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0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出朗读误区,让激情去飞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8:5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两个不同结果的朗读案例比较之反思

马鞍山市当涂县年陡中心学校 吴文正



【内容摘要】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越来越赢得语文教师的赏识,“读”领风骚已经成为小语阅读教学中一道不可缺席的独特风景,可是当我们冷静下来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依然存在着“只重数量,忽视质量”、“流于形式,忽略实质”、“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指令过剩,自由不足”等诸多误区,所以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走出这些误区,对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应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既不去盲目跟风,又不能固步自封,要有研究的教学态度和踏实的教学作风,去追求既有创新又有实效的朗读境界,让学生的激情和智慧在朗读中飞扬!



【关键词】语文 朗读误区 策略





朱自清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朗读不仅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之水。



回顾现在的语文教学,当下的阅读课充盈着琅琅书声,热闹非凡,成为小语阅读教学中一道不可缺席的风景,可谓是“读”领风骚。然而冷静反观我们的课堂,依然存在着“只重数量,忽视质量”、“流于形式,忽略实质”、“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指令过剩,自由不足”等诸多误区。下面就两个不同的案例谈谈如何走出朗读教学的误区。



〖镜头一〗失败案例



某教师在教《桂花雨》如下片段时的朗读指导



课文片段: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所以,我总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呢?”母亲说:“还早呢,花开的时间太短,摇不下来的。”可是母亲一看天上布满阴云,就知道要来台风了,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人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在帮助同学了解了这个语段所写的主要内容后,教者开始了这样的朗读指导:



师:谁能读好这段话?



(教师点了两个同学读,评价语大凡就是“真好”、“真不错”之类的话)



师:还有谁能读出“我”高兴的心情呢?



(教师又点了两个同学读这个语段,依然跳不出“听出来了,你很开心”、“哎呀,真高兴啊!”这样的评价)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开心的心情读这个小节。



(众生忙端起课本按老师的要求故作开心地读,但小脸依旧是一如开始的木木的表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8:54:00 | 只看该作者
〖镜头二〗成功案例



王菘舟老师执教《慈母情深》中的片段



师:“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



生:快要哭的感觉



生:眼泪快流出来了



师:母亲已经把钱给了我,按理我应该感到怎么样?



生:感到开心



师:但此刻的我没有快乐,只有四个字“鼻子一酸”,为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用心体会,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为什么鼻子一酸,用波浪线画出来。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出示这句话)齐读



师:震耳欲聋什么意思?声音大到什么程度?欲是什么意思?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什么感觉?



生:呆不下去。



生:马上离开。



生:但我的母亲呢?齐读语句。



师:噪声停止过吗?依据在哪里?



生:母亲大声地问。



师:为什么?生读,我们大声问是因为七八十台──



生:旁边的女的大声喊道是因为七八十台──



生:接着又对我喊是因为七八十台──



师:从“忙碌”一词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母亲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师: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明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春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秋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读──



师:我第一次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假如是你,你看到母亲这样工作,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难过



生:伤心



生:难受



师:再读这句话,读出自己对母亲的那份真情。



师:为了表达母亲的情,这句话能少吗?这一次次的大声说能少吗?这就叫做语文意识(板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8:54:00 | 只看该作者
【比较时的发现】



两则案例乍一看同样做到了“以读为本”,但稍一比较,就会觉得异样多多。前面案例中的老师似乎把朗读指导切分为三个层次,但无奈这三个层次是并列的,是浮于文字表面的,是教者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强加给学生的。因为学生压根就没能有机会在教师的引领下去把握文字背后的喜怒哀乐,对于语言文字的感受多半随着教师肤浅的引领而停留在最浅层的表面。可以想象,基于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的朗读会呈现一种怎样的状态。难怪我们总会在这样的课堂上听到啪啪的书本倒下的声音,看到有学生小和尚念经般有口无心,更会看到有人还会混在其中东张西望,而一旦朗读完毕放下书本则会立马游离于文字以外,对文字表现不出丝毫的兴趣。而后面案例中王菘舟老师却是真正做到以读促思,读乃感情的自然而真实的流露与释放,读乃逐步深入,步步为营,读得有层次,有深度,有想法。我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即使朗读结束仍会沉浸其中回味许久的。



放眼当下的语文课堂,雷同于前者的朗读指导者大有人在。这是一种僵化、泛化、程式化的蜻蜓点水般的朗读指导模式,是忽视学生内在感受的最为粗浅的指导。总觉得课标所倡导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说法真的非常贴切,它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朗读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是层层递进的,是在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缓缓推进的。我们如何能像案例中王菘舟老师那样真正做到以读促思,借助语言文字为依托,引领学生在品词析句中深悟文章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把握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演绎属于自己的感受呢?其实这就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真正理解朗读的内涵,走出朗读的误区,让朗读成为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桥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8:55: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后的策略】



一、保证学生有适量的朗读时间



教师要根据年级、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保证每个学生每节课都有适量的时间用于朗读。朗读时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读完读好,读得准确、扎实,切不可像小和尚念经一样匆匆过场,草草收兵。这样的朗读,学生只能一知半解,对整节课的学习活动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也会养成学生不良的朗读习惯。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学生在品味语言文字时,往往说得头头是道,入木三分,而在进行表达性朗读时,却不尽人意。其原因就是学生书读得不够充分,不够理解,不够深入。假如我们在学生已有的感悟基础上,再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练读,朗读,诵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朗读训练就会水到渠成了。一堂课总共40分钟,充裕的读、练、评,时间从何而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够见缝插针地挤时间,能够到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中去抢时间。



二、在明确目的原则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朗读



让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有准备、有目的地进行,或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某些问题,或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文情,或让学生读读比比,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练读,总之要体现朗读的目的性,这样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才会读得生动,读得有意义,读得有收获。朗读训练时,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朗读“润物细无声”的滋润。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朗读机械性的读,只会使学生读得厌烦。老师必须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营造愉快的氛围,让学生个个愿读、乐读、争着读。再之,在朗读教学时要力求体现“形象性”、“层次性”,要激活每个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热情,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朗读训练中,并产生愉悦的体验,这样的朗读训练才是扎实的、有效的。



三、加强读功训练,发挥范读作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可用范读指导。针对现在课堂上已淡化范读的现象,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走出这种误区,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是强化范读意识,加强“读功”训练。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读,教师自己不会读,又怎能很好引导学生读呢?因此教师必须强化范读意识,加强读功训练,练就扎实、过硬的朗读基本功。第二是要把握好范读时机。在学生初读前可范读,以帮助学生正音并初步感知课文;在分析重点词、句、段时要范读,以使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涵;在学生读的不理想时要范读,以使学生在“愤悱”之时及时得“启”。只有恰到好处地把握住范读的时机,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总之,范读一定要像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四、淡化朗读技巧,注重情感体验



不少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会在朗读技巧上狠下功夫,尽管学生亦步亦趋,也许能读出较高的水平,但我们听者心里总是未能产生共鸣,究其原因,原来这种职业式的朗读技巧培训,难以唤起学生内在心灵和情感上的共鸣,让我们听来只能是“鹦鹉学舌”罢了。所以,指导感情朗读,一定要让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体验,因为只有学生“入其境”,才能与作品产生共鸣,才能“亲其情”,这样的朗读才算是发自内心的情动辞发。当然在此,不是完全排斥“朗读技巧”,让学生掌握一些朗读技巧也是十分必要的。但应该明白,这仅仅是学生“自读感悟”、“心理体验”的辅助手段,只能是第二位,我们在朗读指导时绝不能本末倒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8:55:00 | 只看该作者
五、讲究读的层次,提高朗读效果



从整个小学的教学来看,其教学的渐进性是非常清楚的。从整个一篇课文来看,要遵循“读准──读通──读流利──读出感情”这样的一个操作过程。从具体的片段教学来看,根据片段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第一种,对比较容易理解的课文,这种课文可以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在读中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第二种,对内容比较深奥的课文,要先进行理解品味,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后,才能读出情感。第三种,对古诗的教学,教师要加强范读的指导,要让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押韵,学会吟诵。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对每一次学生的朗读,都应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既不去盲目跟风,又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有研究的教学态度和踏实的教学作风,去卸掉朗读的花把式,练好范读的真功夫,努力追求既有创新又有实效的朗读境界,走出朗读的误区,让学生的激情和智慧在朗读中飞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0 23:3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