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几十篇可以用来做中考高考作文素材的美文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0:52:56 | 只看该作者
“认命”是一种境界
     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有许多事变幻莫测,和自己的想法大相径庭。中国有句俗话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个“天”显然包含客观环境的因素,甚至“运气”,是主观意志改变不了的。人们都希望好运降临,幸福到来,这无可非议,问题在于命运有时好像与人开玩笑,硬是不让你“如愿以偿”,甚至还给你制造些麻烦。譬如,参加公务员考试,好多人都被录取了,你却仅以一分之差被淘汰了;相恋多年的女友,马上就要步入婚姻的殿堂,她却投入别人的怀抱;人家偶而买一次彩票,便中了大奖,自己投入了几千甚至成万元,却一无所获;在商海的大潮中别人经营有方,如鱼得水,钞票像潮水般滚滚而来,而自己尽管也做了很大努力,却连连失利,甚至连老本也搭进去了……面对这些,该怎么办?还是学会承受,“认命”为好,只要自己努力了,奋斗了,就应当聊以自慰,不必把成败得失看得过于严重。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不顺心的,不满意的事时有发生。如果人们在不幸面前乐知天命,那就不会被不幸击倒,而且能一如即往地保持精神和身体的正常运做。所以说“认命”是一种境界,是一种自我解脱,是人们健康生存和事业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诚然,我们所谓“认命”并不是说对命运之神逆来顺受,任其摆布,而是说在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面前,应及时调整心态,“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保持一份超然,理智和从容,从长计议,另谋生路……
给自己一个机会
公司的人事主管只有初中学历,他*多年的工作经验赢得了公司上层的欣赏并委以重任。有一年,公司到南方某学院招聘三名机械专业的人才,整整一天过去了,公司所设的招聘席前冷冷清清,只有7位大学生投了自己的简历。第二天,人事主管按照公司的要求,从中挑选了4位大学生进行面试。
面试到第二位时,人事主管问该生英语水平如何,那个大学生自信地说他已通过英语六级考试,并用英语流利地介绍了自己简历上的内容。人事主管听不懂,他如实说:“我的英语水平低,听不懂你所讲的。”那个大学生立刻站起来说:“你既然不懂英文,那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招聘?”这一顿抢白让在场的公司副总经理变了脸色,他刚要发作,却见人事主管笑着说:“这位同学,我的英语水平低,并不说明我们公司没有资格,按照你的条件,我们欢迎你到我们公司来!”大学生说了句:“那我考虑考虑。”便径直走了。
面试到第三位和第四位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招聘成了大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让人事主管回答。很显然,他们和刚才那位大学生有了某种默契。人事主管对这两位大学生说,欢迎他俩加盟公司。但他们没有表态。人事主管回单位的前一天,把公司的电话号码留给了他们。
一个星期过去了,只有第一位面试的大学生到公司来报到了。因为公司人才少,他很快成为技术尖子,相继担任了技术处副处长、处长和副总经理等职。企业改制后,他成了公司的董事长。不久,当年抢白人事主管的那位大学生投奔他来了。凑巧的是,他被分在以前的人事主管、现任分公司经理的部门里。他为7年前的轻狂向现在的经理道歉。经理对之一笑,坦诚地对他说:“我在7年前就很欣赏你,现在也是,但如果你7年前来本公司,你早就是公司的栋梁之材了,现在肯定比我的职位要高。”
有时候,并不是别人放弃你,而是你自己放弃自己。许多机会都在你的手中,你只要谦逊些,少些书生傲气,成功就会扑面而来。
没有一个孩子未被赋予天资
爱,是人类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如果说亲子之爱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本能的爱,那么老师的爱则更多的是博爱。因为教育是无选择性的,所有的孩子都有责任获得爱。但教师如何爱孩子,爱每一个孩子呢?读了《苏霍姆林斯基》,让我更深地了解了什么是老师对学生的爱。
    记得在《苏霍姆林斯基》第五卷中有这样一些事例:
  巴甫利克在学习上是一个被称作“思维迟钝的孩子”,同班同学已经能够把字母拼成音节并大声朗诵出来,他却连把一个字母与另一个字母区别开来还要费很大的力气。对他必须是教了一遍又一遍,比在别的孩子身上多两三倍。一道习题,甚至最简单的一个从属关系,他都要考虑半天。——按我们的叫法,巴甫利克是“后进生”。他升入五年级时,女教师甚至把这个孩子犯过的各种语法错误的一览表和一张需要经常复习的算术规则的清单,交给五年级的老师。但在五年级,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增加了一些要动手的课,给巴甫利克带来了乐趣,其中的植物课他最有兴趣。教师发现:“他的智慧就在手指尖上。”他不但能够巧妙地给果树嫁接,还提出不通过嫁接就直接培育树苗的想法,并自己建造了一个温室,培育出树苗,总结出从树的哪部分取下的枝条能活,哪部分取下的枝条不能活的经验……这次实验以后,巴甫利克学习上恐惧的心理消失了,他回答问题不用回忆书本上哪个地方写什么,而是一边回答一边思考,从他的见闻和体会观察中总结出自己的结论。几年过去后,他培育出了一些抗寒的果树品种,后来考上了农学院。
  另一个叫米哈伊尔的孩子,一年级时参加了少年木工制作小组,对少年模型制作小组的活动有了兴趣,三年级时他制作汽轮机的工作模型,四年级时能独立地制作自己的机器,他制作的发电机模型,比火柴盒略微大一点。毕业前夕,他作了几个机器和设备的模型,都是带有自动装置和遥控装置的。他从帕夫雷什中学毕业后,考入一所综合技术学院,后成为一家专门为原子能装置生产仪器的工厂实验车间的工程师。
  这样的例子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有很多。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那样的人,他的身上未被赋予天资和可能性,以便于他在生活中、首先在创造性劳动中表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独特的美质和天才来。”
  他认为,只评价学习的最终成果,而忽视学生的勤奋、努力程度,这是不公正的。不能把评价变成威胁人的东西,任何时候评价都不可变为贬低个性的手段。“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得到分数——这一切绝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师看来,他只是一种头脑里被填塞知识的生物,他就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领域成为主宰者……那么,所谓的人就是不可思议的。”
  杨振宁教授不止一次说过,在国外许多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学者,如果用目前国内的衡量标准,都会早就被淘汰掉。我们现在确定所谓的“差生”、“后进生”,衡量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作业和考试成绩。但这是标准的错,不是学生的错。用作业和考试成绩作惟一标准,是受条件限制而不得已的办法,是不公平的,它毁掉了多少人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我们发现,现在许多素质教育的思想,他那里早就提出来了,甚至比现在更和谐更完美。
  因标准的错误导致被认为“差”、“后进”的学生,不是对这种不公平表示不满、反抗,就是对自己的一生丧失了自信。苏霍姆林斯基介绍说,有一个学生老是不明白植物是如何吸收养分、进行呼吸,幼芽是如何长成叶子的,教师经常说他:“你难道就不能理解这些简单的东西吗?”一次上课时,教师说:“过几天,栗子树就要发芽了,我们全班就要到栗子树的林阴道上去,那时如果阿廖沙还讲不出大家都懂的道理,那就无可救药了。”到了那一天,当全班都有来到栗子树林荫道时,发现所有的幼芽都被掐掉了。这个学生对不相信他的智力表示了抗议。
  苏霍姆林斯基说,往往还有这样的情况,孩子一连得了几个2分之后,就似乎向自己的命运妥协了,觉得什么都无所谓,而且这种无所谓成了大家的笑柄。这是一个正在形成的人在精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最可怕的事。如果一个人从儿童时代起就缺乏自尊心,那对他还有什么指望呢?“某些儿童知道了自己在智力发展上能力有限,正是这一点成了他们不想学习的原因。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感到自己似乎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这种状况不应当出现。”
  实际上,不同人的智力才能表现在不同方面,有的擅长抽象思维,有的擅长动手试验……正好满足了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远非每个人都能成为学者、作家、演员,远非每个人都能发明火药,但每个人应当成为自己行业上的能手——此乃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不只是把那种智力要求不公平的后果局限于智育,他还认为这引起德育的问题。他认为,对于孩子来说,来自教师方面最大的不公平是,他确实认为教师给他评不及格的分数是不公平的,而且还企图让家长为此而处罚他。孩子看到教师一定要把2分的事通知家长时,他就会变得冷酷无情,脑力劳动就会成为他所仇恨的事。孩子一旦感受到了别人对他漠不关心的态度,就失去了对善与恶的敏感性,产生对人的怀疑和不信任,这就是怨恨的最主要来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在听完一位苏联院士关于宇宙的一次讲演之后,有人问:“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实际运用诸如有关星星之类的知识呢?要知道,这类知识离我们的实际太遥远了……”院士在听众的暴风雨般的掌声中回答说:“人不同于猪,因为人能抬起头来观察群星。”苏霍姆林斯基说:“原来是‘观察群星!’深入钻研别国人民精神生活中的精华,撰写有关亚述人文字和古印度宗教的学术论文,全神贯注地阅读普希金和谢甫琴科、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歌德和莎士比亚、肖洛霍夫……的作品等,这些都是‘观察群星’。”孩子不是简单的知识储藏器,学校不等同于知识组装场,老师不是知识部件安装工。“在我们这里,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一个人应当成为什么样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这一目标,具有最深厚的人文性。
  在我读过和知道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是最富人文性、最有人情味的。这是因为他的理论和实践植根于肥沃的民族文化和世界人类最美好感情、愿望、道德的土壤。苏联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尽管现在苏联解体了,这不妨碍他们是伟大的民族)、文化极为丰厚的民族,哺养了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普希金等世界一流的文学家,出现过罗蒙诺索夫等著名科学家及乌申斯基、马卡连柯等著名的教育家。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过巨大牺牲,依然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和同情劳苦大众和弱者……人间一切最美好的情感和愿望在这个曾经饱受灾难的土地上无比炽热,形成了浓厚人文性、人道主义的教育特色。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无疑是这种人文思想和时代特色的集中代表。
  我注意到该书编者前言的一句话:“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与教育遗产……涉及到德育方面的某些观点带有某些历史的局限性,他本人不可能超越他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是的,谁也不能超越历史!但是,如果不认为这是例行的套话,那么,这里的“历史局限性”是什么呢?联想一下现在的世界大势和潮流,大概不难猜测编者的意思。可是,不要以为,过去的或被击败的事物都有“时代局限性”。昨天的鲜花是美丽的,但时间一过就凋谢了。这是鲜花的“时代局限”呢,还是时间规律的“局限性”?
  读苏霍姆林斯基,感叹其教育美学的和谐、自然,联想到这个美学和与之密切相关的一个伟大理想的命运,不能不想这样的问题:
  历史和现实中,规律上主导社会发展潮流的,是精神,还是物质?对于人类,它应该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
  物质“成功”的社会就是理想的社会吗?获胜的一方就是真理所在的吗?
  东西之宝贵是因为它的难得。精神、理想、真理、正义,因为它们总是难以获得,所以才被奉为神圣!这就是人类的悲哀,也是人类的希望之所在。
  那么,“成功”者是代表物质的,它不一定代表理想,更不一定代表真理。——我感到宽慰。
  那么,人类以什么目标培养孩子,是物质,还是理想、真理?——我感到忧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0:53:09 | 只看该作者
谦虚
央视10台《大家》栏目不久前做了一期周年特别节目,对一年来采访过的杰出老人作了一个回顾,特别摘取了主持人采访丁肇中、彭桓武、陈省身等大科学家时的情景。主持人问试验物理大师丁肇中:“有人说您是一个少见的天才,您自己怎么看?”丁肇中回答:“不是。”主持人又说:“您很有天分,对不对?”丁肇中说:“不,我只是刻苦而已。”主持人采访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彭桓武,问他:“你觉得自己在两弹一星事业中,处于一个什么位置,起过怎样的作用?”这位曾获过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老人说:“我只是其中的一员,中国的两弹一星就像一栋房子,我是大门前那两个石头狮子。”节目最后,是主持人采访数学大师陈省身。主持人问:“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超越了您的老师、几何学大师嘉当。”陈省身回答:“我并没有超越他。他的数学能力绝对比我高。”
  丁肇中、彭桓武、陈省身这些人物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丁肇中曾经发现了J粒子,刚40岁就荣获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彭桓武是中国两弹一星的技术负责人之一,为我国的军事工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陈省身是20世纪世界最杰出的几何学家,他以对高斯•邦尼公式的证明、对纤维丛几何理论的贡献获得沃尔夫奖(被称为数学家的诺贝尔奖),在世界数学界享有盛誉……他们是如此的谦虚和平和。
  我们已习惯把一个人的谦虚当成美德。古往今来,歌颂谦虚的文字汗牛充栋,我们的学校教育也特别强调做人要谦虚谨慎。我们似乎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成功者的谦虚是出自做人方面的考虑,还是出于内心对自我的认知?
  在我看来,谦虚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人生的自省。一个人越是知识渊博、才华出众、成就非凡,他的眼界往往越高,对世界无限、人生有限的认识越深刻,他想做的事与能做的事之间的冲突越尖锐,也越能感到自己做的那点事微不足道。因此,在人们看来已经是非常谦虚的行为,在当事者看来,他自己不过是说了真话。
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人头地
3300块香口胶
    英国一个即将毕业的美术学院的学生,和其他所有的同学一样,正为将要做毕业考试的作品而日思夜想,愁眉不展。
    他所能想到的别人都已做过了,似乎他只能创意平平,成绩平平地勉强应付了事。但他又心有不甘。
    他正在为戒烟而嚼香口胶,焦灼让他像以前疯狂抽烟一样疯狂地、一块接一块地嚼香口胶。而正是这些香口胶,让他突发奇想——做一件很有创意的毕业作品——香口胶雕塑。他决定用香口胶做一件300年前已在地球上绝迹了的大鸟的雕塑。
    他把嚼过的香口胶根据自己的设计模型一块块粘起来,以前为压制烟瘾而嚼香口胶的麻木变成了一种目标明确后的激动与急切,他从以前的一天几片到后来的一天几十片,甚至上百片地咀嚼香口胶,直嚼得下颚酸楚,牙齿出血,疼得眼泪直流,因为一块香口胶至少要嚼到一定程度才会有足够的柔韧与粘度,才能达到他想要得精确的造型。
    许多同学与朋友知道他的创意后,纷纷买来香口胶作为礼物送给他。
    三个月后,共用3300块呕心沥血、千咀百嚼的香口胶做成的雕塑如期完成,不仅为这位大学生赢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而且使他一举成为新锐艺术家。
1850次拒绝
    美国一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即使当他身上全部的钱加起来都不够买一件像样的西服的时候,仍全心全意的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梦想,他想做演员,拍电影,当明星。
    当时,好莱坞共有500家电影公司,他再清楚不过了。他根据自己认真划定的路线与排列好的名单顺序,带着自己量身订做的剧本前去一一拜访。但第一遍下来,所有的500家电影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
    面对百分之百的拒绝,这位年轻人没有灰心,从最后一家被拒绝的电影公司出来之后,他复又从第一家开始,继续他的第二轮拜访与自我推荐。
    在第二轮的拜访中,500家电影公司依然拒绝了他。
    第三轮的拜访结果仍与第二轮相同。这位年轻人咬牙开始他的第四轮拜访,当拜访完第349家后,第350家电影公司的老板破天荒地答应愿意让他留下剧本先看一看。
    几天后,年轻人获得通知,请他前去详细商谈。
    就在这次商谈中,这家公司决定投资开拍这部电影,并请这位年轻人担任自己所写剧本中的男主角。
    这部电影名叫《洛奇》。
    这位年轻人的名字就叫史泰龙。现在翻开电影史,这部叫《洛奇》的电影与这个日后红遍全世界的巨星皆榜上有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2 10:53:55 | 只看该作者
完整版下载 几十篇可以用来做素材的美文[1].doc (333.5 KB, 下载次数: 149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7: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