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yuandi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年级上册-同步解析与测评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6:40: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内容梳理







生物圈是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统一整体,因此,本章分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两节。



关于本章内容的学习,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关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首先要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动物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每一种动物都是食物链(网)的重要环节,其数量过度增长或锐减都会影响生态平衡。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是消费者,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次,要对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有辩证的认识。也就是说,不仅要认识到动物在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有益作用,还应认识到动物对其他生物有时会产生危害,如蝗灾。



2.关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课本中并没有面面俱到地介绍。其中关于动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主要应通过同学们自己的调查活动来总结。课本中图示的动物与养殖业和医疗等方面的密切关系,只是说明动物在生产和生活中作用的例子,其实还有许多内容需要自己作出补充。关于动物在科技发展中作用的内容,课本中只介绍了“动物与生物反应器”、“动物与仿生”两方面的内容,也需要自己收集资料,作出补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6:41: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综合测评







1.丸花蜂在取食花蜜的同时,也帮助植物:



A.传粉;  B.生长;  C.传播种子;  D. A、B、C都不对。答〔 〕



2.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有人把人工种草的实验区用网子罩起来。过一段时间发现,实验区里草的叶子几乎都被虫吃光了,而未加罩网的天然草场,草反而生长良好。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实验区加网罩后:



A.干旱缺水引起虫害;B.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C.食物链被破坏;  D.食物网消失了。答〔 〕



3.在我国的农业历史上,造成最大虫灾的害虫是:



A.蝗虫;B.苍蝇;C.蚜虫;D.白蚁。答〔 〕



4.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物防治的是:



A.狮吃羚羊;



B.周氏啮小蜂将卵产在美国白蛾的幼虫体内;



C.引入青蛙消灭蝗虫;



D.七星瓢虫吃蚜虫。答〔 〕



5.下列关于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B.用于观赏;



C.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维持生态平衡。答〔 〕



6.科学家利用动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的原因是:



A.生产成本低;     B.减少工业污染;



C.产品作用效果显著;  D. A、B、C都对。答〔 〕



7.下列发明创造与仿生学无关的是:



A.雷达;  B.迷彩服;



C.显微镜; D.直升飞机。答〔 〕



8.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生态平衡就是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保持不变。(  )



(2)蚯蚓可以改良土壤,对植物的生长很有好处。(  )



(3)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包括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效果很好。(  )



(4)只要是对人类有害的动物,都应消灭。(  )



(5)“乳房生物反应器”是目前人们认为动物中最理想的一种生物反应器。(  )



(6)动物对人类有用的同时,有些动物也可以传播疾病或危害农作物。(  )



(7)科学家利用动物做“生产车间”,必须改造动物的遗传基因。(  )



(8)动物能给人类提供丰富的食品、药品及各种原材料等,但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9.利用生物反应器来生产人类所需要的某些物质,可以      ,可以      。



10.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有:      、      和      。



11.在“玉米→蝗虫→蛇”食物链中,如果人们大量捕食蛇,其后果是:蝗虫      ,玉米      。



12.请分析下列动物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关系,填表。



①猪②扬子鳄③金鱼④鲤鱼⑤虾⑥大熊猫⑦麋鹿⑧蜈蚣⑨藏羚羊⑩蝎



动物分类
  代号

以食用为主
  

珍稀动物
  

以药用为主
  

以观赏为主
   




13.我国河北省北部地区,在麦收时节,据统计,每公顷麦田约有750~1 500只青蛙,一只青蛙一天可食20~200只害虫。因此,依靠这种天然的“除虫剂”,基本上可以控制害虫,保证小麦的收成。近年来,由于有些人大肆捕捉和食用青蛙,该地区青蛙几乎濒于绝灭。结果害虫大肆繁殖,造成小麦等农作物减产。



(1)后来使用农药,产量获得一些恢复,但随后继续大量减产,这是为什么呢?







(2)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







14.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模拟生物圈建造了“生物圈Ⅱ号”实验基地,几位科学家在里面生活、工作,过着完全自给自足的生活,但后来实验宣布失败。分析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引进的生物主要是生产者,而动物的种类和数目都较少,尤其是传粉的昆虫死去了,有些植物就只开花不结果;由于动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减少,植物很少被动物取食,使物质循环受阻。



“生物圈Ⅱ号”失败的原因给你怎样的启示?





15.许多动物都成了人类的盘中餐,有的人吃腻了平时常吃的动物,又把目光瞄准了野生动物,认为野味更有营养,更好吃。一些饭店也迎合这些人的口味,推出了一些野味菜肴,不少野生动物倒在少数人贪婪的胃口下。



(1)你同意野味更有营养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猎杀野生动物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野生动物?







16.请阅读下面资料后回答问题。



从20世纪40年代起,人们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六六六、DDT等剧毒杀虫剂以提高粮食产量,这些剧毒物质的确在短期内起到了杀虫的效果,粮食产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然而,这些杀虫剂会通过空气、水、土壤等潜入农作物,残留在粮食、蔬菜中,或通过饲料、饮用水进入畜禽体内,继而又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这种有机氯化物在人体中积存,可使神经系统和肝脏功能遭到损害,引起皮肤癌,使胎儿畸形或引起死胎。同时,这些农药的大量使用使许多害虫产生了抵抗力,并由于食物链结构的改变而使一些原本无害的昆虫变为害虫了。人类制造的杀虫剂,无异于为自己种下了一棵毒苗。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经过4年时间,调查了使用化学杀虫剂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后,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在这本书中,卡逊阐述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用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这些化学杀虫剂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指出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







(1)结合你的所知所学,“另外的路”指的是什么?









(2)《寂静的春天》出版前和出版后都受到了多方面的围攻,请问这些围攻这本书的人可能是些什么人?为什么要围攻它?









(3)《寂静的春天》是一部警示录。由于它的广泛影响,美国政府开始对书中提出的警告做调查,最终改变了对农药政策的取向,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美国各州也相继通过立法来限制杀虫剂的使用,最终使剧毒杀虫剂停止了生产和使用,其中包括其发明者曾获得诺贝尔奖的DDT等。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4)目前虽然这些剧毒杀虫剂已从生产和使用的名单上被清除,但在有些地方,包括中国某些地区,人们至今仍在非法地生产和使用着被禁止使用的农药。据统计,发展中国家由于农药使用不当而发生的人死亡事故每年都有上万起,不少人发生急性农药中毒。知道剧毒杀虫剂的危害后,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仍然使用剧毒杀虫剂呢?







(5)卡逊在身患癌症,遭受众多压力的情况下,仍旧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大声疾呼人类要爱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她的不屈不挠终于得到读者和社会的认同。卡逊对公众和政府呼吁加强对环境的关注和爱护,最终促成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以及“世界地球日”的建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参考答案



1. A 2. C 3. A 4. A 5. B 6. D 7. C



8.(1)×(2)√(3)√(4)×(5)√(6)√(7)√(8)×



9.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10.维持生态平衡  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11.数量剧增  遭到严重破坏



12.



动物分类
  代号

以食用为主
①④⑤

珍稀动物
  ②⑥⑦⑨

以药用为主
  ⑧⑩

以观赏为主
  ③





13.(1)因为有些害虫具有抗药性,能够存活下来,并且大量繁殖,导致农作物受害严重。(2)不能。因为在生态系统中,某种动物与其他生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某种动物被灭杀后,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以致影响该动物所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



14.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动物在生物圈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体现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等方面。



15.(1)不同意,从营养学的角度看,野生动物与饲养动物在营养价值上没有什么差别,反倒由于野生动物常常带有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因此吃野味不但没有特殊营养,还常会吃出许多“怪病”来,人们不应该吃野生动物;(2)猎杀野生动物不仅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影响生态平衡,而且猎杀野生动物往往危及人类自身,人们在捕猎、偷运或者食用野生动物时,容易受野生动物身上携带的病原体感染。某些致病病原体可能是人类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人类对其没有任何免疫能力,这种病原体一旦感染人类,就可能会产生巨大杀伤力;(3)野生动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野生动物的灭绝都有可能造成局部生态平衡的破坏。现在不少野生动物数量急剧减少,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将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人类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善待野生动物就是善待人类自己。(意思对即可)



16.(1)注意环境保护,减少或避免使用杀虫剂,采用生物防治;(2)这本书遭到了来自一些化工业和政府部门等多方面的围攻,围攻它的原因就是它影响了那些人继续通过杀虫剂获取巨大的利润;(3)略;(4)因为一些高效剧毒杀虫剂价格便宜,且在短时间内的确能大量杀灭害虫,达到增产的目的,所以一些经济条件差,又鼠目寸光的人就只顾眼前的利益,继续使用剧毒杀虫剂;(5)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6:41: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而对生物圈中另一类不可缺少的生物——细菌和真菌,我们还不甚了解。实际上,它们是生物圈中分布最为广泛的生物类群。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它们的存在?细菌和真菌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它们的结构组成如何?它们的存在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相信你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对上述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6:42: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学习导引

重点和难点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认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学习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法;难点是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关于培养基

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一种适于微生物生长和繁殖的、含营养物质的基质。我们可以用培养基培养一些微小的、用肉眼很难看到的生物,当这些生物在培养基上生长发育、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菌落时,我们就能知道它的存在,用来研究它的特点了。

怎样制作培养基

不同的细菌和真菌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是不同的,但一般都有碳源、氮源、维生素、无机盐和水分。在学校实验室配制培养基,可按照教师准备的配方和要求进行。在家里配制培养基:用肉汁+适量琼脂和清水→加热至融化→冷却后分装到适当的容器内→高压锅加热30分后冷却即可。本节的探究活动所使用的培养基,由老师课前配好,课上发给大家。

接种与细菌和真菌的培养

培养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时,要在所选择的环境中进行接种。所谓接种,就是在所选择的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并将其放到培养基中的过程(具体的采集过程参看教科书)。培养细菌和真菌时,如果有条件可以将接种好的培养基和它的对照组,放入28 ℃恒温培养箱培养12小时以上,即可观察。如果在家里培养,可以将接种好的培养基和它的对照组,放置到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并随时进行观察和记录。

知识闯关

1.请看右图,分析有关地球上细菌和真菌分布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细菌和真菌只存在于海平面以上10千米;

B.细菌和真菌只存在于海平面以下10千米;

C.水圈的大部分范围内都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

D.地球的全部范围内都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

答〔 〕

2.请判断下列关于菌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用肉眼能看见的一大堆细菌或真菌就叫菌落;

B.菌落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

C.只要有合适条件,无需人工培养在自然条件下也可以形成菌落;

D.细菌的菌落一般比真菌小。答〔 〕

3.在培养细菌和真菌时,在接种前对培养皿和培养基必须高温处理,这是因为:

A.高温是细菌和真菌生存的适宜条件之一;

B.细菌和真菌在高温环境中生命力旺盛;

C.需杀死培养基和培养皿中的细菌和真菌,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D.高温处理可使培养基营养丰富。答〔 〕

4.用无菌棉棒擦取手心,在培养基上轻轻涂抹,这相当于细菌和真菌培养方法中的:

A.配制培养基;  B.接种;  C.在培养基上标出组别;  D. 高温灭菌。答〔 〕

5.下列哪种环境中,霉菌最容易生长?

A.干燥的皮鞋上;B.煮沸但密封的牛肉汁; C.潮湿的粮食堆;D.潮湿的沙土地。答〔 〕

6.下列环境中,细菌和真菌分布较多的是:

A.腌制食品的盐水中;B.抽真空的罐头食品中;

C.刚煮熟的食品中;  D.流通的货币上。答〔 〕

7.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包括: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②接种;③高压灭菌;④恒温箱中培养;⑤将培养基平铺在培养皿中。请按照正确程序将它们排序。

8.当你在培养基上看到有不同的菌落时,你能判断出这些菌落是细菌的还是真菌的吗?请你试着写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大致区别。

参考答案

1. C  2. A  3. C  4. B  5. C  6. D

7. ①⑤③②④

8.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呈现不同的颜色。

探究乐园


我们每天都要洗手,但是,面对琳琅满目的洗涤用品和铺天盖地的洗涤用品广告,到底哪种洗涤用品除菌效果最好呢?小青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步骤一: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后,倒7个平板。

步骤二:在班里随机请六名同学帮忙,其中五名同学分别用洗涤用品1、洗涤用品2、洗涤用品3、洗涤用品4和清水洗手,洗涤用品的用量、冲洗时间和程度均一致,另一位同学不洗。洗手后的同学不能再接触其他物品。

步骤三:六名同学分别用左手食指在六个不同的平板上画线。另外留一个平板不作任何处理,作为空白对照。

步骤四:在7个培养皿上贴上标签,放于30 ℃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步骤五:三天后将观察结果记录在下列表格内。

处理
空白对照
洗涤用品1
洗涤用品2
洗涤用品3
洗涤用品4
清水
不洗
菌落情况







菌落数目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讨论和分析下列问题:

(1)根据你的实验结果,你能初步判断哪种洗涤用品效果最好吗?说出你的理由。



(2)由此得出的实验结果可靠吗?说出你的分析。

参考答案

(1)可以根据观察到的菌落的数目和大小来进行初步判断。不洗手进行接种的那个平板应该菌落数最多、菌落有可能比较大,其次是用清水洗手的,菌落数目最少的应该是空白对照组。用洗涤用品来洗手的结果,如果菌落最少,说明效果最好;(2)由此得出的实验结果并不可靠,要想使人信服,还应该进行重复实验、涂多个平板等,实验中除了要研究的变量外,其他条件也应该尽可能保持一致,如随机选取的六名同学手的洁净程度应基本相同。(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课堂延伸

在做“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时,同学们所用的培养基基本呈中性,也就是说,不偏酸也不偏碱。那么,你是否想试一试,如果培养基呈酸性或碱性对细菌和真菌的生长会有怎样的影响?

告诉你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在配置好的培养基中加入少许稀NaOH溶液或稀盐酸,使培养基的酸碱度发生变化,然后再按照“探究活动”的方法和步骤进行培养,观察细菌或真菌的生长情况,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参考答案(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6:42: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细菌


学习导引

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学习重点是细菌的主要特征和营养方式;难点是理解巴斯德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细菌都是由单一细胞构成的。也就是说,一个细菌个体就是一个细胞。所以,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相当于一颗小米粒的大小。测量细菌的大小,需要用微米作单位,1 000微米等于1毫米。大部分细菌长度为0.2~50微米,宽度为0.1~1微米。用光学显微镜放大到1 000倍以上才能看清细菌的形态,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结构。细菌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相比,虽然有相同点,但细菌特有的结构是非常明显的。例如,细菌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所以细菌也称为“原核生物”。细菌内部的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相比较为简单,没有线粒体和叶绿体等结构,个体也比动植物细胞小。另外,有些细菌还具有荚膜、鞭毛等结构。

细菌的营养方式

细菌的种类繁多,营养方式也是多样的。大多数细菌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但是也有些细菌可以利用环境中存在的水和二氧化碳自己合成有机物。前者称为异养,是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主力;后者称为自养,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细菌的生殖

细菌是靠分裂的方式进行生殖的。细菌的生殖速度非常快,在营养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一般20~30分就能分裂一次。

知识闯关

1.某海关在进口食品中,检疫出一种病原微生物,这种病原微生物为单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你认为这种生物最有可能属于:

A.病毒;  B.细菌;  C.真菌 ;D.霉菌。答〔 〕

2.细菌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的单细胞生物。观察细菌的形态常借助于:

A.放大镜;  B.低倍显微镜;  C.高倍显微镜;  D.肉眼。答〔 〕

3.关于芽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细菌的一种休眠形式;     B.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较差;

C.是在细菌发育的初期形成的; D.是一种生殖细胞。答〔 〕

4.假设有一个细菌长5微米,需要多少个这样的细菌头尾相连,才等于1毫米?(1毫米=1 000微米)

5.下图是许多不同形态的细菌。请按照杆状、球状和螺旋状,将它们相应的号码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杆菌:;球菌:;螺旋菌:。

6.右图是一个典型的细菌结构模式图,其中:

是;②是;

是;④是;

是;⑥是。

7.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细菌与藻类植物一样,它们的营养方式都属于自养。( )

(2)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但有DNA。
( )

(3)细菌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
( )

(4)所有的细菌都具有鞭毛。
( )

8.请比较细菌和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并把两者的区别填在下表内。根据细菌的结构特点,说明细菌是怎样生活的,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什么。

细菌细胞
植物细胞
基本
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细胞质


特有
结构




参考答案

1.B  2.C   3.A

4.200

5.杆菌:(2)、(3)、(6)、(8)、(9)、(14)、(16);球菌:(1)、(5)、(11)、(12)、(13);螺旋菌:(4)、(7)、(10)、(15)

6. ①鞭毛;②细胞质;③DNA;④细胞膜;⑤细胞壁;⑥荚膜

7.(1)×(2)√(3)√(4)×

8.

细菌细胞
植物细胞
基本
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
细胞质
特有
结构
荚膜、鞭毛
液泡、叶绿体

探究乐园

假设一个细菌每隔20分就进行一次分裂,而子细胞都存活并以相同的速率增殖。下面的表格显示了在5小时内,每隔1小时统计的细菌数。
时间
细菌数
开始时
1
1小时后
8
2小时后
64
5小时后
32 768
(1)请用表中的数据做一个曲线图: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细菌数量。



(2)用所制作的曲线图解释,为什么细菌的增殖速率如此之快?

细菌细胞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细胞壁有有细胞膜有有细胞核有细胞质有有特有结构由于细菌的结构比较简单,细胞内没有叶绿体,所以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细菌在生态系统中能够将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所以称其为分解者。

参考答案

(1)


(2)细菌的增殖是靠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两个细菌分裂成四个,四个分裂成八个……这样,随时间的延长,细菌的数量就会呈指数(2n)增长。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细菌的增殖速率是非常快的。

课堂延伸

怎样设计实验证明细菌和真菌对植物的残枝败叶有分解作用?

某生物小组的同学,为了验证细菌和真菌对植物的残枝败叶有分解作用,提出了三种实验方案。三种实验方案的共同特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都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方案1: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方案2: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3: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和真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请分析:

(1)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为什么两组要用相同的树叶,并保持树叶的湿润?



(2)请找出三个实验设计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是哪个,并分析哪个方案更加严密,更能说明问题?

参考答案

(1)细菌和真菌因为这个实验方案是验证细菌和真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所以在设置对照实验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有无细菌和真菌外,其他条件都应当相同,因此要用相同的树叶。保持树叶湿润是因为细菌和真菌容易在湿润的环境中生长和繁殖。(2)三个方案中,甲组都是对照组,乙组都是实验组。方案3更能说明问题。因为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所处的条件完全相同;在实验中,除了单一变量(接种与不接种)外,对照组与实验组又处于相同的条件下。可见,只有方案3的设计排除了除变量外其他所有因素的干扰。所以,与前两个设计相比,方案3更加严密,更能说明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6:43: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真菌







学习导引



重点和难点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真菌的主要特征和营养方式。



关于真菌、霉菌、酵母菌



真菌有单细胞和多细胞之分。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霉菌,例如青霉和曲霉是多细胞丝状、絮状或网状的小型真菌。真菌的繁殖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进行的。孢子是一种具有繁殖能力的特殊的细胞,广泛存在于真菌和其他一些低等的植物体上,它可以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发育成一个新个体。



关于蘑菇



蘑菇为多细胞大型伞状真菌的统称。蘑菇虽然属于真菌,但它那独特的外貌特征,使我们很容易把它与其他种类的真菌区分开。在它那大型的伞状结构的下面生有孢子。孢子成熟后能在适宜的地方萌发成一个新的个体。你可以通过本节的“制作”──制作孢子印,观察到孢子的存在。



知识闯关



1.下列各组生物,都属于真菌的一组是:



A.大肠杆菌、银耳、猴头;B.酵母菌、灵芝、黄曲霉;



C.青霉菌、口蘑、紫菜;  D.香菇、根霉菌、乳酸菌。答〔   〕



2.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其青绿色的结构是:



A.叶;  B.菌丝;  C.种子;  D.孢子。答〔   〕



3.蘑菇的孢子生长在菌褶的:



A.菌盖上;B.菌柄上;C.菌丝上;D.菌托上。答〔  〕



4.下列属于单细胞真菌的是:



A.酵母菌;B.青霉;C.曲霉;D.大肠杆菌。答〔  〕



5.真菌不同于细菌的结构特点是:



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B.有芽孢和鞭毛;C.有细胞壁;D.有成形的细胞核。答〔   〕



6.真菌的生殖方式是:



A.营养繁殖;B.孢子生殖;C.分裂生殖;D.出芽生殖。答〔  〕



7.右图中的左侧是      霉;右侧是      霉。它们的直立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      ,都是靠            进行繁殖的。



8.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所有的真菌都是单细胞的个体。                          ( )



(2)真菌与腐生细菌一样,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



(3)蘑菇与霉菌一样,也是由大量的菌丝构成的。              ( )



(4)采来的蘑菇不经过仔细鉴定,绝不能随便食用。            ( )



(5)蘑菇是腐生生物,用菌丝吸收养料。                      ( )



参考答案



1.B  2.D  3.C  4.A  5.D  6.B



7.青曲孢子孢子



8.(1)×  (2)√  (3)√  (4)√  (5)√



探究乐园



夏天吃剩的饭菜很容易变质,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为了使剩饭保留的时间长一些,某同学设计了一组实验进行探究。下面是他的实验过程。取同一餐的剩饭,等量分装到4个相同的耐高温的玻璃杯中,用塑料薄膜将杯口封好,然后分别将4个玻璃杯进行处理:①微波炉中加热1分杀菌;②高压锅盖气阀后10分;③蒸锅水沸腾后10分;④不做任何处理。然后,将上述4个玻璃杯均放在室温的环境中,每天进行观察比较。



请你思考:



(1)上述四种处理方式中,你认为最好的方法是                        。



(2)设置第4种方式的目的是                 。



(3)为什么要用塑料薄膜将玻璃杯的杯口封起来?如果不封,结果会怎样?



参考答案



(1)②;(2)起对照作用;(3)防止空气中微生物进入玻璃杯中。如果不封口就达不到灭菌的效果了。



课堂延伸



请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弗莱明(1881~1955)在一次实验中,一个暴露在空气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培养基被一种青霉菌污染了。一段时间后弗莱明发现:培养皿中青霉菌的周围没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其他区域金黄色葡萄球菌能继续生长。弗莱明经过仔细的研究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不能生长的原因是由于青霉菌产生的代谢产物──青霉素对其有抑制作用。弗莱明因此发现了青霉素,当时他还发现青霉素无害于人和动物。



(1)培养皿中的青霉菌是从哪里来的?这说明霉菌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弗莱明是偶然发现青霉素的吗?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从空气中来,说明霉菌的分布非常广泛;



(2)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说其偶然,是因为青霉素是弗莱明在研究细菌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他最初做的实验不是针对青霉素的;说其必然,是因为正是弗莱明在科学研究中的细心观察、精益求精、严谨治学的认真态度,才使他有所发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3 16:43:00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 内容梳理


本章内容由三节组成,教材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来编排的。在本章的学习中,首先要掌握用什么方法能肉眼看到细菌和真菌,并能证明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然后要掌握细菌和真菌在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上的不同特点。
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关键是理解菌落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变质或发霉的现象,这实际是细菌或真菌不断增殖的结果,我们肉眼看到的“变质”和“发霉”斑点就是菌落。要证明细菌和真菌的存在,关键要做好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在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上的特点见下表。
细菌和真菌的比较
比较项目
细  菌
真  菌
细胞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有DNA集中的区域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DNA在细胞核中
形态由单细胞组成,主要有杆状、球状、螺旋状等不同形态由多细胞组成的菌丝构成菌体
营养方式大多数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生殖分裂生殖(二分裂)孢子生殖
菌落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较大,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状,有时还呈现不同的颜色
本章的知识框架图为:
本册教材共安排有六个探究活动,它们都集中在本单元。这些活动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不过真正做起来,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六个探究活动,可以分别对待。例如,把它们分成课上完成的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和课下完成的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动物的绕道取食、蚂蚁的通讯)。对两类探究的要求可以有所不同。对于课上完成的探究,可以按照教材提供的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开动脑筋共同完成。当然你也可以提出更好的探究方案。对于课下完成的探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个操作性强的内容进行探究。例如“动物的绕道取食”,教材中提供了参考──鸡的绕道取食图片(如右图),可以试着做一做。在实验前,先制定一个计划或方案,实施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修正,同时注意记录和总结。当然,“探究”决不会一帆风顺,它可能会失败,你要有勇气战胜失败和困难。据说“鸡的绕道取食”行为的建立,需要重复36~37次。希望你能在探究实践中,从失败→实践→再失败→再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成功。</FO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23: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