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原谅你!”引起我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1:3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原谅你!”引起我的思考
灵宝市尹庄镇岳渡小学 任建辉
儿子今年6岁了,上学前班,是个淘气又聪明的宝宝。又到写作业的时间了,他和往常一样拿出作业本和笔,今天的作业是默写复韵母,当他写完让我检查的时候,我发现他的“ui” 和 “iu”写反了,我生气的说:“你写作业这么不用心,脑袋在想什么呢!”说完顺手打了孩子一把掌,他也不示弱,大哭起来,嘴巴不停的说:“我刚才写到“ui”时,你还看看,没说我错,现在说错了,说明你刚才检查的时候就不细心,你都不细心,还批评我,再说你总说写字时候不许看电视,你怎么看电视!”我听后,心里微微一震,因为孩子写作业时,我却看电视。于是自我解嘲地说:“妈妈刚才没看清,对不起!”话音刚落,孩子的哭声立马停止,儿子说了一声:“没关系,我原谅你!”他拿起笔修改自己的错误。
“我原谅你!”多么轻易的谅解,儿子的小脑袋瓜中到底含着怎样的宽容?我感动于眼前的一幕,同时也羞愧于平时对儿子的管教。“你上课要仔细听讲,作业要正确,积极回答问题,干什么事不要丢三落四……”每每孩子犯错误时,我总是大声训斥,用责骂和嘲讽“教育“孩子,恨不能给孩子打上“不能犯错”的印迹,换来的是孩子恐惧的双眼,惊悸的目光。本信息来自枫叶教育网(fyeedu.net),转载请注明出处
前段时间,我和同事闲聊,发现大家也有同样的经历。为什么孩子能原谅我们这些年龄、经验与学识都较长的大人的次次“失误”,而我们却不能谅解孩子不经意间所犯的细小错误呢?于是我们理所当然地把这一切归罪于我们的职业――教师。面对学生,我们自认为是一群负责的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细心批改作业,课内课外,时刻关注学生的品行与思想动态,生怕因为我们的疏忽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我们变成了眼戴放大镜,手拿大扫帚的魔法师,在学生身上搜寻细微的瑕疵,然后将它们放大与拓展,直至用手中的扫帚清除得丝毫不剩。此时的学生不再是常人,而是被我门重塑为“童话王国的王子和公主”了。所以学生再没有犯错的理由,更无从谈起原谅和理解。这就是我们“爱之深,责之切”的教育。然而透过自己的孩子,审视自己的教育,我们能称得上成功吗?我看不然。心理学家将德育看得比智育更重要,所以我认为,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学生有没有犯错,而是在于学生如何看待这些错误,又将如何改正这些错误。
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该先完善自己的心智呢?是否应该用孩子般单纯的眼睛去看待错误?是否应该用孩子般真诚的耳朵去倾听批评?是否应该用孩子般温柔的话语去述说原谅?是否应该用孩子般热情的手去克服缺点?是否应该用孩子般平实的心田去接纳、宽容?这样的我们,才是真正成熟的老师,因为我们学会了重新去热爱,热爱一切美好的和充满希望的人和事!
前段时间,我和同事闲聊,发现大家也有同样的经历。为什么孩子能原谅我们这些年龄、经验与学识都较长的大人的次次“失误”,而我们却不能谅解孩子不经意间所犯的细小错误呢?于是我们理所当然地把这一切归罪于我们的职业――教师。面对学生,我们自认为是一群负责的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细心批改作业,课内课外,时刻关注学生的品行与思想动态,生怕因为我们的疏忽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我们变成了眼戴放大镜,手拿大扫帚的魔法师,在学生身上搜寻细微的瑕疵,然后将它们放大与拓展,直至用手中的扫帚清除得丝毫不剩。此时的学生不再是常人,而是被我门重塑为“童话王国的王子和公主”了。所以学生再没有犯错的理由,更无从谈起原谅和理解。这就是我们“爱之深,责之切”的教育。然而透过自己的孩子,审视自己的教育,我们能称得上成功吗?我看不然。心理学家将德育看得比智育更重要,所以我认为,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学生有没有犯错,而是在于学生如何看待这些错误,又将如何改正这些错误。
作为教师,我们是否应该先完善自己的心智呢?是否应该用孩子般单纯的眼睛去看待错误?是否应该用孩子般真诚的耳朵去倾听批评?是否应该用孩子般温柔的话语去述说原谅?是否应该用孩子般热情的手去克服缺点?是否应该用孩子般平实的心田去接纳、宽容?这样的我们,才是真正成熟的老师,因为我们学会了重新去热爱,热爱一切美好的和充满希望的人和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5 14: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