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放纵与说不 由热闹与静默就引出放纵与说不的矛盾。课标中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尊重个人的见解,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如果一旦陷入片面的理解,又走入了一条死胡同。教者一味的迁就学生,不敢说不。现在课堂教学有一种怪现象,以前老师是一言堂,学生附和,不敢说不,现在学生群言堂,老师成了好好先生,亦不敢说不。以前老师高高在上,牵着学生走,现在老师俯首甘为,匍匐于学生的脚底下,还美其明曰保护尊重学生。在乌鸦的对话中,生2生3生4的回答显然是有缺陷的,流离于话题之外。虽说是个性话的解读,但实际上是对文本的误读,乱读,戏读。教者就用“简直就是神鸦”调侃的,实际就是否定了其错误,使对话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就是温文尔雅的孔夫子也不是一味的赞赏学生,在《侍坐》一文中,夫子对子路这位老兄鲁直的回答,夫子的表情并不是竖起大拇指说“太棒”,而是“哂”之,实有蔑视之义,在教学中,师生对文本的解读,其中必有最合理的和较合理的答案存在,也很可能有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混杂其中。对话教学允许各种差异共存,但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理解却要拒之课堂之外。.道理很简单,对话目的是为了探求真理,获得真识,培养探究精神和诚实的品格。.所以,教师必须理直气壮地指出生的错误,纠正各种偏差,不能毫无原则地肯定这也是合理的,那也是正确的。四面掌声叫好,骨子里是教者的平庸,不作为。将对话异化成言不及义的空话,异化成人云亦云的套话,异化为假崇高假神圣的神话,异化为尖酸刻薄的鬼话。流失了悟性,个性,灵性。“主流观念和标准的缺乏将有可能把教学中的对话流为单纯的辩驳和争吵\"(郑国民语).
三组织和旁观 在对话中,教者还需摆正组织和旁观的位置,后现代主义课程的代表人物之一多尔把教师的作用定位为“平等中的首席”,是耐人寻味的。实际上,不论时代怎么变,师生之间总有一种不平等的差异,对话中的平等只是人格的平等,而这仅是对话的前提。“而学识上的差异则是对话的动力,师生对话是一个差异的调整发展的过程”(李维鼎《对话三题》)现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者自己却落得个清闲,有时是自己的思维跟不上学生的步子,也只能袖手旁观,沉默是金甚至是假装糊涂。在《药》的教学中,开篇充满感情的朗诵,过程中精要的点评,适当的穿插,尤其当学生提出“乌鸦会不会飞上坟头”看似刁钻实有价值的话题时,教者善于引导点拨,因势利导,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者在思考中心领神会而智力腾飞,使学者在昏暗中悟见光明而豁然开朗。”(蔡澄清)此时的教者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挈机,以促成课堂对话的精彩。课堂是流动的,动态的,生成性的.这要求教者具备相当高的语文文化素养,教学机智及教学幽默才气开阔的视野。善于调控整个教学场景,教师并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地看、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所作所为的参与者组织者。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意料与意外情况,及时调整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而不直接干涉。由牵着学生走向推着学生走转变,推要推准方向,推要把握时机。在学生疑窦处轻轻一点拨,往往能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教师在学生激烈论争的相持中稍微一归纳,往往出现拨开云雾见青天的顿悟。对话从来就不排斥教师的“讲”,关键在于讲什么、如何讲、什么时候讲。钱梦龙先生把“平等中的首席”理解为“营造对话氛围——使对话在民主、宽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组织对话过程——使对话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 ;调控对话方向——使对话始终围绕当前的话题进行 ;
保证对话的省时和有效——使对话过程成为有效率的师生互动过程。”在课堂中,老师组织者促进者这种身份不应弱化,不宜淡化,不能退化。在课堂流程无头绪时“引”一下,无方法时“导”一下,无支撑时“扶”一下,无情感时“激”一下。
当先进的 教学理念变成死板的教条,当灵性智慧碰撞的课堂变为嘻嘻哈哈的放羊场,当平等中的首席沦为好好先生,或寂寞的旁观者,易使语文对话教学流于形式,热热闹闹一阵子后,又销声匿迹,这实在是教学的悲哀。我们教者应要放出眼光,吃透精髓,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框框,真正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