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课程也呼唤“讲得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4 07: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如今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倘若是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执教者更是要做到自己少讲或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讲多了就是“越俎代庖”。至于评课老师,更是把老师“讲”得多少作为评判一堂课优劣的标准之一,作为老师教学观念是否更新的标准之一。还有的权威人士动辄拿“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问罪于“讲”得多了的老师。于是,我们不少语文老师心领神会,变着法儿追求课堂教学感官上的活跃生动,绞尽脑汁在教学的浅层面上操演运作。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情景是:总能够得到老师夸奖的放任式的随便乱说,热热闹闹的无聊问答,逗笑取乐的肤浅对话,无关教学内容的插科打诨,等等。难道这就是语文教学?难道这就是创新教育?我总觉得这是一种浮躁、花哨的形式主义,是一种哗众取宠的浅薄,是一些教师迎合教育时尚低层次表演。这样的语文教学,老师当讲的没讲,教材该挖掘的没有挖掘,学生该掌握的没有掌握,缺少了深度、温度、广度,缺少了语文教学应该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涵咏。
  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忌讳“讲”还可能与没有正确认识“讲授法”有关。把“讲授法”这一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置于“启发式”的对立面。但是,“讲授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满堂灌”、“填鸭式”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讲授法”运用得好,同样可以是启发式教学,不能在“讲”和“灌”、“填”之间简单地画等号。有人说过:“谈话法是启发式吗”?不一定。因为谈话可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讲授法一定不是启发式吗?也未必。是不是启发式,关键是看教师的讲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
  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老师精当的讲授和适时的点拨,不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只让学生想像体验而没有老师富有开启智慧的思想、方法的灌输和引导,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品格的人才;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老师缜密的思维和亮丽的思想以及优美的语言在课堂上的闪光,学生的心灵世界就缺少了一缕明媚的春光!
  善讲者未必善教,但善教者一定善讲。看看那些名师巨匠,哪一个不是出口成章,吐字如珠玑?王崧舟善讲,长于点拨,工于诱导,窦桂梅善讲,或慷慨激昂,或哀婉悲切,冯恩洪善讲,即兴发挥,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如果我们回忆一下曾经听过的语文课,能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使自己的思想受到震撼,让自己感到耳目一新的教学高手,还是那些口若悬河、妙语惊人的善“讲”的老师。这样的教学语言,哪怕是老师讲一堂课,学生也听不厌,听不够。这样的“讲”,难道不是启发式?难道不是素质教育?难道不是创新教育?
  “讲”是语文老师的教学基本功之一,教学语言是语文老师学识水平之一,教学语言是语文老师学识水平的外在表现,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基础。一个语文老师不会“讲”,他就不可能担负起语文教学的重任。听的语文课也不知有多少了,我感觉我们的语文老师真正能称得上会讲的人并不是很多,相当一部分老师缺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深厚的学识、人文修养,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教学语言苍白和贫乏,从而也导致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乏味难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语文教学的品位和质量。
  自己有了“一桶水”、“一缸水”,当语文课上需要你讲的时候,需要你生发开去的时候,你才能居高临下、左右逢源,你才能讲得学生沉浸其里,陶醉其中,从而唤起学生的感情体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诱发学生的丰富想像,学生装的知识、能力、智力、情操、品格就会在老师春风化雨般的语言中潜滋暗长。
  每逢看到大师们在台上侃侃而谈而引起自己内心的共鸣之时,钦佩之情油然而生,顿觉听他们的“讲”既是享受,又是开启自己智慧的一把金钥匙。为何不把这种精到的“讲”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呢?当然,要让学生听后也有此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会讲:吐字的清晰,发音的准确,语调的抑扬顿挫,情绪的饱满,感情的真诚流露,语言的自然流畅。这只是会“讲”的内在潜质,那么讲的外在因素是什么呢?前文已提到这个问题,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一桶水”、“一缸水”,大量阅读,广泛涉猎,经常反思,笔耕不辍,日积月累。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来自农村,师范毕业后从教,好读书,经常书不离手,为了上好一节语文课,对着录音机反复讲,然后反复听,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每上完一节课必写反思,她的“好读”、“苦讲”、“勤写”、“善思”成就了她后来在教育事业上的辉煌。浙江杭州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长相思》这首31个字的词时,写了一万五千多字的札记,正是因为他在课前做了大量文字上的准备,才会把这首词的教学演绎得催人泪下,成为当今小语界古诗词教学的经典。如果我们语文教师能具备这两个方面的条件,在课堂上还有什么不能讲,不会讲的呢?
  语文课堂什么时候讲才最为合适呢?我个人认为:第一,文章的时代背景在课堂教学的适当时机讲,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把握人物的特点。第二,文章情感“酣畅淋漓”处当讲,此时能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和作者一起“同喜同悲”、“同苦同乐”,做到学生、文本、作者、教者,四者的情感的共鸣和升华,心灵的沟通和感动。第三,在文章的矛盾冲突处当讲,学生读到此处亦是困惑,讲有利于“解惑”。第四,讲在学生“愤悱”之处,有些文章,逻辑推理性比较强,乍看,文字浅显,其实不然。如《晏子使楚》,晏子反驳楚王的几句话,如果没有教师的适时点拨、讲解,学生对晏子这个小个子大智慧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就会大打折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第五,讲在文章的悬念之处,这类文章作者旨在激发读者的想象,言尽而意未尽。此时的讲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积累学生的情感。如《荔枝》,文章最后一句话: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剖析这句如果把李清照词中的一句“物是人非,未语泪先流”联系起来讲,将会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能用自己的情感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很快就会领会作者的意图,情动而辞发,尽情抒发自己的肺腑之言,一吐为快,何乐而不为之。第六,挖掘文本蕴含的价值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地方精讲。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了然于胸,高屋见瓴,即前文所指的“广度、深度、温度”,虽然教师的这些深度理解不一定全部讲授给学生,但能保证在我们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居高临下,挥洒自如。第七,为学生掌握文章的章法而讲。“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何不借这个例子为学生的作文铺路呢?语文课本很多文章都是学生学“作文”的典范之作。从标点到字词句段篇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善于讲解,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该讲之处还他个“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不该讲的地方,我们的教师要惜“言”如金,三缄其口,那么语文课堂上那些内容不该讲呢?我也想借此机会谈谈自己的拙见:第一,课文浅显易懂,可以以读代讲。第二,教学设计问题过多、过碎忌讲。第三,学生的回答教师忌重复。第四,文章情感喷薄而出之处,学生处于意会不可言传的境地,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让学生静静地品读。第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带有个性化的色彩,只要是符合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师不能干涉。第六,文本需要学生独自思考的地方,教师不能为了课的顺利进行而把答案“暗示”或“告诉”学生。第七,文本的盲目拓展延伸慎讲。新课标强调教师要有“课程资源意识”,于是扩展延伸教学内容,补充大量阅读资料成为一种时尚。结果导致教学本末倒置,课堂上充斥着大量的文本外的信息,而课本本身的资源反倒忽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第八,教参上的内容教师要有选择性地讲,不能照“参”宣科,坚决摈弃以“教参为中心论”的观念,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面对林林总总的名师设计,教学实录,教师一定要小心慎用。解读文本,我们要大气、霸气,像窦桂梅老师那样“我的课堂我作主,我的文本我解读”。
  总而言之,新课标出台不是束缚教师的讲,一线的教师也不要被其中的“组织者、引导者”等字样禁锢了自己的手脚,我相信只要讲得精彩、适当、适时、得法,做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一定会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走出一片新天地,从而达到“讲”是为了“不讲”的境界。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4:1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