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1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课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09: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课堂
湖北嘉鱼县实验小学 张志平

[内容摘要]:我们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造一个有利学生共同发展的“场所”,让学生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以至于激起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共同发展,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新课程、创造、共同发展、课堂。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数学学习应在蕴含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中进行。为什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竞争能力差,知识面窄,技能单一,缺乏创新的激情和活力?问题究竟出在哪?作为教师的我们,有必要反思原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交流、合作和主动参与,重视已有结论的背诵,被动模仿,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重视过程的严格统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复习巩固,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忽视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特征,使之难适应新的学习。新课程要求我们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课堂,这就必须探索学生学习的新的学习形式,真正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应当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给学生一些权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些困难,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条件,让学生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学生自己向前走。
一、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课堂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学生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的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数学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建立自己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1、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加强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和“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从学生贴近的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
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情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像数一数、分一分、比一比、统计等都是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不知不觉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他们发现3个篮球108元,如果买7个篮球需要付多少元?这样学生就能主动发现问题,解答问题。接着又出现“买3送一”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比较打折比不打折时便宜多少钱?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从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既有所学,又乐在其中。
2、依据学生实际,引出让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
紧密联系学生的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并根据其情节和数据编出应用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会被吸引住。例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师可选取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事例,作为编题的素材,一步一步地引出例题,在巩固旧知的同时,催生新知。上课时,师生谈话:寒假期间,我们班开展了“多读书,读好书”活动,同学们都读了多少本课外书?教师有意请三名男生和两名女生回答。同学们积极参加读书活动,我们班5名同学分别看了 7 本、 18 本、 6 本、 20 本、 4 本课外书,这些同学平均每人看课外书多少本?这属于什么数型的应用题?(生:求平均数应用题 板书)求平均数要知道哪几个量?怎么列式?[生:总数量和相对应的总份数,列式为(7+18+6+20+4)÷5]前三个是男生读书的本数,后两个是女生读的本数,把已知条件变化一下,即:“3名男生一共读30本课外书,2名女生共读25本。”这道题该怎样列式:[生(30+25)÷(3+2)]。如果把条件再变化一下:“3名男生平均每人读10本,2名女生平均每人读14本。”[生:(10×3+14×2)÷(3+2)]。刚才我们一起不断地改编题目,都什么在变,什么没变?然后引导学生逐一对比,最后归纳,这些都是求平均数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这种做法,独具匠心,在其变化过程中,交待了新知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清新知识的来龙去脉。
3、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和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教学完《相遇问题》例题后,教师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又如《元、角、分》教学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在《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09:21:00 | 只看该作者
二、真诚面对学生,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平等的交流者。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以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学生学会怎样学,都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稍有不从就要受到教师的指责,这种形式下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唯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
2、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就是教师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久而久之,学生各方面的技能也就会得到发展。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抨击思想火花
1、让“爱意”充满课。没有“爱意”的课堂不是理想的课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把爱心留给学生。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的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之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深情的语言赞美学生的进步,用鼓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发言和创新。要积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2、让“创意”引领课堂。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才会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为思维发展的场所。
四、改变学习方式,创造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是思维的体操,是人类智慧王冠上最明亮的宝石。数学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学生学习数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发展个性品质的过程。数学学习中的发现也是经过教学法加工的、再发现过程,是对人类发现过程的一种体验。而学生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要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就得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他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的比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
教师通过自己的“创造”,处理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对象,在教数学中不是被动地接受“塑造”,而是以主体身份参与“塑造”自我的过程。一堂好的课须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教学艺术的发生便是师生在教学中的交流与合作。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与积极性水平,以及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能不能心领神会地配合与协作。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出这样一道题:12:24=( ):( ),先由教师出前项,让学生根据前项填后项,再由学生出后项,教师根据后项填前项,师生对答,融洽了师生关系,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当学生有意说出“前项填5”,来为难教师时,教师机智地让学生帮助老师想办法解决问题。最终学生想到12:24=1:2,1:2=5:(10),这一情境的创设,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真正做到了共振和情感的共鸣。
教师通过自己的“创造”,为学生展现出“活生生”的思维过程。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严谨的特点和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要求比其它学科高,数学教材又不能完整的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再创造”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活生生”的思维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课本上的例题是:“一辆汽车 小时行18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教学这个例题有两个要点:○1求1小时行多少千米,为什么要先求 小时行多少千米?○2求 小时行多少千米,为什么要除以2?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思维情境: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条(超过学生尺子长度的2倍)要求学生用手中的尺子一次量出纸条的长度。学生想到对折两次,先量纸条的的长度再乘以4。再出一个糖盒,把糖的块数平均分成5份,能算出糖盒中糖的块数吗?当学生提出要知道糖块数的 是多少块时,教师告诉学生,糖的 是18块。这样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活动。
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发展,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我坚信只要我们教师注重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课堂,学生就会学得更快乐,更轻松。
参教资料:○1《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
○2《新课程标准解读》
[作者简介]
张志平,男,1963年出生,中共党员。1980年参加教育工作,现在湖北嘉鱼县实验小学任教,小学高级教师。二十多年来,有十二篇教学案例获市、省一、二等奖,二十多篇论文获省、市一、二等奖。其中九篇论文案例在省教育杂志上发表。《小数的性质》被省教研编写入《优秀教案选》第八册入选;《改变教学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统计教学设计》被省教研室编写的《新课程数学教学案例》一年级版入选。现担任市十五规划立项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组组长。2000年——2005年先后被评为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省小学数学优秀教师、骨干教师。
(该论文获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新课程实验教科书学术经验交流会二等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6 06:4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