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51|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26、《科里亚的木匣》教学设计及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21:03: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26、《科里亚的木匣》教学设计及反思
重兴中心小学(语文)  高元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课文重要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懂得作者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难点: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你童年成长的路上一定有很多你心爱的玩具陪伴你。说说它们是什么?(生答)你们真是些幸福的孩子,有了他们的陪伴,相信你的童年一定充满快乐!是呀,哪个孩子不爱玩具,今天我们就随作家左琴科去认识一个苏联的小朋友,去感受他不一样的童年。
师板书名字:科里亚
师:他叫什么?一起喊喊。大声点,再喊一次。
师:科利亚有一个心爱的木匣(板:的木),木匣的“匣”怎么写呢?请来看老师怎么写。
   (师板书“匣”):这个字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个“甲”字,看老师怎么写。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21:03:19 | 只看该作者


补充题号:26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6课 科里亚的木匣,请齐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出示生字,这些生字你们认识吗?练习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

师:谁能读给大家听。

指名,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科里亚和木匣之间的什么事?(生读文,师巡视。)

交流:课文讲了科里亚和木匣之间的什么事?(引导学生说清楚,说通顺: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相机板书:埋木匣、挖木匣)

板书时指导“挖”的写法:“挖”是生字,注意看老师写。我们一起来书空“挖”。

三、研读课文,感悟理解

1、研读埋木匣(1--4)

(1)师:科利亚到底是怎样埋木匣的呢?现在老师请大家朗读课文1-3自然段,读完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可在课本上圈圈画画。(生自由读文、圈画、理解)

(2)指名回答:科利亚到底是怎样埋木匣的?

(出示句子:他从家门口朝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师: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动词理解。(他埋得很仔细。)

指导朗读:你能读出科里亚的仔细吗?

学生练习,指名读,齐读。

师:除了这里,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师:你觉得科里亚是个怎样的孩子?(聪明、细心。)

2、过渡:同学们,科里亚又回到了可爱的家乡,他又见到昔日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们。他会想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想到了木匣、想挖木匣。)

师:他挖到木匣了吗?(挖到了)

师:是的,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这一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21:03:26 | 只看该作者


3、研读挖木匣(5--12)

(1)师:科利亚是怎样挖到木匣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6自然段,拿出笔画出科利亚挖木匣的句子,多读几遍,仔细理解。

(2)师: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的呢?把你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指名)

(出示句子: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她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师:仔细找一找,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挖)

师:他挖了那么多次,挖到了吗?木匣“仍然” 没找到。仍然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还是没有找到的意思。就是和上次一样没有找着

师:没有找着木匣心情怎样?(很着急)    

师:你能读出来吗?指导朗读。指名读,师范读。

(3)师:他虽然挖的很仔细,但是木匣却没找到。这是为什么呢?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儿想。科利亚想呀想呀,他想到了什么?(他想到是怎么回事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出示句子: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走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师:同学们,你们看,他突然笑了,这个突然说明了什么?(科利亚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

师:科利亚想的这个办法,,你们明白了吗?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

师:同学们,想想,四个年头,科里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位讨论、回答)

(随学生回答,师板书:四年前、五岁、步子小、四年后、九岁、步子大。)

师:是呀,四年的时间,科里亚不光长大了四岁,也长高了,他的步子肯定比原来大了。(师画步子。)他原来走十步,现在的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走的不是十步,        而是五步。(师画步子。)科里亚发生了变化,他现在的五步与原来的十步是相等的。

师:科利亚突然想出办法,心情怎样?(很激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21:03:31 | 只看该作者


师:带激动的心情读一读这段话。(指导朗读)

    指名学生感情朗读,齐读。

师:科里亚想出来好办法,我们都替他高兴,他想的这个办法对了吗?(对了)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随生回答,出示这段话)

师:“果然”是什么意思?(ppt)(科里亚想对了,木匣真找到了。)

师:木匣找到了,你高兴吗?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一段。(生练习,指名读。)

(4)练习

师:刚才我们记住了三个词语“仍然、突然、果然”,分得清吗?(出示句子)

试着填一填。

       选词填空:仍然   突然    果然

1、不多一会儿,他(    )找到了木匣子。

2、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    )没找到。

3、(    )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

指名学生填空。

(5)明理

师:当科利亚举着心爱的木匣子,他会对伙伴们说什么?(指名)

师:谁来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指名)(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师:这段话讲了什么,你明白吗?(明白)给大家讲讲。(指名)

师:“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是什么意思?说一说。(指名: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师:你说的非常好,是的,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这是一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是这个意思。

师: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周围的事情都在变化,科利亚从这件事情明白什么道理?(指名)

师板书:道理:一切都在起变化

师: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方法也要怎样──(生:方法也要变)

师:科利亚明白了这个道理,你们明白了吗?

师:那我们就一起读出最后一段。(齐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21:03:36 | 只看该作者


四、联系实际,加深印象:

师: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好好想想我们周围的事物有什么变化?

指导:想想我们学校有什么变化?(指班班通)看同学们,今年春天,我们教室里安上了班班通,现在,我们上起课来多方便呀。

(指名)

师:再想想,除了学校,你们村,你们家,还有你,都有些什么变化?

(指名)

师:是呀,如果我们周围的事物发生了变化,我们处理起来,也要变化才行。

五、布置作业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收获了很多,下面,就让我们带着今天的收获一起去逛逛作业超市:

(指名读)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以《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通过一件事写下来。

谢谢大家,下课!

板书设计:

26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  五岁 步子小  (画步子)

(四年后)挖  九岁 步子大  (画步子)

启示: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课堂结尾,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科利亚通过挖木匣这件事,明白了:“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一谈:对这个道理的理解。林鹭说:“昨天没下雨,今天下雨了。时间变了,天气也在变。”符上娉急切地站起来说:“昨天太阳光很冷,今天阳光很温暖。昨天和今天的太阳不一样。”符宝莹笑着说:“昨天我的头发还长长的,今天就变短了。时间变了,人也变化了。”

   “当科利亚发现周围的一切在变化的规律后,他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和解决问题。他是一个随机应变的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我追问道。陈建菘说:“是的,《铁齿铜牙纪晓岚》里纪晓岚就是随机应变的人。”于是,我们师生的话匣子被打开了,都议论纷纷地谈开了纪晓岚智斗和绅的故事。

    课下,我沾沾自喜。学生们不仅明白了变化的客观规律;懂得了要随机应变,解决问题;更有了纪晓岚这样的历史人物做榜样。纪晓岚让教材、学生和我三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7 13: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