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13 08:05:00
|
只看该作者
六、以“情”渲读。
[案例]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2页有这样一道例题:“我过参加2000年奥运会的男运动员有108名,女运动员有202名,男运动员比女运动员少多少名?”教材不仅要求学生利用这一题列出“隔位退位减”的算式,还要求学生从这道题中体会到民族自豪感。
刚看到这个教学目标时,我觉得又是写写的,怎么可能达到呢?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孩子们能列出正确的算式,我让孩子们先把题目读了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有个小男孩读得特别有气势,我把他大大表扬了一番,然后让其他孩子也象他那样读。立刻,整个教室里听到了孩子们充满气势的声音,雄赳赳气昂昂。刚读完,有个孩子插嘴说:“王老师,我觉得中国真了不起,运动员们真有气势,我以后也要参加奥运会。”立刻旁边有几个孩子附和。这不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吗?孩子们象在语文课一样充满感情地读书,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情感,体会到了民族自豪感。
[我的思考]
自从实施新课程后,我们发现老师的备课笔记中,教学目标这一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以往的知识目标外,不无例外地增加了“情感态度”这一教学目标。比如“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通过例题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的教学目标真是信手拈来一大堆。
但是问一下写这些教学目标的老师,有没有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达到这些目标。答案显然不是肯定的。不是说老师们不想达到这些目标,只是与语文课相比,利用“数学课”来达到这些目标太难了,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意味。
而“读”恰恰可以被我们的教学所利用。对于一些比较适合的内容,“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读”的过程中。就好比语文课一样,读后自然能有所感悟。对于数学中这些恰当的内容,学生也自然能在“有感情地读”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其中蕴涵的感情,特别是从那些应用题的描述中。
让我们有感情地“读数学”吧!
我的收获
在研究过程中,我合理地让学生“读数学”,并且采用各种手段促进这种“读”,使得“读”形式多样而不单调。一阶段下来,学生了解甚至创造了许多“读数学”的方式,掌握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理解问题的速度加快了;学生能从“读数学”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且有意识地利用“读”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以及数学描述中所渗透的感情……“读数学”以后,我的数学课堂也变得更生动,听着学生那琅琅读书声,真是一种享受。
语文学习中,“读”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手段,同样在数学学习中,“读”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我们体会到了“读”的意义,就应该在数学学习中提倡采用这种手段,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各方面得到发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样,“数读百遍,其义也自见。”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学习,而是提出了更高的学习要求,“读”就能对这些要求的达到起到促进作用。
让我们勇敢地“读数学”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