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11 07:57:00
|
只看该作者
李修昂(碾庄中心小学):对!问题情境不应只是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这些都是情境的外部要素,而非情境的本质。问题情境只要能使儿童产生认知的“不平衡”,引起他们的思维冲突,就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就会使教学过程始终在动态平衡中前进,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问题”可以来自数学系统外部,即现实生活;当然也可以来自数学知识内部,处理得当,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学计算时,通常很少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更多时候则是通过对复习属算式中某些数的改变,既揭示新知,又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挑战自我的热情,从而引导他们自觉投入到新的数学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来,效果也很好,而且节省时间.真正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效益。
朱向明:作为对课堂教学最直接的规划,我们在考虑好教学目标确立、教学情境创设的同时,更要考虑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把计划付诸实施。目前.一些数学课堂过分追求“观赏价值”,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我们不能随意否定过去被实践 证明是行之有效且也适应当前教学实际的观念、模式,应该对学生究竟是怎样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原理进行认真研究,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教学。
翟运胜:说得好!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有效 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艘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显然, “不能单纯依藕”并不表示完全不要,换句话说.适度的模 仿与记忆仍然是合理的,也是必需的。这样看来,如何科学、审慎地反思传统教学中的方法、理念,并以一种传承、扬弃的理性态度对待它们,在课程改革不断往纵深推进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聂艳军:然而,如今的课堂毕竟与十年前有了许多不同,尤其是在学生主体性得到尊重的今天,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一成不变的简单预设,由于师生、生生之间全方位的教学互动而引发的“生成”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探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有效的课堂,我们显然无法回避“有效生成”的问题,大家对此有何看法?
刘振兰(明德实验学校):“生成”是课程改革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追求互动生成的数学课堂已成为教师教学的追求。但是,究竟何谓“生成”?是不是课堂上学生提出一个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说出一种标新立异的算法就算生成.我认为这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所谓预料之内.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在教师循设的期望之中;所谓意料之外,就是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的学习生成在教师预设之外而又有意义的部分。前者可能更重要。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料之内的生成”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
李辉:数学教学中的生成有其特殊的要求与判断标准,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 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数学课上, 经常有学生作一些不着边际的猜想,教师绝不能冠以“有个性”的美名加以赞赏,应态度鲜明地进行引导,以免教学偏离轨道,步入低效的状态。
吴荣安(实验小学):的确,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疑义等。 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末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井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 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朱长青:强调课堂生成并不等于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一方面,教学投射、蕴含着教师的主观意趣,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师的价值选择和价值稿设;另一方面,学习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而成的。过分强调前者,教学就会成为强制灌输的活动;而过分强调后者,教学就会沦落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