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2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教材 走出教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07:2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应用,不仅反映了自身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反映了自身的知识水平。从课程改革实验的全过程看,用好教材既是教学的起始点,也是关键点。近两年来,我校在使用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 走进教材

   “走进教材”是对教材实验初始阶段的总结。开始,我们以集体备课中的课型探究为“切入点”,对整册教材按单元、按小节进行分工,让每位教师兼顾每种课型,保证一学期下来教材中的几种课型每位教师都能备几课、说几课,以增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我们是一面应用教材,一面培训教师。要求教师做到:看懂教材,理解意图,灵活应用。

    随着教材实验的深入,我们认为进入新教材应逐步实现三个“转变”:(1) 由看懂教材向对教材作局部调整转变;(2) 由注重前期备课向注重课后反思转变;(3) 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抓好三个“转变”的根本是课堂教学。两年来,我们坚持“以课代训”策略,把教材中、教师观念中和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都放到课堂上来解决,并使新教材成为教研活动的中心。例如,吴军老师在执教“可能性”一课后的反思中写道:“教材要求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说一句话,我设计了‘太阳从东边升起’‘大象与蚂蚁拔河’和‘小明踢足球准备射门’三幅图画让学生看图说话,意图是让学生说出‘太阳一定从东边升起’‘大象与蚂蚁拔河,大象一定胜利’‘小明可能射进,也可能射不进’这三句话来。课堂上也出现了这三种结果。然而,仔细想来‘大象与蚂蚁拔河’本来就不符合实际情况,大象与蚂蚁可能拔河吗?”再如,孙静老师执教一年级(下册)第34页的“加和减”一课,她发现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与第35页“想想做做”第2、3、4题都是围绕学生的兴趣小组活动的情境而展开的,而第1题离活动情境较远,因此,在组织教材过程中对此题进行了改编,并以此作为小课题研究的实验点展开了探索。又如,胡艳与张艳丽老师在执教一年级(下册)第44~45页“认图形”一课时,通过集体研究,认为学生看物体、看图形、围图形阶段是感性认识阶段,例题的设计与在钉子板上围图形都是围绕学生认知规律进行的,能促进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而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即“想想做做”第2题的设计,与前一个环节比较,显得落差较大。因为画图形是学生在认识特征的基础上,知识内化以后而外显的过程,此时学生的认识仅存在于形的观察,而对特征未有深入的理解,所以画图形十分困难。可否删去?

    在走进教材的过程中,我校还设计了一些灵活使用教材的表格,并拟定了一些研究教材的小课题,从而为教师真正进入教材铺路搭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5 07:30:00 | 只看该作者
二、 走出教材

   “走出教材”即跳出教材看教材,它是追求对教材更深刻地理解。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效地开发教材资源,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开发教材资源,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1.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材的辅助资源是课程理论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教材实验,我校教师进行了有效尝试。例如,李家庆老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家庭、旅游生活、劳动生活为背景创设学习情境,体现了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课程理念。李翔老师的口编故事串《哈利波特》,能够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细心把握与学生情感的共鸣度,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注意选取学生身边的自然与人文知识。

    学生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知识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刘厚来老师执教“认识路线”一课,将我市的旅游景点制作成方位图,让学生作为小导游,在为外来游客介绍旅游路线的同时,将各景点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也作了介绍,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认识路线”的知识,而且还启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体现了一种大课程观的理念。

3.结合学生的常规活动。

    低年级学生的“课中操”也成了我们课程资源的一个开发点。例如,二年级老师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编写出了一首学生非常喜欢吟诵的《方位歌》。一年级老师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编写的《五指歌》,也成了教材与学生活动结合的良好范例。我校编撰的《课中操集锦》中的许多事例都来源于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挖掘教材,在内涵上求广度与深度。

    以一年级(下册)第77页例题为例。我校的李翔老师执教时,在出示4个鱼缸(其中有3个鱼缸内有4条鱼,1个鱼缸里有2条鱼)后,问:“同学们根据情境图能求出一共有多少条鱼吗?”学生的列式是: 4+4+4+2=14; 4×3+2=14; 4×4-2=14。老师讲解完例题后进一步提问:“你怎么做可以使原来例题的两步计算变一步计算?”学生对此展开了充分讨论,有的说:“去掉2条鱼,列式为4×3=12。”有的说:“去掉5条鱼,列式成4×2=8。”还有的说:“去掉10条鱼,列式成4×1=4。”这时有个孩子说:“添上2条,列成算式4×4=16。”教师充分挖掘了教材,设计的思路既巩固和复习了学生已学的内容,又在已有的基础上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应用。

2.变换形式,在呈现方式上求灵活。

    我校刘厚来老师执教一年级(下册)第79页“5的乘法口诀”一课,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精神。教学中,他让学生把自己的一只手贴在纸上用铅笔描下来,然后问: “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一个学生答道:“1×5=5。”“一双手呢?两双手呢?”学生一一列出了相应的乘法算式。接着,老师又问道:“昨天我们举行了抗‘非典’的捐款活动,我们班许多同学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献出了自己的爱心。现在,老师请第一小组捐款5元的同学到台上来伸出你的小手,下面同学能列出算式表示出多少个手指吗?请第二、第三、第四小组依次上来,同学们都能列出表示多少手指的算式来吗?”学生也都准确地列出算式。教师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以学生的手指作为学习的资源,灵活地呈现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受到了爱心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6: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