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6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语文课堂中画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15:0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谋写作之“圆”以学以致用

重庆石柱县河嘴小学 钟发全 重庆铜梁县大庙镇大庙中学 代安荣 



摘要:“教学无非是一例子”。笔者尝试着在语文课中画圆,谋写作之“圆”,以期阅读和作文有机联系起来,并诠释了“例子”在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语文课中所画的圆,指抓住文本主旨,从筛选材料到谋篇成文这一过程的描绘;所画的圆是一个借文本中心主旨为圆心,材料组织为半径,是对语文课中读、写神韵进行揭示、阐述的圆。当前,语文课存在两大病垢:一是文本人文性学而无用于语文课,二是语文课中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臼。语文课中画“圆”的教学,能将工具性与人文性达成两者的统一,能把阅读课与作文课进行有机对接。这过程就像教会学生在阅读课中学会撒网,把握核心要领,心领神会,从而在习作练笔时游刃有余。



关键词:写作之“圆”,阅读,教学,习作



作者简介:钟发全(1974-)重庆市石柱县河嘴小学教科室主任,小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教育研究,已有文章140左右,发表于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30多家刊物,有4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系电话:13896402450;QQ:394196259。[邮箱:zhongfaq@163.com]



代安荣(1975—)重庆铜梁县大庙镇大庙中学校,中学一级教师,有100多篇文章散见与各大教育报刊,有4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联系电话:13251383129;QQ:631529594daycqtl@yahoo.com.cn。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笔者就有了两个教学构想。一是“教学无非是一例子”,为此,希望在语文课中,语文教师也像数学教师那样使用教材,让学生借助文本例子,能较快地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二是经过一个单元和一本教材的学习,在读写领域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学链。



近期,笔者极力在语文课中进行画圆探索,画出了一个又一个带有“圆心”的圆,能够揭示写作规律的“圆”。欣慰的是,此探索有力地指导了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而且,诠释了“例子”在语文课中的可行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15:00:00 | 只看该作者
一、在语文课中画写作之“圆”。



笔者产生画写作之“圆”的念头,最初得益于叶圣陶早期作品《作文论》,关于谈如何组织材料时说的一段话:“要把材料组成一个圆球,才算到了完成的地步。圆球这东西最是美满,浑凝调合,周遍一致,恰是一篇独立的、有生命的文字的象征。圆球有一个中心,各部分都向中心环拱着。而各部分又必密合无间,不容更动,方得成为圆球。一篇文字的各部分也应环拱于中心,为着中心而存在,而且各部分应有最适当的定位列次,以期成为一篇圆满的文字。”



【定义】语文课中,所画的圆是一个借文本中心主旨为圆心,材料组织为半径,对语文课中读、写神韵进行揭示、阐述的圆。语文课中画圆,它是抓住文本主旨、筛选材料再到谋篇成文这一过程,进行的教学创新描绘。



阅读教学,画“圆”是教师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促进课堂生成,课因此而厚实、有分量、不轻飘,不走回头老路的体现。这是一个返璞归真、再现文本作者写作的心路历程,铸就学生形象感知铸成圆球的工夫,从而以真知灼见植根于语文教育的教学。



作文教学,画“圆”是一个力求教有追求,学有所得,扎实、稳步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是教师精心钻研文本主旨(圆心),筛选材料,窥探画圆技法,引领学生练就确立主旨、筛选材料到组织成篇,从而创生新作的过程。



画“圆”牵涉两个层面:一是对教材文本组织规律揭示,这是一个搭台的过程;二是对写作确立中心,组织材料等的探求,是掂脚摘桃的过程。前者是对范文内涵的剖析,其实质在于领悟作者创作的真谛和编者的意图,给学生塑造一个基本模型,让学生仿其形,学其神,得其精髓;后者是对文本例子的践行,力求讲练结合,习得作文技巧。



【外延】画写作之“圆”,加深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功能等充分认识,彰显语文课的本色,此“圆”主要影响三个不同层面:



第一,加深对教学“原点”问题的思考。一本教材,通常有8-10个单元,每一单元有3-4篇课文,从语文课中所感知到的人文性,其实就是这一单元或一篇课文的“圆心”。在语文课中形象再现圆和圆心,不仅利于组织独立课文深层次语言规律的挖掘与教学,而且更利于建立单元模块教学。



第二,加强对语文、语言发展“源头”的追溯。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仰望或畏惧教材高不可攀的念头,不免根深蒂固。刘勰说:“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画圆,解开语言、语文的面纱,借课文转化成教学内容,无不利于学生赶超近道亲近语言、语文。



第三,加紧对语文课程形态“多元化”的导向。任何一篇文章,一旦被编选进语文教材,所承载的功能有质的不同。教学把握编者意图,对于建构适时、适度、有效的教学目标,显得极为重要。在语文课中,谋划长久的写作之“圆”,更能充分串联教材的编排意图,找准符合教材、课程与儿童年龄相符的切入点。



【建议】语文课中画圆,认清画的是什么圆,搞懂所画圆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①认真研读整套教材,感知不同“圆”间“多个共点”的相交关系。



整套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像钟摆一样微妙,秒针钟摆带动了分针转动,分针转动带动时针转动,只要其中一个“圆”出现问题,钟就会停摆。同理而论,每套教材与每册教材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从这里可以看出,研究语文,十分有必要从研究整套教材开始。



②弄清一本教材的编排体系,感知一个“大圆”与七八个“小圆”的包容关系。



教材以单元为中心,以一个又一个单元主题进行编排。其实,只要深入感知,就能发现一本教材与单元间,就像一个“大圆”恒星,与有七八个总围绕着旋转的“小圆”卫星一样。语文教学,唯有明白“小圆”与“大圆”间的关系,将教材运行轨迹成竹在胸,教学才不会偏离轨道。



③掌握一个单元的编排体系,感知各单元与课文间的多圆“同心”内切关系。



人教课标本教材,在每一单元第一页,都编排有单元模块主题教学的内容提示;4篇课文,分成了2小组(一篇讲读课文、一篇略阅读课文),在每一篇略读课文前,都有承接精读课文启示略读课文学习的提示语。但是,在语文教学中,众多教师缺乏对单元与课文之间内在关系的整体把握,常常导致教学出现丢三落四。其实,加强课文与单元间关系的全面解读,将几篇本是同一单元主题的内容连成一片,这样的教学更易于系统的掌握知识,不至于因学得七零八落,学完就丢完。



④读懂一篇课文内部结构间“圆”与“圆心”的共生关系。



语文教学,不能像作手术式一样搞解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把教学演化成一瓣一瓣撕下鲜花来给学生欣赏的过程。语文课中所画的圆,圆心即文章主旨,圆弧则指其工具性,画圆达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并把阅读课与作文课对接。这样的尝试,无不指向对人与文、人与教学、教学与文的关注,有益于提升语文素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15:00:00 | 只看该作者
二、尝试建设写作之“圆”的语文课。



【调查】发现当前语文课存在两大病垢。



一是,文本人文性――学而无用于语文课。语文课教学的目的,本应学一课就有一课的进步,学一单元就有一单元的变化,否则,无疑于猴子掰玉米。当前,一线走访,发现更多的语文课导向偏离: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学期的教学,因过分看重人文性忽视了工具性,结果却再因人文性的习得而无用于语文课,而生“鸡肋”之感。这种重人文而教学目的不明的教学,这种因习得人文性而又无用于语文的教学,如没有充实到习作中去等,无异于舍本逐末。语文课中,工具性与人文性多像钱币的正反两个面,不能相濡以沫,必然会导致语文课功能紊乱。



二是,语文课中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臼。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不能实现完美的对接,是当前语文课低效的另一大病垢。其实,两者间只差画龙点睛一步的衔接,就可化腐朽为神奇,盘活这一局死棋。只是,更多的时候是人们缺少清醒,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搭建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之间的桥梁。



【流程】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因画圆,将会使得两者的联系更加紧密,几乎同步进行。



阅读教学中画圆,时常有三步:一是通过对单元、语文文本的理解,明确课文的主旨,即“圆心”;二是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找出作者围绕主旨所进行的剪裁,即量出了“圆”的半径;三是综合理解课文的结构层次和中心,加强词语与句子、句子与段落、段落与全文间语言的剖析,理解“圆”和“圆心”之间的关系,总体感知“圆弧”的产生过程。



习作教学中画圆,在阅读的教学的基础上展开,此环节时常也有三步:一是确立主旨(“圆心”);二是围绕主旨(“圆心”)选材,三是语言填充画“圆弧”,完成习作。



1.通过教材领悟如何画“圆”、画的什么“圆”。



【画圆】教学中的画“圆”,并不是整个教学的全部,它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是一个分析、归纳与综合的细节过程。定位“圆心”并画出“圆”,是教师个性和创造处理文本的彰显,只有靠教师灵活机智应对,才能完成画圆的教学环节。



如,人教版课标本第八册第五组课文的4篇中外文学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对生命的感悟,看得出这是一组围绕“生命”主题而编排的课文。《触摸春天》告诉我们:谁都有热爱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永生的眼睛》启示我们:以自己的爱心给他人带来幸福,生命才有意义。《生命生命》教育我们: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花的勇气》激励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阴风冷雨并不可怕,要以无所畏惧的勇气面对一切艰难险阻。



通常人们的教学,就将这组教材中所富有的人文性,即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作为了教学的终极目标。在现今画“圆”的语文课中,这样的教学目标达成,只能作为教学的浅层目标,即通过文字理解生命的真谛,即确定的“圆心”。



人文性在阅读教学中不是独立的,工具性也如此。语文教学画圆的目的就是让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统一起来,共同发挥作用,这样才有利于深入教材。在这一组课文中,师生一道探讨作者如何通过一个个形象、具体的人物和事例来体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即由“圆心”的人文性转移辐射到“圆弧”的工具性的习得上来,通过对作者写作轨迹的探讨,最终掌握生命阐述的方式及其要领,从而习得“画圆”的技巧。



学习这一组课文前,笔者先引领学生对整个单元的整体感知,明白单元的圆心即“生命”,



然后寻找切入点从而进行画圆的教学:



《触摸春天》一文的教学,笔者在教学中画出了以“享有生活的权利”为“圆心”,以“热爱生命”为半径的一个生动的“圆弧”: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一个小女孩穿梭在花丛中,她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伸出双手,悄然拢住了一只逗留在花间的蝴蝶。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小女孩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



《永生的眼睛》一文的教学,笔者在教学中以“人性的真善美”为“圆心”,以“感悟生命的美好”为半径了,画出了一个生动的“圆弧”:一家三代人已经或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



《生命 生命》一文的教学,笔者在教学中以“珍惜生命”为“圆心”,以“有限生命、无限价值”为半径,画出了一个生动的“圆弧”: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突出了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主题。



……



【深化】实践中,笔者感觉每一篇课文,每一单元间的教学,都可进行画圆的教学安排,不同年级、任何单元组中,都是可以开设谋写作之“圆”的环节。只是,“画圆”的教学需要坚持,这种坚持是一种创新思考,和教学思维习惯的坚守。



如,教学第六组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主题编排的四篇课文。笔者在教学中,抓住“乡村”这一“圆心”,让学生感知到了以六个画面为“半径”组成的《乡下人家》图;以四幅牧场风光为“半径”的《牧场之国》图……



如,第七组课文,这一组教材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鱼游到了纸上》,略读课文《全神贯注》、《父亲的菜园》。在教学这一组课文时,笔者打破了常规,以抓住典型事例反映出的人物心灵的品质作为了“圆心”,以典型事例为“半径”,画出了一个又一个记事、写人的“圆弧”。



阅读教学,因添加画圆的流程,课堂最明显的变化有两个:一是更加明白文本教材为何写得这样层次分明,全源于有一个“圆心”,围绕“圆心”选材所致;二是更加明白教材文本为何这样中心突出,全源于所有素材的选择,都向着“圆心”,不偏、不离。导致如此变化的原因,在于语文课内的沉稳与不浮躁,有了上课教师对课文、单元、一册教材、全套教材间关系的把握与理顺。



2.通过练习生成写作“圆”的本领。



语文课不能达成“教学无非是一例子”,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教学。教学好比蒸饭,差了最后一口热气,饭便再也难煮熟。相反,建立写作之“圆”,恰如为课堂增添了一把旺火,借有限资源促进了课堂的生成。



作文教学中,因有阅读教学中对写作之“圆”的铺垫,无不事半功倍。特别是在同一单元的教学时,通过整体感知、模仿,从而将写作中的“圆心”定位更准,将“圆”画得更精。立竿见影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中心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例1】学习人教版课标本第八册第五组4篇课文之后的习作练习,学生的整个谋划过程无不是一个画“圆”的过程:学生习作时,班上40多名学生都能以单元主题“生命”为“圆心”,自己生活中剪裁出了与生命相关的素材为半径进行写作,因此,学生写作几乎全达到“各部分都向中心环拱着,而各部分又必密合无间,不容更动”的效果。例如,钟川函同学的习作──《种子》:



种 子



学校的花坛有三个。操场的左边有一个,右边有一个,中间还有一个。



左边花坛的角落里,又长出了几颗小小的枇杷树秧。是谁曾经把吃过的枇杷籽随意地扔到了这里来的呢?现在是春天,居然这些种子悄悄地长出叶芽来,并有巴掌那么高了。自从第一眼见着这几棵小枇杷树,以后只要我再从花坛边走过,便会有意无意的多看它们几眼。



中间的花坛里,也有一棵枇杷树,它显然还没有到达成熟期。是谁曾经把吃过的枇杷籽随意地扔到了这里来的呢?这一棵枇杷叶儿似乎带有些许稚嫩,树梢在微风的吹拂下,总给人身子骨单薄的感觉。瞧着他,我就在想,明年,后年,它就会挂果吧。



学校右边的花坛里,有一棵成年的枇杷树。是谁曾经把吃过的枇杷籽随意地扔到了这里来的呢?这一棵枇杷树大约有一丈来高,绿绿的叶子像宽大的手掌,春光中,一树的叶子都在舞蹈。记得去年冬天,这棵枇杷树第一次开了花。现在,那几枝树丫上青涩的枇杷,最牵挂着我的心。



几棵枇杷树,无时不让我想到了种子。有些种子,是不需要给它太多关照的,就像那些枇杷籽吧,只要给它生长的机会,便会发芽、长高、开花、结果的。种子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听说它可以把沉重的石头顶开。我这粒种子,在爸爸、妈妈和老师的关照下,何时才能结出果实来呢?(钟川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15:01: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



这一篇作文,是仿写课文《种子 种子》写成的。教材以生命为圆心,此习作以种子为圆心。教材围绕生命选了三种指向生命的素材,进行了“画圆”,本文小作者围绕种子抓住学校三个花坛旁边的枇杷树进行选材“画圆”,联想到是谁曾经把吃过的枇杷籽随意地扔到了这里,然后,由种子想到自己的成长。因此,《种子》一文不再是简单的模仿其形,而是深得其神。这是“画圆”教学渗透学习得作文技巧的神韵。在这一单元的练习中,很多学生都能够借助阅读教学中的“画圆”技巧,从而灵活底运用到日常的习作和考试作文中,也具有的画圆的功夫,极大提高了作文的质量,产生了写作兴趣。



【例2】再比如,学习第六组以“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为主题的4篇课文后,刘小莲同学的习作──《南瓜架下》:



南瓜架下



那天,我和几个小伙伴在南瓜架下玩耍。不知是谁,一不小心脚碰到瓜藤,把瓜花弄掉了好几朵。正是花繁叶茂的时节,我知道等花谢以后就会结上许多南瓜。瞧见这些瓜花的无辜,不免有些伤心。



几朵花被我从草丛中捡了起来,捧在手中,呆呆地望着。突然,我的眼睛一亮,这些南瓜中,有两朵不相同,其它的都有花粉,而它们却没有。一根瓜藤为啥会开出两种花呢?无比惊讶的我跑去问妈妈。



“傻孩子,有花粉的那一朵是雄花,没有花粉的那一朵是雌花。有雌花才能结瓜。”妈妈微笑着告诉我,我更加疑惑不解,再次问:“难道不结瓜的雄花就是多余的?”妈妈只好再给我解释:“雄花虽然不能结瓜,但它可不是多余的。要是没有雄花的花粉,雌花也不会结上瓜的。其实,这两种花那一种都不能缺少。”



我打破沙锅问到底:“这些花没有长脚,雄花又怎能把花粉传给雌花呢?”妈妈这下可没有告诉我,让我自己找答案。我只好再次的来到南瓜架旁。只见几朵南瓜花丛中,有几只嗡嗡的蜜蜂,从这一朵花飞向了那一朵,我终于明白,原来这些瓜花传递花粉有帮手。



此时,眼前的瓜丛似乎更绿,几朵瓜花显得更加耀眼。我便开始四处搜寻,看看哪几朵花是雄花,哪几朵花是雄花。我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总是期盼着每一朵瓜花都能结出一个大大的南瓜。



【反思】



《南瓜架下》是仿写课文《乡下人家》而写成的。我的学生本就生活在乡下,“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单元主题教学,他们有很多深切的体会,因此,学生在习作练习时,把这作为了“圆心”,而后进行了选材。读罢全文,无不为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能写出如此水平的文章而感动。初看,作者只简单记叙了自己发现雄花和雌花这个“天大”的秘密,继而发现雄花传粉的奥秘。如果行文至此,多像记流水账,让人读得有点厌倦和疲惫。但是,最后小作者以一句“我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总是期盼着每一朵瓜花都能结出一个大大的南瓜。”,多么经典啊!点睛之笔,升华文章主题,就像《乡下人家》一文富有意境美。其实,这全是学生在习得《乡下人家》写作技巧,而后模仿着“画圆”速成的见证。



学生习作前,有在阅读教学中对如何“画圆”,及画什么“圆”的教学作铺垫,因此,学生在习作时,几乎已不再需要教给更多的作文技巧性的东西,就能开始作文;因此,“画圆”在阅读教学中推进,不仅能使作文教学得到质的飞跃,而且,更关键的是能够给作文教学“减负提质”。学生作文练笔,不再怕作文,而是主动写作文、乐于写作文,并且,大多学生的作文都能抓住主旨,画出满意的“圆”,以示对课文“画圆”学习的反馈。这过程就像教会学生在阅读课中学会撒网,把握核心要领,从而在习作练笔时游刃有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3:5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