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农村教育的弊端
内容摘要: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根本在人才和教育。可是我国农村教育长期滞后于国家总体水平,农村教育存在一系列弊端。
关键词:农村教育 弊端 撤点并校 城乡大学生 农村发展
论文创新点:论文从宏观和微观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所存在的弊端。重点从家庭、学校、个人、教育软、硬件环境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所存在的弊端,指出了目前城乡教育发展严重失衡的现象,为加快解决农村教育的弊端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近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据着基础性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稳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虽然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从经济发展总体状况上看,发展仍然不足。
目前,制约和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中,人的因素始终是最根本的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国有9亿农民,要将我国农村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变为人才资源优势,提高其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服务,就离不开农村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 教育是一种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的复杂的社会活动。农村教育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可以说,农村教育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先导性产业、决定性产业。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农村教育无疑就成为保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经济条件的限制使教育失去了基本的保障,教育对农村孩子来讲不仅是增长智慧知识的重要途径,还是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为让孩子有条件受到教育,父母一人或双方外出务工,孩子父母从此天涯相隔,情感上缺乏沟通。留守孩子的监护教育落在爷爷奶奶肩上,断代教育带来一系列生活、情感、教育、心理问题。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的年流动人口已逾1.2亿,且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流动人口大军中,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少年约有300万人数,“留守儿童”则远远超出这个数字。据福建省的一项调查,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中,“留守儿童”的比例已达到在校生的1/3,而且有着扩大化和低龄化的趋势。另有报道,中部地区的一所农村学校有842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为455名,占学生总数的54.5%。
1、学校。农村教学设施落后,资金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贫乏。在2008年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乡之比为2.9∶1,全国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比平均为1.4∶1,这一比例在继续拉大。以2004年为例,全国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之比为1.2∶1;全国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1.4∶1,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1.3:1。2010年比例远大于该数字。
2、个人。学生普遍面临心理问题。自闭自卑,缺乏生活信心;人际关系紧张;不善言辞;耐挫力差。
3、撤点并校问题。撤点并校政策的初衷是解决布点分散、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育经费紧缺问题。他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办学质量,优化了教育资源,然而这一政策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居住分散的农村学生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学生寄宿学校,集镇上的物价偏高,国家补贴力度太小,家长付出的成本远远超出义务教育免学费书本费带来的实惠。撤点并校后大大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