们带来笑声和快乐是小品的生命。因此,创作编词人员使出浑身解数,不择手段精心设计台词,为的是博得广大观众还没有来得及深思细想的一笑。殊不知,不少台词的语言意义对尚在成长过程中,是非、善恶、美丑辨别能力有待发展和完善的小学生来说,简直就是语言毒品,对学生语言发展的伤害和摧残是致命的。比如“鄙视我的人那么多,你算老几!”中“老几”置“文明礼仪教育”于何处,“作为失败的典型,你实在是太成功了!”的恶意讽刺很容易在学生中盛行,“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儿过去了,啊哈?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归去了,啊哈?”把时间的意义指向低俗。再有,小品中的黄段子有的令我们成人都脸红,油腔滑调的语言形式掩盖语言意义本身更令我们忧心。
其四,混乏语言表达。或许是,“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事实上,十几年前笔者对以东北的口音为基调,以东北方言口语为主的构词造句的小品语言很不适应,之后渐渐的被笑声冲淡,直至“与之化矣”。其实,小品的词汇粗陋且贫乏,仿佛离开了东北话就不能成其为小品。句式的单一让人一目了然,主要以东拉西扯、胡编乱造和偷梁换柱的方式构句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只要一过滤,生搬硬造的句式和语词即显山露水,真想借用他们的话说一句,“再烦我就把你绑草船上借箭去!”台词语言逻辑的跳跃更是对学生的语言表达造成深度打击,比如《不差钱》中的对词“人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还没用完。”、“人更痛苦的事,是人活着没有钱用。”对学生语言表达造成很大的冲击,很有可能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走向混乏。
综上所述,小品“新俗幽默”对学生语言发展的负面影响和无形冲击是令人深忧的,我们必须清醒地体认到,学生健康规范的语言发展任重道远。直面学生迷恋上小品,小品新俗幽默对学生语言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时,我们责无旁贷理应积极应对,采取有效之策规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