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1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启思激疑,教学生学会提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07: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修订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实践表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经过独立的探究过程而获取的知识,能在记忆中保持得更加牢固和深刻,还能使学生养成在日后的实践中更完美地应用这些知识的习惯。因此,我们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最大的时空,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人云亦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徐也会提问,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乐于探究的精神。
  启思激疑是一种新型的有效课堂机制,它是在教师引导点拨下,学生从教材的内在联系和特点方面去思考,去激活疑问,激发推想,预测,边读边思,由思促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儿童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训练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要围绕教学目的去引导“思”。发现“疑”,鼓励和调动学生“思”的积极性和“疑”的主动性。可引导学生从课题`中心句,中心词,过度句入手,启发思维,激发疑问。
  如教学《第一个发明麻醉药的人》一课中,我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抓中点词语提问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提问。学生会提问是会思考的表现,学会了提问,也就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三个重点句,再引导学生围绕句中重点词语提问。
  第一句:“然而有一件事却使他深感不安。”重点词语是“深感不安”。引导学生思考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1)“深感不安”是什么意思?
  (2)什么事使华佗“深感不安”?(联系课文内容,知道“病孩子动手术时痛得死去活来”这件事使华佗深感不安。)
  (3)病孩疼痛,华佗为什么深感不安?(深入思考,知道华佗有强烈的责任心,高度的责任感,他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
  (4)这深感不安说明了什么?(领悟中心,知道华佗是一位时时关心病人,有崇高医德的医生。)
  学生有了疑问,再经过以上几个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考,议论,问题解决了,课文也学懂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这样,即使学生学懂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学会发现,由思生疑,由疑促思。
  第二,三句采取自己学习,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句:“看着这醉汉,华佗沉思起来:如故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动手术不就没有痛苦了吗?”重点词语是:“沉思”,抓住关联词:“如果——就——”学生们很快地找到了有关重点词句。
  提问:
  (1)“沉思”是什么意思?
  (2)什么事引起华佗的沉思?(了解课文内容,知道醉汉动手术时任人摆布,一点儿也没有痛苦的表现,这件事引起了华佗的沉思。)
  (3)华佗沉思什么?(他沉思:如果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不感到痛苦,该有多好啊!)
  (4)这说明了什么?(再次领悟华佗的高尚医德。)
  抓关联词:“如果——就——”提问:
  为什么有了一种药,也像喝酒一样能醉了,就不感到痛苦呢?(华佗给那个汉子动手术,因他喝醉了酒而不感到痛苦,这个事实,这一现象,使得华佗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第三句:“从此,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佛散。”重点词语是:“时时,”“处处,”“终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0-4 07:42:00 | 只看该作者
提问:
  (1)“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说明了什么?(“时时”,“处处”,说明华佗随时随地都注意观察,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2)“终于”是什么意思?句中为什么要用上“终于”这个词语?(“终于”说明是不容易的,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的,同时也体现了华佗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或引导学生从两方面体会“终于”在文中的作用:一是用上“终于”表明发明麻醉剂是很不容易的,要克服重重困难,并长期坚持试验,从句中“时时留心”,“处处搜寻”等词语中能看出;二是用上“终于”能表现华佗为解除病人痛苦而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进行试验的顽强精神。
  总之,我想在教学中既重“教”更重“学”,着力指导学生学会学。让学生学得更主动,积极一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短短的一节课已经结束,但它却留给我长时间的深思: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已渗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如何使师生真正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呢?我感到有如下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值得信赖的向导。?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和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主动地习得知识。案例中,我鼓励那个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并巧妙地组织大家深入讨论,同时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领悟到看问题要全面、客观、公正的思维方法。学生的认识步步深入,教师只是像一个向导那样指引他们不断向前。
  (二)学生能成为孜孜不倦的探究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这种心理,我没有将事实的真相轻易地告知学生,而是唤起学生讨论的积极情感。因此,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积极、活跃、亢奋状态,他们为弄清真相而积极发言、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天生其人必有才”,乐于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学生身上蕴藏着自主学习的潜力,教师要大胆放手,尊重他们探究的需要,创设可供探究的条件,引导他们在探究中学习、感悟。?
  (三)教材应该是挖掘不尽的宝藏。?
  我们面临的是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的时代,面对的是个性迥异、不断发展着的学生,如果我们照着教参上面的教学目标,视其为标准答案,一成不变地进行教学,将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和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在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可供教与学的内容,教师要活用教材,善于挖掘出课文中的可利用因素,创造性地、科学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感知,亲身体验,从而形成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四)学习应成为充满乐趣的活动。?
  在语文学习中,繁琐的分析、机械地练习是造成学生学习被动、缺乏思考、不会创新的主要原因。其实,学习探究应该是一项充满乐趣的活动。让我们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在案例中,我几乎没有分析讲解,而是相信学生能自己解决。因此,我的主要精力花在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上,我观察学生表情的细微变化,揣摩学生的心理,用信任的目光,真诚的微笑激励学生探究,我和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我适时点拨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表见解,寻找学习的合作伙伴相互帮助。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了产生矛盾时的紧张,进行探究时的一本正经,受到启发时的喜出望外,真正地感受到了学习活动的乐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3:5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