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15 07:30:00
|
只看该作者
二、 走出教材
“走出教材”即跳出教材看教材,它是追求对教材更深刻地理解。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效地开发教材资源,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开发教材资源,我们在实验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
1.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材的辅助资源是课程理论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教材实验,我校教师进行了有效尝试。例如,李家庆老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家庭、旅游生活、劳动生活为背景创设学习情境,体现了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课程理念。李翔老师的口编故事串《哈利波特》,能够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细心把握与学生情感的共鸣度,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广泛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注意选取学生身边的自然与人文知识。
学生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知识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刘厚来老师执教“认识路线”一课,将我市的旅游景点制作成方位图,让学生作为小导游,在为外来游客介绍旅游路线的同时,将各景点相关的人文地理知识也作了介绍,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认识路线”的知识,而且还启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体现了一种大课程观的理念。
3.结合学生的常规活动。
低年级学生的“课中操”也成了我们课程资源的一个开发点。例如,二年级老师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编写出了一首学生非常喜欢吟诵的《方位歌》。一年级老师教学“5的乘法口诀”时编写的《五指歌》,也成了教材与学生活动结合的良好范例。我校编撰的《课中操集锦》中的许多事例都来源于教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挖掘教材,在内涵上求广度与深度。
以一年级(下册)第77页例题为例。我校的李翔老师执教时,在出示4个鱼缸(其中有3个鱼缸内有4条鱼,1个鱼缸里有2条鱼)后,问:“同学们根据情境图能求出一共有多少条鱼吗?”学生的列式是: 4+4+4+2=14; 4×3+2=14; 4×4-2=14。老师讲解完例题后进一步提问:“你怎么做可以使原来例题的两步计算变一步计算?”学生对此展开了充分讨论,有的说:“去掉2条鱼,列式为4×3=12。”有的说:“去掉5条鱼,列式成4×2=8。”还有的说:“去掉10条鱼,列式成4×1=4。”这时有个孩子说:“添上2条,列成算式4×4=16。”教师充分挖掘了教材,设计的思路既巩固和复习了学生已学的内容,又在已有的基础上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应用。
2.变换形式,在呈现方式上求灵活。
我校刘厚来老师执教一年级(下册)第79页“5的乘法口诀”一课,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精神。教学中,他让学生把自己的一只手贴在纸上用铅笔描下来,然后问: “一只手有几个手指?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一个学生答道:“1×5=5。”“一双手呢?两双手呢?”学生一一列出了相应的乘法算式。接着,老师又问道:“昨天我们举行了抗‘非典’的捐款活动,我们班许多同学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献出了自己的爱心。现在,老师请第一小组捐款5元的同学到台上来伸出你的小手,下面同学能列出算式表示出多少个手指吗?请第二、第三、第四小组依次上来,同学们都能列出表示多少手指的算式来吗?”学生也都准确地列出算式。教师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以学生的手指作为学习的资源,灵活地呈现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受到了爱心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